序號 |
主持人 |
發表人 |
論文題目 |
講評人 |
日期 |
1 |
阮美慧 |
阮桃園 |
不存在的存在―析論追蹤型報導《灣生回家》 |
魏淑珠 |
2016.05.19 |
2 |
劉榮賢 |
阮美慧 |
解嚴後曾貴海詩作中的批判與反思 |
高禎臨 |
2016.05.05 |
3 |
黃繼立 |
劉榮賢 |
從史記漢書看漢代的文學階層 |
江乾益 |
2016.04.14 |
4 |
劉榮賢 |
黃繼立 |
東廓家學與《鄒氏學脉》 |
蔡家和 |
2015.06.25 |
5 |
甘漢銓 |
周芬伶 |
女性自傳散文的開拓者--謝冰瑩的散文研究與歷史定位 |
彭錦堂 |
2015.05.21 |
6 |
劉榮賢 |
甘漢銓 |
辨名實與明心志—陶庵雙璧的情感底蘊 |
許建崑 |
2015.04.23 |
7 |
林香伶 |
許建崑 |
史事諧隱與女性異化—唐傳奇《任氏傳》重探 |
李金星 |
2015.01.15 |
8 |
朱衣仙 |
林香伶 |
情字這條路—南社詩話之尊情傳統與敘述策略 |
王學玲 |
2014.11.27 |
9 |
周玟慧 |
朱衣仙 |
園林意象在中國當代文學中的轉化與知識分子的理想追尋 |
李金星 |
2014.10.30 |
10 |
李建崑 |
周玟慧 |
中古詞彙研究的新發現—從歷時更替看南北詞彙異同 |
甘漢銓 |
2014.05.22 |
11 |
李皇誼 |
李建崑 |
宦情與閒適—姚合詩生活藝術論析 |
張簡坤明 |
2014.04.24 |
12 |
劉榮賢 |
李皇誼 |
試論馬識途小說〈盜官記〉與改編電影《響馬縣長》與《讓子彈飛》 |
陳慶元 |
2014.03.27 |
13 |
呂珍玉 |
彭錦堂 |
樂府與美學—論鮑照擬行路難 |
李建崑 |
2013.11.21 |
14 |
劉榮賢 |
呂珍玉 |
訓詁考據之外—《詩》義解釋背後的一些問題 |
甘漢銓 |
2013.10.24 |
15 |
陳慶元 |
朱岐祥 |
啞口豈能無言—論商帝辛占星陶文之偽 |
呂珍玉 |
2013.06.06 |
16 |
高禎臨 |
陳慶元 |
杜甫〈八陣圖〉之原貌與創作意旨 |
李建崑 |
2013.05.09 |
17 |
阮桃園 |
高禎臨 |
觀看與詮釋—孔尚任《桃花扇》的歷史意識與生命情思 |
陳俊啟 |
2013.04.11 |
18 |
阮美慧 |
阮桃園 |
不同的故事—析論:吳音寧報導文學《江湖在哪裡?台灣農業觀察》的「反敘事」 |
魏淑珠 |
2013.03.14 |
19 |
劉榮賢 |
阮美慧 |
自我與主體的辯證—陳克華詩中存有的矛盾與重生 |
高禎臨 |
2012.11.22 |
20 |
李金星 |
劉榮賢 |
魏晉時代阮籍與郭象對莊學的視域反差 |
朱湘鈺 |
2012.10.18 |
21 |
蔡宗祈 |
李金星 |
梁啟超中國學術思想史理論的研究 |
劉榮賢 |
2012.06.14 |
22 |
黃繼立 |
蔡宗祈 |
荀子心論探析 |
黃繼立 |
2012.04.26 |
23 |
周芬伶 |
黃繼立 |
《孟子》「形色天性」章的陽明學詮釋:論王學對身心的思考 |
劉榮賢 |
2012.03.22 |
24 |
甘漢銓 |
周芬伶 |
擬古或續書—論《劉心武續紅樓夢》 |
彭錦堂 |
2011.12.15 |
25 |
胡萬川 |
甘漢銓 |
菡、萏同源說 |
呂珍玉 |
2011.11.17 |
26 |
許建崑 |
胡萬川 |
說之定位與研究—從古代志怪到當代傳說 |
許建崑 |
2011.10.20 |
27 |
周世箴 |
許建崑 |
曹學佺湘西行旅的交誼、著述與觀察 |
李金星 |
2011.06.16 |
28 |
林香伶 |
周世箴 |
眉目傳情--由漢語成語窺探感官認知 |
周玟慧 |
2011.06.09 |
29 |
周玟慧 |
林香伶 |
「超人」之鑑:林庚白《孑樓詩詞話》、《麗白樓詩話》的書寫策略與理論價值 |
陳美朱 |
2011.04.21 |
30 |
李建崑 |
周玟慧 |
《宋書》、《魏書》「奔」類動詞雙音組合研究 |
甘漢銓 |
2010.12.23 |
31 |
王建生 |
李建崑 |
譎諫與垂訓—羅隱《讒書》重探 |
張簡坤明 |
