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 |
梁欣芸 |
臺灣當代妓女題材小說研究(1960s-1980s) |
陳俊啟 |
103.6 |
101 |
陳佩君 |
甲骨文軍事動詞同義詞研究 |
朱岐祥 |
102.6 |
101 |
郭苑平 |
日常書寫.書寫日常:戰後初期臺灣女性散文中的日常生活敘事 |
彭錦堂 |
102.6 |
101 |
吳孟昌 |
八O年代年度散文選作品中的台灣意識與雜語性 |
彭錦堂 |
102.6 |
101 |
施盈佑 |
王船山「時中」觀研究 |
徐聖心、張端穗 |
102.6 |
101 |
羅慧君 |
卜辭「侑」、「有」、「又」相關研究─以句法、語意、語用、構形的互動為例 |
朱岐祥 |
102.6 |
101 |
林碧慧 |
「母親」原型認知研究:以《紅樓夢》為例 |
周世箴 |
102.6 |
100 |
陳麗君 |
明代公案小說流變之研究 |
許建崑 |
101.1 |
100 |
黃原華 |
《周易》與亞理斯多德天人哲學思想比較 |
莊雅州、張端穗 |
101.1 |
100 |
李曉萍 |
晚清<<女子世界>>(1904-1907)中婦女知識與典範之建構 |
陳俊啟 |
101.6 |
100 |
劉雪真 |
依違於古今中外之間──林紓譯/著言情小說研究 |
陳俊啟 |
101.6 |
99 |
程玉凰 |
洪棄生的旅遊文學-《八州遊記》研究 |
吳福助 |
100.1 |
99 |
白恒旭 |
儒、道兩家「中道思維」的生命底蘊 |
劉榮賢 |
100.6 |
99 |
張佩珍 |
《山海經》三經的神異世界 |
彭錦堂 |
100.6 |
98 |
高禎臨 |
清初戲曲評點閱讀方法與批評策略研究 |
王安祈、陳俊啟 |
99.7 |
97 |
侯如綺 |
台灣外省小說家的離散與敘述(1950-1987) |
陳俊啟 |
98.1 |
97 |
周淑媚 |
學衡派文化與文學思想研究 |
陳俊啟 |
98.6 |
97 |
葉雅玲 |
流行文化與文學傳播--《皇冠》研究 |
洪銘水、應鳳凰 |
98.6 |
97 |
紀俊龍 |
晚清「四大小說雜誌」研究 |
陳俊啟 |
98.6 |
97 |
王嘉弘 |
乙未割臺文學文獻研究 |
吳福助 |
98.6 |
96 |
王幸華 |
日治時期台灣新文學之醫病書寫研究 |
陳萬益、李立信 |
97.1 |
96 |
劉慧珠 |
在介入與隱遁之間──七等生文學中的沙河象徵 |
周芬伶 |
97.6 |
96 |
陳慶元 |
東晉士人階層玄佛道思想與文化研究 |
唐翼明 |
97.6 |
96 |
翁文信 |
古龍新派武俠的轉型創新 |
林保淳、陳俊啟 |
97.6 |
96 |
陳柏全 |
中國文學的對偶研究 |
李立信 |
97.6 |
95 |
陳璦婷 |
概念隱喻理論在小說的運用--以陳映真、宋澤萊、黃凡的政治小說為中心 |
周世箴 |
96.1 |
95 |
洪英雪 |
文學、歷史、政治與性別--二二八小說研究 |
陳俊啟 |
96.1 |
95 |
藍日昌 |
燈統與道統--論隋唐佛教宗派觀念的發展 |
劉榮賢 |
96.6 |
95 |
楊丕丞 |
高陽歷史小說《慈禧全傳》研究 |
周芬伶 |
96.6 |
95 |
李麗華 |
再現的自我與自我的再現--台灣解嚴後的女性自傳研究 |
彭錦堂 |
96.6 |
95 |
向麗頻 |
施士洁及其文學研究 |
吳福助 |
96.6 |
95 |
吳秋蘭 |
晚明嘉定四先生研究 |
許建崑 |
96.6 |
94 |
王惠鈴 |
丘逢甲.「詩界革命」及其與日治時期台灣傳統詩界的關係 |
魏仲佑 |
95.1 |
94 |
李寶玲 |
唐代長安寺院與詩歌 |
李立信 |
95.6 |
94 |
吳宇娟 |
從閨閣才女到救國女傑-晚清三部女作家小說研究 |
鍾慧玲 |
95.6 |
94 |
陳素貞 |
北宋文人的飲食書寫-以詩歌為例的考察 |
康來新、王建生 |
95.6 |
94 |
陳正平 |
唐詩所見游藝休閒活動之研究 |
李立信 |
95.6 |
94 |
唐毓麗 |
罪與罰:台灣戰後小說中的疾病書寫 |
彭小妍、彭錦堂 |
95.6 |
94 |
江碧珠 |
「元曲」語言之隱喻性思維 |
周世箴 |
95.6 |
93 |
丁威仁 |
明洪武、建文時期地域詩學研究 |
許建崑 |
94.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