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系簡介

【系所沿革】

系所沿革
本校先輩在大陸海之東創立東海大學,首先設立中國文學系,有在動蕩的世局中聚人才、繼傳統,再造文明的企圖。本系傳承舊有文化精粹,開創新文化,學風自由,課程由古而開今,既兼具完整的傳統文學結構,又積極朝向現代化、國際化邁進接軌。課程區分「古典文學」、「現代文學與創作」、「語言文字」、「思想」四大研究群組,負責規劃和推動本系所學術活動,培育樸實自信、具理想的中文人。

本系所歷史悠久,擁有完備的協調與溝通機制,各方面制度確立嚴謹而合情理,具有專業的行政團隊,輔導系務正常發展。歷屆系所主管多採篤實認真的精神,提供自由而熱忱的服務。在這教學、研究並重的架構下,得以積極發展學術,敬業照顧學生,而同學又能在嚴格的學術訓練,親和的師生關係下成長,讓本系所朝向中臺灣最優質的中文系所目標,大步向前。

本系成立於民國44年,民國59年成立研究所碩士班,民國78年成立博士班。相對於早期大陸文化的動蕩,有感於中國文化命脈傳承延續並加以發揚的重要意義,先輩在大陸海之東成立東海大學,成為早期臺灣僅有的兩所私立大學之一。校方首先創立中國文學系,有再聚人才,承接真正的中國文化並有所開創的深意。創系以來名師雲集,多為當日臺灣最頂尖之師資,例如徐復觀、牟宗三、梁容若、孫克寬、高葆光、蕭繼宗、魯實先、方師鐸、李田意、周法高、江舉謙、龍宇純、戴君仁、李孝定、孔德成等先後在此授課,造就不少新生代優秀學者及社會人才,散見國內外各大學院校、研究機構、文化工作崗位。歷任系主任均篤力於文化傳承,發揚東海大學自由學風,培養一代學子為己任,本系在中臺灣以具文化素養、學風樸實濃厚見稱。


本系當前規劃,在教學與輔導方面,全力配合學校辦學理念,發展系所特色,且根據國家人材需求與就業導向,加強學生專業知識的灌輸及學術能力的訓練,期使學生具有研究能力,同時,也進一步調整實用課程,並輔導學生做好職涯規劃,使學生在畢業後能與時代產業接軌,更符合時代需求。在知與能的學習中,使學生更具前瞻性與競爭力。在學術研究方面,著重教師與學生研究能力的整合,推動以教師為主導的專題計畫,帶領學生加入擔任研究助理,且鼓勵以學生為主導的大專生專題研究計畫,使教師與學生的學術能量提升,營造優良的研究風氣。
 

【中文系前輩著名師資】

肖  像 姓名 本系任教時程 重 要 著 述

戴君仁

民國44年8月1日起至民國47年7月31日 1.《春秋辨例》(中華叢書編審委員會,1964)
2.《中國文字構造論》(世界書局,1934)

徐復觀

民國44年8月1日起至民國58年7月31日止 1.《中國人性論史─先秦篇》(東海大學,1977)
2.《兩漢思想史》(臺灣學生書局,1993)

孫克寬

民國44年8月1日起至民國61年7月31日止 1.《繭廬叢稿》(自印本,1964)
2.《元代金華學述》(東海大學,1975)

蕭繼宗

民國44年8月1日起至民國64年6月30日止 1.《實用詞譜》(中華叢書編審委員會,1957)
2.《友紅軒詞》(正中書局,1961)

江舉謙

民國44年8月1日起至民國86年7月31日止 1.《說文解字綜合研究》(東海大學,1970)
2.《詩國風籀略》(東海大學,1978)

梁容若

民國46年8月1日起至民國58年7月31日止 1.《文史叢論》(東海大學,1961)
2.《中國文學史研究》(三民書局,1967)

高葆光

民國45年3月1日起至民國60年7月31日止 1.《詩經新評價》(東海大學,1965)
2.《左傳文藝新論》(東海大學,1983)

牟宗三

民國47年8月1日起至民國53年7月31日止 1.《魏晉玄學》(東海大學,1962)
2.《心體與性體》(正中書局,1966)

魯實先

民國47年8月1日起至民國50年7月31日止 1.《曆數卮言甲集》(東海大學,1960)
2.《殷契新詮》(黎明出版社,2003)

陳問梅

民國47年8月1日起至民國85年7月31日止 1.《王充思想評論》(東海大學,1968)
2.《墨學之省察》(臺灣學生書局,1988)

方師鐸

民國50年8月1日起至民國82年7月31日止 1.《五十年來中國國語運動史》(國語日報社,1965)
2.《傳統文學與類書之關係》(東海大學,1971)

孔德成

民國51年9月1日起至民國61年7月31日止 1.《金文選讀》(藝文印書館,1968)
2.《孔子世家譜》(濟南友誼書社,1990)

