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系於6月6日(四)舉辦「校友卓越講座」;「校友卓越講座」是東海大學最高榮譽之講座,由各系所邀請優秀校友回到校園,與學生分享其生命經驗,並結合學術性專題進行探討,帶給全校師生不同的知識饗宴。本學年度榮獲此項殊榮者之一即為中文系第35屆系友李癸雲。
文學院周玟慧院長頒發「校友卓越講座」聘書
李癸雲為現任台灣文學研究所教授及清華大學人文社會學院副院長,在教學與研究上皆有出色表現。其研究專長為台灣現當代文學、性別研究與現代詩學,在這次「校友卓越講座」中也分別以「如何閱讀一首詩」帶領大學生分析理解現代詩歌,以及「精神分析作為一種詮釋位置」的學術講題作為指引博碩士生可能的研究路徑。
李癸雲教授以費什(Stanley Fish) 的文章:《看到一首詩時,怎樣確認它是詩》作為開場引線,闡述一個重要概念——解讀一首詩,是重新為其構建意義,而非解謎。我們是在製造詩歌本身,透過個人的詮釋、不同立場與背景,賦予詩獨特的樣貌。
李癸雲教授從漢語詩歌結構中的最小單位「字詞」開始解說,說明字詞能起到令創作者表達內在複雜情思、讀者發掘其中涵義之效果;驗證字詞並非僅有指涉義,聯想義更為重要。接著延續到「譬喻」、「意象」、「象徵」、「誇張」、「語調」與「音樂性」,用以說明「詩歌之所以為詩歌的理由;我們皆擁有重新建構、詮釋詩的能力,但仍不可無邊界地詮釋詩,需透過上述要素進行辨識、指認及組裝。但她也以當代中文新詩的實驗性書寫為例指出,創作或解釋詩歌未必只能追求準確、流於僵化,詩人往往也不斷在嘗試擴大詩的邊界。
李癸雲教授為中文系第35屆系友 現任台灣文學研究所教授、清華大學人文社會學院副院長
另一場的講座主題為「精神分析作為一種詮釋位置」。李癸雲教授以克莉斯蒂娃對於精神分析位置所提出的理論作為開場:「『精神分析位置』是一種對於特定議題進行跨學科綜合人文研究的有效方法;從『精神分析位置』出發所進行的批評論述並不是不同學科知識的拼貼,而是一種知識的重組與綜合。」
李癸雲教授指出,精神分析為一種學說與位置,也是對於以下幾項觀念的挑戰與質疑—「現實當作真實」、「道德作為準則」、「現存之社會體制遵循社會框架」,以及「家國集體做為優先」。自精神分析位置出發,將展開一連串的精神真實探問、象徵秩序覺察與反思,最為重要的目的是要深入理解身為「人」的處境;並以三位學者:佛洛依德、拉康與克莉斯蒂娃的理論進行深入分析與解說,令在場師生能夠更加瞭解精神分析之概念與脈絡。
師生共享一場跨域的文化饗宴,同時實踐知識的綜合與重組
李癸雲教授的兩場講座不僅帶領在場師生享受一場跨域的文化饗宴,同時也實踐了知識的綜合與重組。東海大學中文系不僅在文學創作上有精彩成績,在學術研究領域也累積了豐富的成果;李癸雲教授即以自身在文學研究專業、視野與胸懷上的卓越成就說明了母系對其學術養成的意義。中文系未來將持續地以文學專業知識為學習基礎,創作與實用為發展路徑,實踐大學中文系在當代社會的獨特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