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年度 | 計畫名稱 | 計畫內容摘要 | 計畫主持教師姓名 | 合作廠商或機構名稱 | 起迄年月 | 計畫經費 |
---|---|---|---|---|---|---|
112 | 白玉蟾身體煉養觀的禪化現象 | 本計畫將探明白玉蟾內丹思想受禪宗影響的成分,系統性的解析其身心和性命觀的結構,並藉此討論內丹學在南宋經歷的特殊轉型,以及道教與佛教交涉的宗教環境。 |
李忠達 | 國科會 | 2023-08-01~ 2024-07-31 | 新台幣543,000元 |
112 | 「消失」作為方法:少數文學的香港個案──以董啟章、謝曉虹為討論對象 | 本計畫的研究成果,將有效地回應近幾年來在國際上沸沸揚揚的「中國」與「香港」問題。近年來,在台灣文學的研究場域上備受關注的幾個研究框架,如離散文學、華語語系文學等研究,都難以超出對「中國」此一對象他者的回應。當代華語文學的研究究竟該置「中國因素」於何地?如何超克「中國」、發展出自身的認同路徑?超克是可能的嗎?而若逃逸,又該逃向何方?本計畫認為,九七回歸後的香港書寫能以其特殊的歷史性位置,回應上述各研究框架中的「中國因素」,並為後殖民研究的東亞情境提供一個獨特的個案。希冀透過董啟章、謝曉虹個案的建立,連結本人過去的韓麗珠研究成果,逐步搭建出一個論述框架,以詮釋當代香港的認同與共同體問題。 |
劉淑貞 | 國科會 | 2023-08-01~ 2025-07-31 | 新台幣1,278,000元 |
112 | 征行與清游:楊萬里紀行詩研究 | 楊萬里(1127-1206)近40年的仕宦期間,數度往返浙江東、西路與江南東、西路之間,加上嶺南之赴任以及作為金使接伴使,東西南北,四處征行。此一獨特生命經歷促成其大量以「征行」、「行役」為作品主題的創作特色,本計畫以紀行詩稱之。描述自己行動路線、抒發地方移動經驗,以及對山川地景風土人情的關注,普遍呈現在楊萬里的紀行詩中。透過詩題、詩序、自注以及詩篇與詩篇之間的有機聯繫,形成獨具一格的紀行書寫風格。楊萬里不同詩集中,存在著詩歌風格與內容上的變化,這些變化又伴隨著其不同的移動路線、地景變化,若能深入探究其紀行寫作的創作意識與內容特色,也可藉此進一步拓展文學詩歌與交通地理之間的跨域研究。 |
鍾曉峰 | 國科會 | 2023-08-01~ 2024-07-31 | 新台幣426,000元 |
112 | 「發現」莊子的發現:徐復觀論莊子手稿及批注本之研究 | 本計畫的執行,除了能豐富當代新儒家的研究,為現今的莊子詮釋提供另種知識資源外,更有助於臺灣學界關注手稿的保存與應用,進而促進手稿研究方法論的創新。 |
黃繼立 | 國科會 | 2023-08-01~ 2026-07-31 | 新台幣1,673,000元 |
112 | 從黃騰輝於《自立晚報.新詩週刊》及《公論報.藍星週刊》的刊載,考察一九五〇年代詩壇文學生態的變化 | 本計畫,主要重返一九五〇年代台灣新詩的發展源流,探究台灣戰後新詩的開端是如何展開。歷來,咸認為是紀弦舉起了現代詩的大旗,促使詩壇蓬勃發展。但,我們更該注意,在紀弦之前,新詩的發展軌跡如何。從考察一九五〇年代黃騰輝刊載於《新詩週刊》及《藍星週刊》二大刊物的情況,可以得知,當時詩壇推動的實況,在覃子豪主編階段,並不特別分省籍,而提拔許多詩壇的新進詩人。同時,本省籍的「跨語詩人」,也譯介了許多日本近現代詩學,提供給戰後貧瘠的詩壇文學養分。是以,戰後詩壇是在雙方相互會合、習得、共融的情況中推展。這樣的現象,在1956年紀弦籌組「現代派」,而余光中接任《藍星週刊》之後,詩壇「派別」日趨鮮明而告結。 |