徐文珊

民國51年9月1日起至民國80年7月31日止 1.《修訂先秦諸子導讀》(幼獅文化,1982)
2.《四書發微類編》(維新書局,1982)

趙滋蕃

民國59年9月1日起至民國75年1月31日止 1.《半下流社會》(香港亞洲出版社,1954)
2.《文學原理》(東大圖書公司,1988)

巴壺天

民國59年9月1日起至民國65年7月31日止 1.《藝海微瀾》(廣文書局,1971)
2.《禪骨詩心集》(東大圖書公司,1990)

昌彼得

民國65年9月1日起至民國68年7月31日止 1.《中國圖書史略》(文史哲出版社,1976)
2.《圖書板本學要略》(文化大學,1986)

李孝定

民國72年9月1日起至民國80年7月31日止 1.《漢字的起源與演變論叢》(聯經,1986)
2.《甲骨文字集釋》(中研院史語所,1991)

龍宇純

民國73年9月1日起至民國88年1月31日止 1.《韻鏡校注》(藝文印書館,1964)
2.《中上古漢語音韻論文集》(五四書店,2002)

周法高

民國74年9月1日起至民國83年7月31日止 1.《中國古代語法》(中研院史語所,1959)
2.《金文詁林》(香港中文大學,1974)

李田意

民國75年9月1日起至民國83年7月31日止 1.《哈代評傳》(上海商務,1938)
2.《二刻拍案驚奇》(正中書局,1969)

【中文系歷任系主任及任期】

序號 任期 姓名
1 民國44年8月~民國45年7月 戴君仁
2 民國45年8月~民國48年7月 徐復觀
3 民國48年8月~民國50年7月 蕭繼宗
4 民國50年8月~民國57年7月 梁容若
5 民國57年8月~民國59年7月 江舉謙
6 民國59年8月~民國64年7月 蕭繼宗
7 民國64年8月~民國70年7月 陳問梅
8 民國70年8月~民國74年12月 趙滋藩
9 民國75年1月~民國79年7月 柳作梅
10 民國79年8月~民國80年7月 楊承祖
11 民國80年8月~民國83年7月 吳福助
12 民國83年8月~民國84年7月 鍾慧玲
13 民國84年8月~民國87年7月 李立信
14 民國87年8月~民國90年7月 魏仲佑
15 民國90年8月~民國92年7月 洪銘水
16 民國92年8月~民國95年7月 王建生
17 民國95年8月~民國100年7月 朱岐祥
18 民國100年8月~民國103年7月 劉榮賢
19 民國103年8月~民國106年7月 阮美慧
20 民國106年8月~民國109年7月 周玟慧
21 民國109年8月~民國112年7月 黃繼立
22 民國112年8月~迄今 高禎臨

【學系特色及發展】

本系在尊重專業,自由開放但循序輔導的敬業學風底下培育學子,教育目標學士班為「培育中國語文專業與人文關懷之能力」、博碩士班為「培育中國語言文學研究與教學之專業人才」、碩士在職專班為「培育中國語言文學研究與教學之專業人才」,本系所所訂定之教育目標與院、校的教育目標相配合。在課程設計上,除了中國文學系的專業訓練外,亦配合時代潮流與社會需求,結合院內相關學程,多元發展,開拓學生視野,務期學生具備人文的素養及關懷,具有社會公民的責任。在社會需求下,本系秉持「古典」與「現代」並兼,「理論」與「寫作」並重,「學術」與「實用」並行,期許學生能在專業知識培養之外,兼具宏通博雅的精神與深厚的人文關懷。本系課程分為四大群組:「古典文學」、「現代文學與創作群組」、「語言文字」、「思想」等,並配合時代潮流及社會需求,結合校內相關基礎及通識課程及跨系院整合學程,多元發展,組成完整的課程架構。

在學術國際交流上,本系與馬來西亞新紀元學院簽訂雙聯學制,另與大陸南京大學簽訂教師學術交流協議書,每學年,兩校各派教師互訪交流。此外,學生每年也分別申請至國際姐妹學校交換,擴展國際視野,增加交流的機會,以達到與國際接軌的學系特色。

本系學生除專業學習外,亦配合各種課程與活動的規劃,在理論與實務並重思考下,有系統地奠定其專業知識的基礎,同時又能符合目前社會的需求,增強就業的競爭力,學生在四年之間,能循序漸進,有步驟地學習,以達成本系的教育目標及核心能力。
 

【職涯規劃】

一、學術研究人員

二、大學校院教師、中小學教師、華語教師

三、公職人員

四、文學創作者、專業作家

五、報刊、雜誌、出版社編輯

六、文化事業、廣告傳播公司、新聞媒體之文案企畫設計工作

七、企業秘書、諮商輔導、行政人員等內勤工作

八、專業翻譯

以上範疇皆能與本系之專業訓練學用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