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 |
柯維盈 |
董作賓《殷曆譜》研究 |
朱歧祥 |
113.6 |
109 |
黃郁婷 |
成語認知解析及成語認知模型建構—兼論對外華語教學提案 |
周世箴 |
110.6 |
109 |
陳義雄 |
契嵩儒釋融會之孝道思想研究 |
劉榮賢 |
110.1 |
108 |
王慧芬 |
臺灣戰後初期知識分子的生命書寫 |
陳芳明、洪銘水 |
109.6 |
108 |
洪至璋 |
中晚唐下層士人的生活與心態研究—以唐人筆記為主 |
李建崑 |
109.6 |
108 |
陳盈君 |
明清之際話本小說之時代性研究 |
彭錦堂 |
109.6 |
107 |
吳賢妃 |
認知詩學視野下論《昭明文選》詠史類型及初唐詠史詩 |
周世箴 |
108.1 |
106 |
錢唯真 |
殷墟花園莊東地甲骨句型及其特殊詞句研究 |
朱岐祥 |
107.1 |
105 |
宋定莉 |
儒道的辯證:周濂溪《太極圖說》的詮釋歷程 |
劉榮賢 |
106.6 |
105 |
吳秉勳 |
魏晉南北朝「廟學」制度研究 |
劉榮賢 |
106.6 |
104 |
林增文 |
概念譬喻理論在詞作上的運用:以蘇軾和柳永詞為例 |
周世箴 |
105.1 |
104 |
黃國禎 |
西漢之德行觀 |
劉榮賢 |
105.6 |
103 |
王安碩 |
楊樹達文字訓詁學研究 |
呂珍玉 |
104.6 |
103 |
陳福智 |
《金瓶梅》研究:物質敘事與世界觀 |
彭錦堂 |
104.6 |
103 |
周麗楨 |
天理與人欲的流動:理學在南戲中的呈現 |
魏淑珠 |
104.6 |
103 |
陳盈達 |
戰後大陸來台古典詩人張默君及其《瀛嶠元音》 |
黃美娥、王建生 |
104.6 |
102 |
賴秋桂 |
對外漢字教學研究 |
朱岐祥 |
103.1 |
102 |
廖珮芸 |
中晚唐傳奇研究:世變與現實的再現 |
彭錦堂 |
103.6 |
102 |
紀千惠 |
南唐詩研究 |
李建崑 |
103.6 |
102 |
梁欣芸 |
臺灣當代妓女題材小說研究(1960s-1980s) |
陳俊啟 |
103.6 |
101 |
陳佩君 |
甲骨文軍事動詞同義詞研究 |
朱岐祥 |
102.6 |
101 |
郭苑平 |
日常書寫.書寫日常:戰後初期臺灣女性散文中的日常生活敘事 |
彭錦堂 |
102.6 |
101 |
吳孟昌 |
八O年代年度散文選作品中的台灣意識與雜語性 |
彭錦堂 |
102.6 |
101 |
施盈佑 |
王船山「時中」觀研究 |
徐聖心、張端穗 |
102.6 |
101 |
羅慧君 |
卜辭「侑」、「有」、「又」相關研究─以句法、語意、語用、構形的互動為例 |
朱岐祥 |
102.6 |
101 |
林碧慧 |
「母親」原型認知研究:以《紅樓夢》為例 |
周世箴 |
102.6 |
100 |
陳麗君 |
明代公案小說流變之研究 |
許建崑 |
101.1 |
100 |
黃原華 |
《周易》與亞理斯多德天人哲學思想比較 |
莊雅州、張端穗 |
101.1 |
100 |
李曉萍 |
晚清<<女子世界>>(1904-1907)中婦女知識與典範之建構 |
陳俊啟 |
101.6 |
100 |
劉雪真 |
依違於古今中外之間──林紓譯/著言情小說研究 |
陳俊啟 |
101.6 |
99 |
程玉凰 |
洪棄生的旅遊文學-《八州遊記》研究 |
吳福助 |
100.1 |
99 |
白恒旭 |
儒、道兩家「中道思維」的生命底蘊 |
劉榮賢 |
100.6 |
99 |
張佩珍 |
《山海經》三經的神異世界 |
彭錦堂 |
100.6 |
98 |
高禎臨 |
清初戲曲評點閱讀方法與批評策略研究 |
王安祈、陳俊啟 |
99.7 |
97 |
侯如綺 |
台灣外省小說家的離散與敘述(1950-1987) |
陳俊啟 |
98.1 |
97 |
周淑媚 |
學衡派文化與文學思想研究 |
陳俊啟 |
98.6 |
97 |
葉雅玲 |
流行文化與文學傳播--《皇冠》研究 |
洪銘水、應鳳凰 |
98.6 |
97 |
紀俊龍 |
晚清「四大小說雜誌」研究 |
陳俊啟 |
98.6 |
97 |
王嘉弘 |
乙未割臺文學文獻研究 |
吳福助 |
98.6 |
96 |
王幸華 |
日治時期台灣新文學之醫病書寫研究 |
陳萬益、李立信 |
97.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