阮美慧 | 國科會 | 2023-08-01~ 2024-07-31 | 新台幣581,000元 |
112 | 戲園、分湖與迷樓——論民初南社的地方尋繹與抒情自我之關係 | 本計畫為期三年,擬以柳亞子為核心,觀察其與社員的互動和影響,分別進行由他主導南社社員在戲園、分湖、迷樓的活動為主要研究縱軸。上述三者雖分屬不同事件,但都由柳亞子主其事,是以串連社員活動、凝聚社員心態與自我抒情的盛況,均對南社引發極大的迴響,且對民初南社、近代報刊、文人活動的發展掌握具有指標意義,更是建構南社史的重要取資。本計畫預計通過空間與文化場域理論的視角,運用數位人文學工具從事《春航集》、《子美集》、〈分湖舊隱圖〉及其題詠、《迷樓集》等文本資料的細讀與比對,以見南社社員在戲園、分湖、迷樓中如何進行自我抒情?其與所處的空間/地方又是如何與人相互定義? |
林香伶 | 國科會 | 2023-08-01~ 2024-07-31 | 新台幣657,000元 |
111 | 傅斯年圖書館藏原東方文化研究所藏書傳播研究 | 本計畫以典藏於國立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傅斯年圖書館內,原屬東方文化研究所圖書館之藏書為研究對象,探討這批珍稀善本古籍從抗戰後接收、整理、揀選,到運臺典藏於傅圖之傳播過程,深入耙梳參與其事之諸多人事軼聞。 同時,本計畫擬透過史料多方察考傳播脈絡,釐清過往因資訊零碎不全,導致論述歧異之緣由。更重要的是,為此批珍稀古籍建構有助基礎研究之藏書書目,透過計畫成果公開展示,期望引起學界更多關注與討論,由此集眾人之力共同探索此批文獻之學術價值。 |
謝文華 | 國科會 | 2022-08-01~ 2023-07-31 | 新台幣510,000元 |
111 | 典範重構:明清思想史脈絡中的方以智天學思想(2/2) | 本計畫以方以智的天學思想為題,旨在釐清方以智的天文學、曆算學、星占學與《易經》哲學相互交涉所構成的思想體系,並將其置於明清思想史的發展潮流中,一探其特性與定位。方以智一方面繼承了中國古代天學的典範,另一方面受到兩種西洋天文學典範的刺激,在多重典範的共同影響下,形塑出獨特的個人哲學體系。本計畫首先關注方以智如何折衷第谷與哥白尼體系的天文學,並回應中世紀天文學的概念如亞里斯多德的四元素說和托勒密的天球體系。其次則希望探討黃道周以曆解《易》的治學方法,如何融入方以智的天學和《易》學思想。最後,圍繞著方以智而成立的學術社群,發展出重視自然知識考據的學術傾向,本計畫希望探討這種傾向如何形塑清代學術的發展,從宏觀的角度重新審視傳統天學的典範如何重構,進而改變明清思想史的面貌。 |
李忠達 | 國科會 | 2022-08-01~ 2023-07-31 | 新台幣524,000元 |
111 | 「消失」作為方法:九七回歸後的「我城」書寫-以韓麗珠的寫作為個案 | 本計畫關注韓麗珠九七後「我城」書寫的三個階段:九七回歸後、雨傘運動時期、以及反送中運動時期,將透過這三階段的文本爬梳,有效地回應香港在九七回歸後的三個時期各自所對應的政治現實,並拉出一條借力使力、將「消失」、「匱缺」從一種香港的集體精神結構之病灶的位置,轉化為一種自我認同的方法。本計畫認為,「消失作為一種方法」,將能回應香港長期以來矛盾且具否定性邏輯的一種自我認同路徑,也能以此和香港本土運動產生對話、辯證的可能,為香港反送中運動後的虛無與認同焦慮提供一種方法路徑。 |
