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年度 計畫名稱 計畫內容摘要 計畫主持教師姓名 合作廠商或機構名稱 起迄年月 計畫經費
109 李道純丹禪會通思想的形成與後繼

李道純是元代著名的內丹家。不過,他的思想受到禪宗很多的影響,形成一種兼容內丹與禪宗的特殊學風。李道純平日傳授門人,經常用禪宗公案機鋒的方式進行指導;他曾撰寫過《道德會元》《道德心要》兩部著作,都援用了許多禪宗的觀念來詮釋《老子》。李道純的弟子苗善時撰寫《玄教大公案》一書,對禪宗思想的應用更為廣泛。儘管目前學界已經認識到李道純和苗善時有融通道、釋的傾向,但是對他們接觸過那些禪宗典籍,如何在自己的內丹修煉中加入禪宗的觀念,還需要更進一步的研究。本計畫以李道純和苗善時的思想為核心,探究此一丹派的學風如何形成,並重新反省弟子建構李道純師承系譜時,如何描繪出整個丹派的道統,深刻的改變了後人對李道純形象的認識。

李忠達 科技部 2020-08-01~2021-07-31 新台幣570,000元
109 從韓國漢字音寒桓二韻層次異讀論中原音韻桓歡韻的構擬

本研究計畫為108年度專題研究計畫「論《中原音韻》桓歡韻的語音基礎及漢語音韻史之流變」擴充之自由型擴充加值(add-on)國際合作研究計畫。

本計畫與釜山大學中文系申祐先教授及其團隊合作,在原計畫基礎下,引入韓國漢字讀音及朝鮮史料,延伸討論元朝《中原音韻》桓歡韻的設立基礎、語音根據及漢語演變等問題。

陳筱琪 科技部自由型擴充加值(add-on)國際合作研究計畫 2020-03-01~2020-07-31 新台幣76,000元
109 我們都是劇中人-戲劇教學的跨域合作

這個計畫將以「戲劇設計」這門課為教學研究對象,進行針對「跨領域教學」與「跨科系學習」兩個面向的課堂觀察與分析討論。本課程由文學與美術兩個科系的教師進行合授,修課學生則來自各種不同學系。教學過程裡將透過讓學生進行跨科系分組的方式來執行戲劇設計的構想與創作,教師之間則分別並共同提供劇本、劇場、視覺與策展等不同專業知識的教授與建議;課程在最後將以策展的形式展現教學與學習成果。而本研究將觀察、分析與討論這門課從最初的跨領域磨合與最後的實現與成效,包括過程中產生的教學困難以及解決方式。這個研究計畫除了是一個對於「跨領域合作」教學方式的案例觀察,也希望提供大學在戲劇領域的教學上另一種可能的嘗試方向。

高禎臨 教育部 2020-08-01~2021-07-31 新台幣200,000元
109 都市再生行動學院-社群與社區協力下的都市再造與社會創新(3/3)

本計畫以東海大學面對的城鄉發展經驗為基礎,帶領學生走 出校園,以台中舊市區(中區)作為關注和實作的場域,參與計畫的師生們實際 體會、調查台中都市發展過程中,形成的各種空間與社會議題,進而以議題導 向和行動學習的方式,引導學生整合社會資源提出構想,並付諸於實驗性的嘗 試與實踐,希望從中累積研究與創作的素材,作為在地持續經營發展的基礎。 計畫預計以東海大學師生團隊的在地進駐,組織關心各類議題的在校社群,結 合舊市區在地社群與社區的資源,以修復式的都市再生觀點與行動,凝聚整合 師生們的教學與研究,作為地區再生與知識經濟的發動機,共同來解決都市擴 張下舊市區空洞化的問題。

高禎臨 科技部 2018-08-01~2021-07-31 新台幣21,000,000元
109 儒家性格的「發生」:徐復觀論孔、孟手稿及批注本之研究(1/3)

本專題研究計畫名為「儒家性格的『發生』:徐復觀論孔、孟手稿及批注本之研究」。其性質是以徐復觀手稿和相關批注書籍為核心,對現代儒學所進行的系列研究。

徐復觀是當代新儒家的代表人物,也是中國思想史研究的大師,更是一代政論名家。作為新儒家學者,他對於儒家的性格和精神,有著深刻且獨特的理解。在這個研究裡,申請人將嘗試以東海大學圖書館典藏的徐復觀手稿及藏書為材料,就其中關於孔子、孟子的評論為主題,在「文本發生學」(Genetic Criticism)與思想史研究法的相互運用上,探討徐復觀在閱讀孔子、孟子思想時的聚焦點。並從中探討他如何通過摘抄、札記、評注等活動,形成對儒家精神和特質的洞見,以及如何藉由《中國人性論史》、《中國藝術精神》等書的書寫,發展對於孔子、孟子的見解。更進一步者,申請人想順著徐復觀手稿和批注裡的線索,一面以其某些關於儒學的著名說法為標的,如「憂患意識」、「形而中學」、「心的文化」、「人文」、「禮樂」等說,探究並討論其起源與變化。另一方面也試圖指出這批資料裡,徐復觀曾思考過、卻未成形或有定論的構想,以及順此開拓的可能性。
申請人擬將本計畫的執行成果,發表於主題研討會和專業期刊,以請學界留心此議題的進展。

