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 |
李欣瑾 |
北港武德宮財神信仰文化之研究 |
許建崑 |
112.1 |
108 |
許清源 |
《詩經》誓詛詩研究 |
呂珍玉 |
109.6 |
107 |
劉叡蓉 |
詩經人倫道德觀研究 |
呂珍玉 |
108.6 |
107 |
劉恆吟 |
戰後遷台大陸女性散文中的「家庭」重組與適應—以鍾梅音(1922~1984)為例 |
傅素春、阮美慧 |
108.1 |
107 |
古雅君 |
王文華古典小說之改寫研究—以三國演義、水滸傳及西遊記為例 |
許建崑 |
108.1 |
107 |
洪圍閎 |
當代讀經教育理論與模式的探討—以中國大陸現況為例 |
許建崑 |
108.1 |
106 |
王美玲 |
唐詩中以雪為題詩研究 |
呂珍玉 |
107.6 |
105 |
陳珮怡 |
李潼「台灣的兒女」系列小說多重組構之研究 |
許建崑 |
106.1 |
105 |
魏行素 |
《詩經》鳥類起興詩研究 |
呂珍玉 |
106.1 |
104 |
李佳玲 |
李潼少年小說中頑童形象研究 |
許建崑 |
105.1 |
104 |
張惠琴 |
陶淵明的詩文及其思想研究 |
王建生 |
105.6 |
104 |
蔡雨純 |
地方與懷舊—舒國治散文研究 |
周芬伶 |
105.6 |
104 |
周雅心 |
陸游川峽山水詩研究 |
王建生 |
105.6 |
104 |
王愛琴 |
高陽《荊軻》小說研究 |
李金星 |
105.6 |
103 |
林美伶 |
曹文軒小說《紅瓦》主題探究 |
許建崑 |
104.1 |
103 |
謝奕萱 |
馮班與吳喬詩論比較研究 |
王建生 |
104.1 |
103 |
洪浚沿 |
趙翼與甌北詩話研究 |
王建生 |
104.1 |
103 |
黃雪玲 |
紅樓夢的對稱設計研究 |
許建崑 |
104.6 |
103 |
陳鳳秋 |
《後漢書.文苑傳》研究 |
李建崑 |
104.6 |
102 |
李樺溶 |
史記儒商研究 |
朱岐祥 |
103.1 |
102 |
張之璿 |
李商隱詩歌修辭探析 |
王建生 |
103.1 |
102 |
楊寶琇 |
張籍詩修辭藝術之探析 |
李建崑 |
103.6 |
102 |
蔡昀妮 |
一九七0年代「現實詩學」意涵分析—以「鄭炯明」、「施善繼」詩作為例 |
阮美慧 |
103.6 |
101 |
游文玲 |
元白交往詩探析 |
李建崑 |
102.1 |
101 |
蔡幸青 |
柳宗元詩歌修辭研究 |
李建崑 |
102.6 |
101 |
林明霞 |
蔡珠兒飲膳書寫之研究 |
許建崑 |
102.6 |
101 |
陳臻莉 |
高陽歷史小說《草莽英雄》研究 |
許建崑 |
102.6 |
101 |
劉麗珍 |
錢鍾書《圍城》人物分析 |
李金星 |
102.6 |
101 |
陳思葦 |
《詩經》與《舊約聖經》的比較--以上帝屬性、民族遷徙、愛情詩、箴言為考察 |
呂珍玉 |
102.6 |
101 |
簡佳敏 |
泰華長篇接龍小說《風雨耀華力》研究 |
吳福助 |
102.6 |
101 |
洪麗雯 |
鄭板橋詩學理論與實踐 |
王建生 |
102.6 |
100 |
陳桂芳 |
《太平廣記》中再生類故事研究 |
許建崑 |
101.1 |
100 |
林倖儀 |
三毛傳記與異鄉書寫 |
周芬伶 |
101.1 |
100 |
廖彩秀 |
原型與顛覆-莊子寓言敘事的隱喻認知研究 |
周世箴 |
101.1 |
100 |
賴富娟 |
從《閱微草堂筆記》看紀昀的生命觀 |
胡萬川 |
101.1 |
100 |
王瑞益 |
高青丘詩歌仕隱矛盾研究 |
王建生 |
101.1 |
100 |
李姿慧 |
張大春、袁哲生、許榮哲之少年日記體小說研究 |
許建崑 |
101.1 |
100 |
蔡婷嵐 |
疏離、對話與再生──湯本香樹實小說之主題研究 |
許建崑 |
101.6 |
100 |
林芳璋 |
《周易》卦象之認知思維探析 |
周世箴 |
101.6 |
100 |
盧毓蘋 |
詩經祭祀詩研究 |
呂珍玉 |
10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