劉淑貞 | 國科會 | 2022-08-01~ 2023-07-31 | 新台幣690,000元 |
111 | 《重訂中晚唐詩主客圖》的詩歌批評與高密三李的詩學實踐 | 本計畫探討李懷民《重訂中晚唐詩主客圖》的詩學批評理論,進而在清代詩學語境中考察高密詩派三李的詩學實踐。李懷民在《重訂》提出「學詩當自五律始」,並以中晚唐詩人五律為典範,表現出詩歌體製的自覺意識。評語中可見自具系統的詩歌本質觀、詩史觀以及五律典範建構,李懷民的創作與批評,隨著其弟李憲暠、李憲喬的加入、傳播,形成一個理論主張明確,詩學主張鮮明的高密詩派。高密詩派的出現,與清代前中期各家爭鳴的唐詩學環境有關。因此,探究李氏兄弟的批評理論與詩學實踐,不僅可以更深入認識選本批評中的唐詩學,同時也能具體掌握唐詩學在清代文學的發展。 |
鍾曉峰 | 國科會 | 2022-08-01~ 2023-07-31 | 新台幣368,000元 |
111 | 政治、士族與文學場域中的王羲之及其家族研究 | 在東晉乃至整個中國文化史中,王羲之及其家族均有相當重要與特殊的位置。除了王氏父子在書法藝術的成就外,膾炙人口的「蘭亭集會」更是東晉文學的一大盛事,一般認為是如此的文藝實力奠定了王氏家族在東晉的重要地位。然而以東晉一朝特殊的時代性,以及門閥政治的背景下,單由文藝角度探尋其成就之因是不夠的。王羲之對東晉政局的涉入,以及琅邪王氏的士族家風,也都對其人格心理與處世態度有明顯的影響,並與文學藝術表現有著互為因果的關係。本計畫擬由法國社會學家皮耶‧布赫迪厄(Pierre Bourdieu,1930-2002)的「場域(field)理論」出發,在東晉各種權力場域中,選擇與王羲之密切相關的政治、士族、文藝三大場域,分析王羲之在這些場域交疊雜揉下,如何於其中競爭並取得聲望與地位,進而鞏固家族勢力,延續家族命脈。在本計畫執行下,除能重新釐清並客觀還原王羲之的歷史與文化面貌外,並可依此個案研究,推衍至東晉各世家大族之相關探討,進而從跨領域的多元面向,對東晉「士族文化」現象做出更為廣泛且具深度的論述。 |
陳慶元 | 國科會 | 2022-08-01~ 2023-07-31 | 新台幣511,000元 |
111 | 儒家性格的「發生」:徐復觀論孔、孟手稿及批注本之研究(3/3) | 本計畫將藉助「文本發生學」和思想史方法,以東海大學圖書館收藏的徐復觀手稿與《四書集註》批注本之論孔子、孟子作為研究主題。申請人嘗試通過第一手的材料,探究作為當代新儒家代表的徐復觀,如何理解古典儒家的代表孔子、孟子,以至於儒家的思想性格。本計畫的執行,就思想史研究而言,可以釐清徐復觀某些觀點,如「憂患意識」、「形而中學」等說法的文本起源。就思想與書寫的互動而言,徐復觀的案例說明了,越是高明的思想家,與書寫的關係就越密切。手稿和批注本,確實有資格作為思想史研究的對象。希望本計畫的執行,能喚起學界對這類議題的重視。 |
黃繼立 | 國科會 | 2022-08-01~ 2023-07-31 | 新台幣526,000元 |