2010.11.25 |
32 |
彭錦堂 |
王建生 |
蕭繼宗先生言景詩探討 |
李建崑 |
2010.10.28 |
33 |
阮桃園 |
彭錦堂 |
海洋書寫與田園風—論廖鴻基的《後山鯨書》 |
洪銘水 |
2010.06.10 |
34 |
朱岐祥 |
阮桃園 |
一個「邁向和解」的敘事—析論陳映真報導文學〈當紅星在七古林山區沉落〉 |
孫雲平 |
2010.03.18 |
35 |
呂珍玉 |
朱岐祥 |
由《蓮的聯想》評論余光中的詩句 |
黃維樑 |
2010.01.14 |
36 |
阮美慧 |
呂珍玉 |
聞一多說《詩》中的原始社會與生殖文化 |
魯瑞菁 |
2009.12.17 |
37 |
劉榮賢 |
阮美慧 |
政治備忘錄—郭成義《國土》對台灣實存境況的諷喻與批判 |
張靜茹 |
2009.10.15 |
38 |
朱湘鈺 |
劉榮賢 |
從《莊子‧內外雜篇》「遊」觀念之演變看黃老天德思想之形成 |
朱文光 |
2009.05.14 |
39 |
陳美朱 |
朱湘鈺 |
胡廬山對羅整菴的批判及其意義 |
劉榮賢 |
2009.04.16 |
40 |
李金星 |
陳美朱 |
論明、清杜詩評註之時文手眼 |
李建崑 |
2009.03.19 |
41 |
蔡宗祈 |
李金星 |
一個詞學研究方法的思考--以胡適劉若愚詞學為例 |
李建崑 |
2008.12.18 |
42 |
劉榮賢 |
蔡宗祈 |
荀子人性論探析 |
張端穗 |
2008.11.20 |
43 |
胡萬川 |
張端穗 |
《公羊傳》與《穀梁傳》親親觀之比較 |
朱岐祥 |
2008.10.16 |
44 |
劉榮賢 |
胡萬川 |
從謎謠看《楚辭》〈天問〉 |
王建生 |
2008.05.29 |
45 |
甘漢銓 |
周芬伶 |
夢與地理--余光中詩文中的雨書與地圖學 |
鍾慧玲 |
2008.05.15 |
46 |
鍾慧玲 |
甘漢銓 |
「摘索」連綿詞群初探--唐詩連綿詞試詁之一 |
呂珍玉 |
2008.04.10 |
47 |
吳福助 |
鍾慧玲 |
閱讀女性‧女性閱讀--沈善寶《名媛詩話》的女性建構 |
王建生 李金星 |
2008.03.06 |
48 |
許建崑 |
吳福助 |
南投縣文獻概述 |
胡萬川 |
2008.01.03 |
49 |
周世箴 |
許建崑 |
歷史素材的借取與再創--以〈王維〉、〈王之渙〉為例,論唐人傳奇小說的虛構性 |
李建崑 |
2007.12.20 |
50 |
周玟慧 |
周世箴 |
由詩篇隱喻結構探索思維運作與文化氛圍的映照 |
李金星 呂珍玉 |
2007.06.21 |
51 |
李建崑 |
周玟慧 |
並列式雙音異序結構與異序構詞管窺 |
甘漢銓 |
2007.04.19 |
52 |
林香伶 |
李建崑 |
李頎詩論 |
王建生 |
2007.03.22 |
53 |
劉榮賢 |
林香伶 |
歷史記憶重建的現代現意涵--論《國粹學報》的史傳書寫 |
陳俊啟 |
2006.12.14 |
54 |
彭錦堂 |
王建生 |
袁枚趙翼蔣士銓三家同題詩比較研究 |
李建崑 |
2006.11.16 |
55 |
呂珍玉 |
彭錦堂 |
巴赫金文論與生態文評—以藍波安的〈冷海情深〉為例 |
趙天儀 |
2006.10.19 |
56 |
朱岐祥 |
呂珍玉 |
史料的解釋與接受—以吳公子季札生平事跡相關史料之內涵研究為例 |
張端穗 |
2006.05.11 |
57 |
劉榮賢 |
朱岐祥 |
論王國維的詞 |
李建崑 |
2006.04.20 |
58 |
阮桃園 |
陳俊啟 |
晚清時期中國知識份子的西方之旅:以王韜為例 |
黃錦珠 |
2006.03.16 |
59 |
阮美慧 |
阮桃園 |
浩瀚蒼穹與熠耀星辰—試析藍博洲報導的「消失」系列 |
許建崑 |
2005.12.15 |
60 |
劉榮賢 |
阮美慧 |
走過時間的流光,淬鍊永恆與美—江自得詩的創作意識考察 |
林香伶 |
2005.11.10 |
61 |
王建生 |
劉榮賢 |
從心物關係看宋明理學本體論思想的演進模式 |
葛兆光 |
2005.10.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