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年度 計畫名稱 計畫內容摘要 計畫主持教師姓名 合作廠商或機構名稱 起迄年月 計畫經費
107 抒情時刻與危機寫作:李渝小說研究

本計畫以李渝作為研究個案,主要聚焦討論李渝在保釣運動挫敗後、於1980年左右重新提筆書寫的小說作品,分析這些作品中關於歷史、時間與書寫行動等命題。李渝於1960年代進入台大外文系就讀,小說作品發表於《現代文學》等刊物,深受當時文學主流的現代主義與存在主義思潮影響。她寫於1960年代的作品可視為是戰後現代主義「橫的移植」(horizontal transplant)的典型文本。然而,七0年代,她所參加的北美保釣運動及其挫敗經驗,卻為她的文學寫作帶來轉折性的意義,並直接影響了她在八0年代開始的小說創作。這個轉折,由於引發了主體個人精神史的塌陷,因此它也可被視為是主體認同的一種危機。它所啟發的書寫──被李渝稱作來自一種「抒情時刻」的寫作,也可視為一種來自危機的書寫。而「危機」與「抒情」,都是戰後現代主義與現代抒情傳統兩種論述框架的起源。本計畫認為李渝的個案將有效地為「戰後現代主義」內在的倫理性動能和「現代抒情傳統」中對歷史、離散、時間與書寫等共享的命題,提供整合與分析,並且更能定位台灣戰後現代主義在世界冷戰體制中的位置。

劉淑貞 科技部 2018-08-01~2019-07-31 新台幣465,000元
107 南宋詩人的自我書寫:以陸游作品為中心的探究

本計畫以南宋陸游作為考察個案,探討其自我書寫中的表現。陸游是喜好書寫自我的詩人,無論是彰顯各類身分或形象或從各種角度展開自我描述,都有強烈而獨特的表現。此外,陸游作品數量龐大,創作時間漫長,在南宋文學中有典範地位,因此其「自我書寫」的諸多表現,更具有彰顯時代特色的文學價值。在論文中,筆者分別從「陸游的自我認同:從唐代典範詩人的角度」、「別人如何看我:從他人角度書寫自我」,藉由兩個角度的聚焦與文本分析,探討陸游「自我書寫」的創新表現。從研究結果來看,陸游透過賀知章、張志和、陸龜蒙等唐代詩人的接受與認同,表達出放浪於江湖的理想。同時透過描寫被眾人注意的「我」,書寫被客觀化的「自我形象」。

鍾曉峰 科技部 2018-08-01~2019-07-31 新台幣361,000元
107 明末清初傳奇劇作中的虎丘地景書寫研究

本研究計畫題為「明末清初傳奇劇作中的虎丘地景書寫研究」,以七部重要關目書寫虎丘地景的現存傳奇劇作為觀察對象,所欲探討的問題是:歷史真實地景與戲劇虛構地景之間的差異為何?是否發揮其地理特徵、結合歷史傳統,作為推動劇情、形塑人物、演繹劇旨之用?是否呈現虎丘地景之普遍性與象徵性?是否顯示著虎丘地景之差異性與特殊性?是否反映出明末清初的社會風貌、文化圖像與時代意義?目前學界的地景研究多以傳統詩文為討論對象,尚未全面以傳奇劇作作為地景研究之文本,為本計畫之原創性;重要性首先在於提供新的研究視野,其次在於建構虎丘地景展演於傳奇文本的多樣性。本計畫預期完成的工作項目,乃分三層面:首先,以文本為核心,從題材擇選、人物觀視、劇情發展三面向思考地景書寫所發揮的作用;其次,以地景為出發點,統整虎丘地景展演於傳奇劇作之多樣性;其三,結合明清時代背景,探討明末清初傳奇劇作中的地景書寫所反映出的社會樣貌;其四,從明清社會樣貌中,探索地景書寫所隱含之世變觀照;最終總結以明末清初傳奇劇作探討虎丘地景書寫,實乃呈現出社會背景、生活環境與生命情態交織的人文景觀,建構虎丘地景豐富的文化圖像,可說是從另一新的角度,展示出傳奇文本的奧秘,是為本計畫對於學術研究預期作出的貢獻。

李佳蓮 科技部 2018-08-01~2019-07-31 新台幣464,000元
107 尋找異托邦—民初南社社員與遺民社群、新文化運動關係之釐析 (2/2)

本計畫執行共計兩年,本年度為執行期之第二年。研究重點集中於南社社員於新文化運動前後,在北京刊物上的作品發表與投身教育場域的觀察。1917年北京爆發張勳復辟事件,是年,南社內部也因唐宋詩內訌,社員在《民國日報》、《中華新報》等處激烈筆戰,造成內部分化、南社解體。期間,旅美的胡適(1891-1962)與南社社員(如柳亞子)也時有筆戰,顯見南社在五四運動之前,已與胡適交鋒。實際上,南社屢受新文化陣營攻擊(如魯迅、胡適等人),卻也不乏新文化運動的盟友(如《新青年》收錄南社社員之作),甚至吳虞、黃節、沈尹默、吳梅、黃侃等人,都曾在新文化陣地─北京大學任教,並發表與《新青年》立場相異的文章(如《國民》、《國故》發表之文)。凡此,因應新文化運動的潮流,南社在民國之後的文學、政治、學術與教育等版圖的重組、更迭,社員在北京與新文化運動陣營的離合現象,以及在大學教育現場產生影響等議題,極具研究價值,是為第二年研究軸心。

林香伶 科技部 2018-08-01~2019-07-31 新台幣521,000元
107 中古手部動作動詞研究

本計畫「中古手部動作動詞研究」屬於專類詞彙研究。以中古傳世文獻中所有手部動作動詞為研究對象。手部動作既可以是徒手自發之動作動詞,也可以是憑藉或透過工具發出的動作。因此有握持、置放、奉拱、取捨、提拉、搔摸、搖擺、掏挖、擊打、持具、清洗、編織、書寫等類。除了歷時演變之外,亦著眼於南北朝時期的南北詞彙異同。研究將由雙音組合、義素分析、詞彙更替、詞語搭配、句式類型等面向展開。

從前期計畫研究發現,相較於上古與現代,中古是雙音組合樣式最豐富的時期。以詞與詞的組合可以發現同義近義關係,以及不同的詞義引申情況。以「播」為例,有「播穡」、「播殖」為種植義。「播越」、「播蕩」、「播散」、「播遷」、「播徙」為離散義。「播揚」、「揚播」、「播流」為散布義。各義之詞語搭配與句式類型各有不同,如離散義多不及物用法,而主語語義徵性為[+生命];散布義則帶賓語如「仁風」、「徽音」、「道教」、「令名」等。雖「播流」兼有離散與散布義,其句法表現則各自有別。藉由各種不同面向研究,方能了解手部動作動詞全貌。完成此一專類研究可為中古詞彙史研究的基石。

周玟慧 科技部 2018-08-01~2019-07-31 新台幣498,0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