111 | 「深度討論教學法」於「中國文學史」課堂之運用研究 | 本計畫以「讓文學史發聲?發生!」為副標題,擬欲探討「深度討論教學法」於「中國文學史」課程之應用,透過行動研究法的反覆循環過程,逐步針對教學現場發現的問題進行修正,認為近年來方興未艾的「深度討論教學法」(Quality Talk),適可以突破傳統由老師單方面講授、學生保持沉默的教學模式,讓修課學生也有討論、「發聲」的機會,改善學生過於被動依賴的學習態度;更重要的是,藉由循序漸進式的「深度討論教學法」課程設計,增進學生自主學習、獨立思辨以及歸納統整的能力,有助於學生口語及書寫之申論表達能力,引導學生建立文學史知識體系,從而讓文學史在學生的心目中重新「發生」;也讓擔任授課教師的筆者,從學生們的「發聲」中,讓學生的「中國文學史」知識體系,在筆者的心目中再次「發生」,於此教學相長。本計畫無論從「中國文學史」的教學方法、或者「深度討論教學法」的應用層面兩方面來看,都具有創新性。另外,本計畫透過具體的授課方式、活動設計、作業繳交,搭配分析型評量尺規(Rubrics)、前後測等方式,建立多元化的學習評量機制,並從中觀察「深度討論教學法」對於學生學習成效之改變。 |
李佳蓮 | 教育部(教學實踐研究計畫) | 2022-08-01~ 2023-07-31 | 新台幣286,000元 |
111 | 劇目鉤沉與文本衍異─新發現之清戲曲劇本集《輕清雅韻》研究 | 本計畫題目為「劇目鉤沉與文本衍異─新發現之清戲曲劇本集《輕清雅韻》研究」,《輕清雅韻》收錄於2010年北京學苑出版社出版之《傅惜華藏古典戲曲珍本叢刊》第142冊,內容有《犯相》、《衫襟會》、《爭壽》、《螭虎傳》、《搬兵》、《報恩緣》、《玉蜻蜓》、《祭蘆江》共計八劇。本計畫以此書為研究對象,從劇目鉤沉與文本衍異兩方面進行思考,透過檢索戲曲目錄著錄、實際研讀文本、比對不同版本等研究方式,啟發問題意識;經初步研究後認為,《輕清雅韻》不僅鉤沉久佚劇目,讓湮沒劇作重現光明;在梳理文本衍異過程中,也發現《輕清雅韻》涵攝戲曲發展史諸多面向,具備清乾隆以後戲曲選本的轉變之跡,即從文人審美品味移轉到民間戲曲班社的通俗趣味,因此在戲曲發展史上,具有重要的研究意義。本計畫原創性在於《輕清雅韻》於近年出版才問世,尚未引起學界注意,所收諸劇多具研究價值,可為學界補充新說。本計畫預計完成之工作項目有以下六項︰完成檢索戲曲目錄、考證劇本出處來源、比對版本梳理文本衍異、補充學界相關研究、探究其與地方戲的關係,最終思考《輕清雅韻》在戲曲文獻方面的價值,以及戲曲發展史上的意義。本計畫預計亦將引起學界對於《傅惜華藏古典戲曲珍本叢刊》的重視,提供學術研究方面之貢獻。 |
李佳蓮 | 國科會 | 2022-08-01~ 2023-07-31 | 新台幣508,000元 |
111 | 跨語詩人對台灣早期「詩現代化」的論述與實踐:以吳瀛濤為考察對象 | 本計畫,以一九五〇年代台灣現代詩運動之初,大陸來台及跨語世代詩人會合之際,檢視在推動詩的現代化過程,雙方是如何習合、援引、會通等過程,共同促使戰後台灣現代詩的奠定。 由於,以往台灣戰後現化詩運動,「跨語詩人」的參與向來較少被關注到。因此,本計畫以吳瀛濤的詩論及詩作為主,在先前的研究成果上,進一步梳理其所具有的「創新性」、「現代感」,在一九五〇年代詩壇上的意義。此一研究,對了解台灣戰後「現代詩」起步的發展樣貌,應可增補過去以來的研究意見,並使一九五〇年代的現代詩史探究更加完備。 |
阮美慧 | 國科會 | 2022-08-01~ 2023-07-31 | 新台幣456,000元 |
