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號 主持人 發表人 論文題目 講評人 日期
100 劉淑貞 謝博霖 淺談曾國金文人名特色與演變 黃庭頎 2023.01.05
99 鍾曉峰 劉淑貞 從「葉珊」到「楊牧」: 現代抒情傳統中的「作者」及其應答 林餘佐 2022.11.07
98 高禎臨 鍾曉峰 浮家泛宅與煙艇詩想:論陸游的漁隱書寫 彭錦堂 2022.10.20
97 李忠達 高禎臨 劇場裡的性別複調──二分之一Q劇場《小船幻想詩》的敘事聲音與視覺隱喻 朱衣仙 2022.06.16
96 陳慶元 李忠達 內丹家兼修禪宗對丹道理論的影響初探 劉韋廷 2022.06.02
95 阮美慧 陳慶元 玄言詩與東晉門閥士風──以會稽僑姓為核心 鍾曉峰 2022.04.28
94 陳筱琪 阮美慧 幽暗、踰越、記憶──陳千武文學中「歷史創傷」的書寫與衍繹 林餘佐 2021.12.23
93 郭章裕 陳筱琪 再論漢語方言入聲字讀邊音韻尾的現象與歷史發展 陳彥君 2021.11.18
92 李佳蓮 郭章裕 阮籍〈清思賦〉寫作特色析論 陳慶元 2021.10.14
91 林餘佐 李佳蓮 地方精神的再現與重塑──論明末清初傳奇劇作中的虎丘地景書寫 丘慧瑩 2021.06.10
90 謝文華 林餘佐 趙天儀生態詩研究 阮美慧 2021.04.29
89 黃繼立 謝文華 關於〈沈小官一鳥害七命〉的幾個思考 鄧郁生 2021.04.01
88 周芬伶 黃繼立 「無曲」之悟:牟宗三與《水滸傳》 謝文華 2021.01.07
87 朱衣仙 周芬伶 文本的發生──張愛玲自傳小說與《紅樓夢》互文與衍異 黃文成 2020.11.19
86 朱衣仙 林香伶 納新與理舊──轉型時代下的新南社及《新南社社刊》 曾守仁 2020.10.22
85 周玟慧 朱衣仙 李渝〈江行初雪〉的「廢園『反凝視』」與美學施為 劉淑貞 2020.06.18
84 劉淑貞 周玟慧 中古「逼迫」概念場詞彙語義語法研究 歐秀慧 2020.05.28
83 鍾曉峰 劉淑貞 鬱的演化:從藝術批評到小說書寫──論李渝保釣後的寫作 朱衣仙 2020.04.23
82 朱岐祥 鍾曉峰 自傳文學的抒情化:論陸游詩中的自我書寫 彭錦堂 2019.12.19
81 李忠達 朱岐祥 〈金縢〉對譯──兼由繁句現象論清華簡〈金縢〉屬晚出抄本 張麗珠 2019.11.26
80 陳慶元 李忠達 接枝到東土:楊儒賓「太初存有論」與伊利亞德宗教學的異同 黃繼立 2019.10.24
79 高禎臨 陳慶元 自覺乎?附庸乎?──《典論.論文》的時代意義探究 彭錦堂 2019.05.23
78 阮美慧 高禎臨 邊緣人物到經典角色──閻婆惜的形象塑造、表演意義與情感隱喻 許建崑 2019.04.25
77 劉榮賢 阮美慧 跨越、互文與分枝:陳千武與杜國清於《笠》創刊前後文學的交流與發展 黃文成 2019.03.28
76 陳筱琪 劉榮賢 濂溪二程學脈論 黃繼立 2018.12.20
75 郭章裕 陳筱琪 漳平新橋閩南話魚韻字的音韻特點 彭心怡 2018.11.22
74 周玟慧 郭章裕 〈閑情賦〉的神話學詮釋 彭錦堂 2018.10.25
73 彭錦堂 周芬伶 禁果與樂園──《小團圓》與《房思琪的樂園》中的文學與疾病雙重隱喻 李欣倫 2018.05.28
72 黃繼立 李佳蓮 歷史化的空間──論清初李玉《清忠譜》中的蘇州地景書寫 陳 芳 2018.04.26
71 林香伶 黃繼立 《明儒言行錄》所見陳白沙佚說 游騰達 2018.03.29
70 朱衣仙 林香伶 梁啟超與南社社員關係新詮──以近代報刊為視域的探討 陳俊啟 2018.01.04
69 周玟慧 朱衣仙 「不在場」的「在場」:古華《儒林園》太湖石意象對「十七年」與文革創傷根源的反思 陳俊啟 2017.12.07
68 陳慶元 周玟慧 糸部異體字研究 陳筱琪 2017.11.09
67 劉淑貞 呂珍玉 龍宇純先生的《詩經》學 朱岐祥 2017.05.18
66 鍾曉峰 劉淑貞 歷史的憂鬱──李渝小說的重寫敘事 解昆樺 2017.04.20
65 劉榮賢 鍾曉峰 不悔得詩窮──楊萬里的詩窮論述及詩學精神 彭雅玲 2017.03.23
64 陳慶元 朱岐祥 以詩証史──談顧頡剛與譚慕愚詩 張麗珠(彰師大) 2016.12.22
63 劉榮賢 陳慶元 論漢末魏晉時期文學批評與思想風氣的結合──以《典論‧論文》及〈文賦〉為例 李金星 2016.11.17
62 阮桃園 高禎臨 不安於室/是:明清女性劇作的空間出走與性別越界 陳俊啟 2016.10.20
61 阮美慧 阮桃園 不存在的存在──析論追蹤型報導《灣生回家》 魏淑珠 2016.0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