黃繼立 科技部 2020-08-01~2023-07-31 新台幣1,578,000元
109 中古身體動詞詞彙語義網研究

本計劃以中古身體動詞雙音組合為材料,研究詞彙語義網絡,進而建立完整的語義場。此一時期漢語由上古的綜合型轉為分析型,表現在詞彙上雙音組合逐漸增多,尤其是並列組合更是較上古時期增加許多。其特點為雖然雙音組合的詞頻不高,但是組合樣式非常多。正如研究上古音可藉由形聲字諧音偏旁的音同音近關係歸納上古音韻系統。我們也可以利用中古多樣的雙音組合,理出詞彙兩兩之同義近義反義的語義關係。除了可以研究單詞的語義,更可以系聯出所有身體動詞的詞彙語義網絡,而後分析其中所有義位建構中古身體動詞的完整語義場。

周玟慧 科技部 2020-08-01~2021-07-31 新台幣599,000元
109 《南社文學與文化研究網站》學術研究網站

近年,「人文數位化」成為擴充學術研究視野的重要途徑之一。緣此,人文學科與數位科技領域的連結愈形緊密,文學與文化研究模式也逐漸與以往傳統文本研究有別,藉由網站、資料庫與社群媒體等不同的資訊媒介,提供研究者更多的發想可能與詮釋途徑。在此,本計畫將南社(1909-1923)置放在近代文化、歷史、文學、傳播、教育、政治、外交等層面來看, 實為一個具有重要影響力的團體。其成員逾千之多,知名者如柳亞子(1887-1958)、高旭 (1877-1925)、陳去病(1874-1933)、汪精衛(1883-1944)等人,影響範圍相當深遠。再者,1949 年後,部分成員(于右任、成舍我等)渡海到臺灣,並於臺灣渡過晚年生活,對當時的教育、文化風氣產生影響,與臺灣亦有一定程度上的關聯。申請人從事南社研究多年,近年來傾力於南社文獻(如《南社叢刻》、南社成員所創作的詩話)的蒐集、分析工作已有相當成果。以詩話為例, 目前已經蒐集到將近 150 位南社成員的作品,整理完成之文本字數量更高達一百五十萬字以上, 其中為申請人實際走訪各地(臺灣、中國)圖書館與學術機構所得,亦得相關學者及南社後裔提供之利,取材費時耗力,實為珍貴。本計畫研究基礎在於申請人多人來已得之諸多文本資料及研究文獻,經由網站及媒體社群的傳播與經營,提供南社研究相關資訊及與獻材料,亦可為尚未對南社進行 關注的學者,提供更直接便利的南社視角,擴充、補白近代文學、文化、歷史等面向之研究視野,致使學術知識更為普及,並促進與南社研究議題的互動交流,擴增南社研究的學術能量。

林香伶 科技部人社中心 2020-01-01~2020-12-31 新台幣230,000元
109 從新南社、南社湘集到北山詩社——後南社/後五四時代的文學轉化與回望現象之考察(2/3)

南社(1909-1923)向來被視為晚清匯聚革命菁英的社群,實際活動則集中於民國初年。1917年後,南社內訌不斷,加上新文化運動與政治社會變遷等影響而走入歷史,但餘響未歇。其中又以新南社(1923-1924)、南社湘集(1924-1937)、北山詩社(1924-1925)引發的「眾聲喧嘩」,最具研究價值。

本計畫為期三年。擬以縱向時序為經,並時性文化空間為緯,針對新南社、南

社湘集、北山詩社與舊南社的區隔與連結,追步新文化運動的態度、回望古典文學的歷史情結,以及社員的互動、跨足,文學觀的交叠與歧出等面向研究,期以建構「後南社史」。南社解體後,上海、長沙、香港等地的舊南社社員尋找異質空間、建置文化記憶,得以聚合共時維度與集體認同。在後五四文學依舊彷徨的年代,表明自身的文學立場、凝聚新的地方視野等民初社群整合與分殊之現象,實不容小覷。研究規劃概述如下:

第一年:以新南社為主體,探查其創作轉向。1923年,新南社為應和新文化

運動在上海成立,1924年5月出版「白話」的《新南社社刊》。高達三分之一的舊南社社員與新加入的成員,必須調節「引納新潮」和「整理國學」;新文學作家劉大白、沈雁冰等人入社,以及《新黎里》、《新同里》、《新周莊》等報刊在蘇州一帶刊行,對新、舊南社文學心態與情感結構亦產生撼動。

  第二年:探究南社湘集與舊南社、新南社,和新文化運動之關係。陳去病、余十眉、姚光等人跨足新、舊南社和湘集,他們與社友的文學意見如何取得平衡?南社湘集以「保存南社舊觀」名義成立,社刊《南社湘集》「均以文言為準」;但傅熊湘與胡適交情匪淺,曾合作編輯《競業旬報》,傅氏對新文學、新文化運動的看法,尚待勘察。透過三劉(劉鵬年、劉約真、劉今希)、双田(田興奎、田名瑜)、湘中五子(傅熊湘、謝晉、姚大慈、姚大願、崔師貫)等核心社員的考察,可見湘集建構的異質空間與文化記憶。

  第三年:考察南社湘集與北山詩社之關係。《南社湘集》記載北山詩社的雅集活動,在香港舉行四次雅集;北山詩社是香港百年來的最大詩社,成立時間與湘集接近,北山堂更是兩社在香港雅集時的「最愛」。而蔡守、鄧爾雅、崔師貫、勞緯孟等人跨足兩個社群,透過組織架構、報刊發表(《長沙日報》與《華字日報》)、社員互往,以考察故國的湖南與殖民地的香港(含廣州)所聚合的情感共同體。

林香伶 科技部 2019-08-01~2022-07-31 新台幣19,106,0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