111 | 先修課程對過程導向引導式教學(POGIL)成效探討──以訓詁學為例 | 在課堂教學由教師為主的傳統講授教學轉向以學生為主的討論報告,雖然解決了學生參與度低的問題,卻衍生出新的難題。由於缺乏小組討論與上台報告的經驗,獨立思考能力也不足,加上本科專業科目的難度,使得學生對上課由焦慮而產生反感,反而要求回到原本傳統的教授教學方式。 有鑑於過程導向引導式探究學習教學法(POGIL)已經在不同的學科中取得良好成效,對於學生的小組合作能力、溝通表達力與專業理解力都有提昇。我們將在本期計畫中採用此一教學法。然而也有報告顯示,要達成上述效果還需要有不同的改進與修正。依據個人以往教學經驗,我們認為在專業課程之前若先開設先修課程教授學生思辨能力、熟悉小組討論方法、練習上台報告,將有助於在專業課程中施行過程導向引導教學法,能夠提昇學生的專業技能,並更增益其獨立思考及溝通表達能力。本計畫將研究此一預期是否成立。以紙筆測驗、評量尺規、學生訪談及問卷方式比較調查上過先修課的實驗組與未上先修課的對照組,在實行POGIL訓詁學課程上的學習興趣與學習成效之差異。 |
周玟慧 | 教育部(教學實踐研究計畫) | 2022-08-01~ 2023-07-31 | 新台幣224,992元 |
110 | 傅斯年圖書館藏二種《新編錄鬼簿》研究 | 元人鍾嗣成所撰《錄鬼簿》,不僅是一部保留許多元代戲曲作品資訊與劇作家生平事蹟之珍貴紀錄,同時也是戲曲研究者相當倚重之史料來源。然而,鍾氏生前至少二度修訂此書,《錄鬼簿》歷經數百年傳鈔刻寫,留下多種內容詳略不一、文字異同的刻本與手鈔本,加以明初《錄鬼簿續編》問世流傳,《續編》吸納鍾氏原著進行增補,文字混融交織,鍾氏手訂原著面貌難以辨認。 本計畫以傅斯年圖書館藏清人尤貞起鈔本與戴光增藏本二種《新編錄鬼簿》手鈔本為討論中心,原因有二:其一,二書版本系統接近,初步判斷屬於《錄鬼簿》成書時間較晚之修訂本,當能體現鍾氏原著相對完整風貌。其二,二書原屬東方文化研究所藏書,後歸傅斯年圖書館所有,是少量運臺珍籍之菁華,長期珍秘稀見。學界雖知有尤貞起本並大量運用於研究工作,卻因未能親見原書使論述出現瑕疵;至於戴光曾本,研究者泰半不知存有此書,其文字內容與版本意義有待公諸於世。 本計畫擬透過基礎文獻考證研究,重新整理二書,同時將進行全文校勘工作,嘗試釐清二書在《錄鬼簿》版本系統上之定位。此外,查考二書歷經哪些人事傳播,梳理脈絡,當有助於更精準錨定二書在學術上之價值。 |
謝文華 | 科技部 | 2021-08-01~2022-07-31 | 新台幣505,000元 |
110 | 典範重構:明清思想史脈絡中的方以智天學思想(1/2) | 本計畫以方以智的天學思想為題,旨在釐清方以智的天文學、曆算學、星占學與《易經》哲學相互交涉所構成的思想體系,並將其置於明清思想史的發展潮流中,一探其特性與定位。方以智一方面繼承了中國古代天學的典範,另一方面受到兩種西洋天文學典範的刺激,在多重典範的共同影響下,形塑出獨特的個人哲學體系。本計畫首先關注方以智如何折衷第谷與哥白尼體系的天文學,並回應中世紀天文學的概念如亞里斯多德的四元素說和托勒密的天球體系。其次則希望探討黃道周以曆解《易》的治學方法,如何融入方以智的天學和《易》學思想。最後,圍繞著方以智而成立的學術社群,發展出重視自然知識考據的學術傾向,本計畫希望探討這種傾向如何形塑清代學術的發展,從宏觀的角度重新審視傳統天學的典範如何重構,進而改變明清思想史的面貌。 |
李忠達 | 科技部 | 2021-08-01~2022-07-31 | 新台幣524,000元 |
