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海大學中文系--學術活動-東海大學中文系「校友卓越講座」 以纖維書寫:糸字旁的田野

東海大學中文系「校友卓越講座」 以纖維書寫:糸字旁的田野

  • 單位 : 中文系
  • 分類 : 學術活動
  • 點閱 : 70
  • 日期 : 2025-06-05

       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系於日前舉辦「校友卓越講座」,此講座是東海大學最高榮譽之講座,由各系所邀請優秀校友回到校園,與學生分享其生命經驗,並結合學術性專題進行探討,帶給全校師生不同的知識饗宴,本學年度榮獲此項殊榮者之一即為中文系第27屆系友楊偉林女士。

 

                       

東海中文系舉辦「校友卓越講座」,邀請優秀校友回到校園,分享生命經驗,本學年度榮獲此項殊榮者之一即為中文系第27屆系友楊偉林女士。

 

       楊偉林女士是一位出色的纖維藝術家,曾獲得葡萄牙纖維藝術雙年展評審團特別獎、第四屆國家工藝獎一等獎、美國2001袖珍纖維藝術首獎等,此次演講因其曾為中文系的學生,方以文字為基底,與纖維藝術相交織,作為分享她的心路歷程與傳播纖維藝術的藍圖。

 

       在分享中,深入剖析自己從中文系學生轉變為纖維藝術家的心路歷程,強調「興趣」、「生活經驗」與「個人成長」對職涯發展的重要影響,她以自身創作為例,介紹纖維藝術如何從傳統工藝蛻變為當代藝術的表現形式,並詳細說明其核心技術的製作過程及其深層文化意涵,運用多種材料進行染色、拼貼與編織,賦予日常廢棄物新生命,展現出修復與再生的美學觀,同時傳達人與自然、記憶與時間的深刻對話。

 

       她亦特別探討臺灣藍染的歷史脈絡,從荷蘭殖民時期的傳入,到現代復興運動所展現的多樣性,呈現藍染藝術與在地文化、環境與生態的緊密聯繫,透過她的藝術展「來自未來的朋友」,展現出纖維藝術超越地域與時空的表達力量,亦突顯其與當代科技結合所創造的無限可能。她強調纖維材料的多樣性及其技術細節,包括傳統織布與染織工藝的歷史價值,並探討這些元素在現代生活中的應用與美感提升,整場對話展現出纖維藝術不僅是一種視覺語言,更是一種文化實踐,其材料與技法的靈活性,使其在當代藝術中獨樹一幟,呼應持續學習與創新思維對藝術實踐的關鍵意義。

 

       在演講的過程中,楊偉林女士以「夢想」、「邊緣」、「經緯」、「過渡」作為其對生命的體悟與纖維藝術的交織重點,身為一位從中文系畢業的學子,在思考的過程中,幾乎是以「文字」作為媒介,直至其進入藝術學系開始學習纖維藝術後,關於「交織」的夢想似乎也正悄然生長著,然而,也是因為東海的求學環境與各式經驗之影響,導致她產生了一種「邊緣感」。過家門而不入的中文系,與知己相惜的建築系,好像都不是楊偉林真正嚮往的世界,這種茫然與邊緣致使她一直在尋覓,而她生活中的種種經歷,猶如織布機上的經緯線,亦是地球經緯線的相交,最後交織出的那顆星點,也成了她最終夢想的歸屬。

 

       進入東海中文系可謂是她的第一次重要的人生轉折點,也是她從中文到藝術領域的一種過渡,正如展場裡作為展台的鷹架,是從無到有之間的「過渡期」。置放於鷹架上的手套與米袋、布倫海的作品與《末日松茸》是生活與藝術的交織,更是生命的輾轉與過渡。

 

                      

楊偉林女士表示,進入東海中文系可謂是她的第一次重要的人生轉折點,也是她從中文到藝術領域的一種過渡。

 

       回歸到「糸字旁」,楊偉林認為它是非常有趣的象形字,在演講中楊偉林羅列出許多糸字旁的字,有與線相關,不同狀態的線有粗有細;有編織、縫紉、納布修繕等等這些不同的動詞,這些動詞都指涉不同的染織工藝技術;有與顏色相關的,而此可能是與藍色纖維關係非常的緊密。根據楊偉林對「糸字旁」的梳理,她也提出許多相關的製作過程,如:繅絲、積麻、結繩等,此些講解也讓同學了解織布不同的環節與手法。

 

       楊偉林曾自嘲其是「中文系的叛徒」,然而縱觀其作品,常與中文系的思維相關,如其《廁所裡的聲韻學》,透過拆解一本《宋本廣韻》,將其包裹於石頭之上。而有趣的是,展場剛好是在畫廊的廁所裡,展現了聲韻學「又臭又硬」的特質,成為讓中文系師生們會心一笑的特殊作品。

 

                      

楊偉林女士曾自嘲是「中文系的叛徒」,然而縱觀其作品,常與中文系思維相關,如其《廁所裡的聲韻學》,透過拆解一本《宋本廣韻》,包裹於石頭上。

 

       於此,中文系成為楊偉林最堅實的鷹架系統,纖維藝術則如同這鷹架系統上布倫海的作品,使她對生命有了新的解讀,進一步成就她在藝術領域上的不同風貌,更為中文系一代又一代的學子,譜出新的展望與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