110 | 陸游的「漁隱」表述與「漁釣」書寫 | 「漁隱文化」可追溯至先秦兩漢的漁父隱士,發展到唐宋,成為歌詠漁父形象、寄託超然世外情懷的文學題材。詩文類中的「漁隱文化」,是隱士精神與漁父形象相互融攝之後的文化現象,從中可觀察詩人出入想像與現實的追求、往返於虛構與寫實之間的創作手法。在南宋時期,以「漁隱」概念為核心的創作尤其興盛,普及於詩、詞、繪畫等領域。陸游生活在隱士文化最為活躍的浙東水鄉,東漢嚴光、唐代張志和、陸龜蒙,均為江浙地區著名「漁隱」代表。陸游在此氛圍中,以眾多詩篇,不同角度,具體展現了「漁隱文化」之內涵與「漁釣書寫」之實踐。準此,本計畫擬從四個方面展開,第一,先討論被列入隱逸傳,同時具有漁父形象的張志和、陸龜蒙等,考察其對陸游「漁隱」觀之影響。第二,闡述陸游詩中出現的「湖中隱士」、「湖中仙」等隱士人物,這些作品或客觀表現或主觀寄託,從中可窺「漁隱文化」對其創作的直接表現。第三,陸游創作了大量表現「漁翁」、「釣 翁」形象以及承載「漁隱」精神的漁舟釣艇作品,成為考察其「漁釣書寫」特質的重要文獻。第四,陸游眾多泛舟詩、舟中詩,既是其漁釣書寫的具體呈現,更是「漁隱」表述在日常生活中的實踐,有其獨特而深刻的文化意義與詩學價值。 |
鍾曉峰 | 科技部 | 2021-08-01~2022-07-31 | 新台幣322,000元 |
110 | 「情」類辭賦演變之析論─ 從《昭明文選》至《文苑英華》 | 《昭明文選》辭賦十五類之中,將「情」繫於最末。「情」收錄四篇文章,其內容大抵皆與女性的色貌與男女間愛慕歡情為主,或具有諷勸之意。下至《文苑英華》則區分辭賦多達四二類,其中「人事」位居廿三,內再細分為「人事一」至「人事七」共七子類。「人事七」收錄九篇作品,皆言及女德,或女色以及對於女色的警惕。從辭賦的分類上說,《文苑英華》「人事七」上承《昭明文選》「情」類,但不僅類名迥異,觀其彼此作品的書寫方式、旨趣意義,也不盡相同。然則,兩類辭賦皆與女性相關,但如何由漢魏六朝的「情」類之特徵,迭經唐代演變為「人事七」的樣貌,以及文類名稱與地位之變異,所可能具有的文學史意義,當為本計畫所預擬研究之課題。 |
郭章裕 | 科技部 | 2021-08-01~2022-07-31 | 新台幣387,000元 |
110 | 將問題導向與跨域學習融入古典戲劇的詮釋與改編 | 「古典戲曲」這門課除了是中文系的專業選修課,同時也是學校的通識人文雙掛課程,有將近三分之一來自全校不同科系的修課學生。這門課希望讓兩種不同身份的修課學生除了領會戲劇的文學內涵,亦能從劇本中理解,文學所呈現的內涵經常是與現實生活緊密呼應著的。同時也希望透過對於這些古典戲劇進行當代詮釋,創造當代學生與古典文學之間的對話性與連結性。本教學實踐研究計畫將同時採用「問題導向學習」與「跨領域學習」兩種教學方式,打破過往純文學賞析的教學方法,讓不同科系的學生透過討論,一起發掘劇本中所呈現的文化內涵與現實議題;並進而將視角延伸到當代社會的觀察與思考。同時以修課學生不同學科專業作為一個多元觀點的討論基礎,思索將古典文本改編成當代戲劇的可能性。希望戲劇所包含的豐富社會與人生議題,可以成為另一種詮釋古代劇本的方式,也在跨系的對話、討論與合作改編的過程裡,實現一種跨學門/跨領域的學習。 |
高禎臨 | 教育部(教學實踐研究計畫) | 2021-08-01~2022-07-31 | 新台幣175,000元 |
110 | 重情文化與魏晉詩文女性題材書寫 | 「情」的探討是玄學的重要討論命題,其中最重要的當是「聖人有情無情之辨」。何晏力主的聖人無情論雖為早期玄學界的主流論述,但隨後王弼的聖人有情說法較貼近現實世界,且配合了其貴無思想本末體用精闢的理論推衍,使得「應物無累於物」的聖人有情說法愈發為士人所接受。其間歷經阮籍、嵇康的任情,郭象的適情,乃至張湛的至情、忘情理論,以及士人富於情感的生活樣態,形成了魏晉「重情」的文化現象。而魏晉時期在文學方面有一特殊現象,即詩文中出現大量的女性題材書寫。除女性文人創作外,男性文人以女性角度刻畫的作品更為豐富,其內容涵蓋愛戀、夫妻、閨怨、頌美、悼亡等,其中亦不乏為女性發聲之作。如此多樣的女性題材書寫面貌,與魏晉的重情文化顯有密切關係。且不同時期的情論,對該時期的女性題材書寫內容表現亦有差異。本計畫擬由魏晉兩性文人詩文作品的女性題材書寫,結合各時期的重情文化現象,做共時與歷時性的研究。經此計畫之實行,預期將能對魏晉時期的女性題材書寫做更全面的探究,並因結合文化思潮,使研究成果具跨領域的深度,從而使魏晉女性題材書寫不止做出文學史的價值,更有思想與文化史上的意義。 |
陳慶元 | 科技部 | 2021-08-01~2022-07-31 | 新台幣433,000元 |
110 | 儒家性格的「發生」:徐復觀論孔、孟手稿及批注本之研究(2/3) | 本計畫將藉助「文本發生學」和思想史方法,以東海大學圖書館收藏的徐復觀手稿與《四書集註》批注本之論孔子、孟子作為研究主題。申請人嘗試通過第一手的材料,探究作為當代新儒家代表的徐復觀,如何理解古典儒家的代表孔子、孟子,以至於儒家的思想性格。本計畫的執行,就思想史研究而言,可以釐清徐復觀某些觀點,如「憂患意識」、「形而中學」等說法的文本起源。就思想與書寫的互動而言,徐復觀的案例說明了,越是高明的思想家,與書寫的關係就越密切。手稿和批注本,確實有資格作為思想史研究的對象。希望本計畫的執行,能喚起學界對這類議題的重視。 |
黃繼立 | 科技部 | 2021-08-01~ 2022-07-31 | 新台幣526,000元 |
110 | 舊酒裝新瓶─古典詞曲之現代詮釋與生活實踐研究 | 本教學實踐研究計畫以「舊酒裝新瓶─古典詞曲之現代詮釋與生活實踐研究」為題,實施課程鎖定在中文系大四必修課程「詞曲選及習作」,在課程教學現場試圖解決之問題為「如何在專業知識的訓練之外,兼顧現代社會脈動、學生生活經驗與現況需求」。基於此問題之重要性,筆者近年來本課程的教學,便融入「以學生為本位」之教育理念,嘗試在「不更動課程架構與教學內容」的原則之上,配合本校「深碗型課程」的實施,以「六大群組之期末專題製作」的方式,引導學生按自身專長與興趣自擇組別、主題與形式,將課程內容結合現代社會與生活實踐,製作出一份專題,並有益於未來職涯規劃,期末專題製作的面向有下列六項:出版編輯、新聞採訪、文創手作、戲劇電影、文藝創作、學術研究。本計畫採用行動研究法(action research) 嘗試解決教學現場的問題,並於教學現場採用問題導向學習法(PBL)、有效教學模組(BOPPPS)進行教學,最終搭配運用分析型之評量尺規(Rubrics),以多元方式評量學生學習成效,預計將突破「詞曲選及習作」歷來傳統的教學方式,而對精進教師教學、改善學生學習成效等方面做出貢獻。 |
李佳蓮 | 教育部(教學實踐研究計畫) | 2021-08-01~2022-07-31 | 新台幣178,000元 |
110 | 訓詁學導入心智圖討論報告教學法研究 | 計畫將採用創新教學方式,針對訓詁學的課程內容性質,結合心智圖教學,引導學生以小組討論及上台報告方式發表。除了可以即時了解學生學習狀況,並能增加課堂參與,從而學習到可以應用於日常的訓詁知識。研究部份將探討導入此一心智圖討論報告教學方式後,學生的學習成就及溝通表達能力與應用能力提昇之情況。 | 周玟慧 | 教育部(教學實踐研究計畫) | 2021-08-01~2022-07-31 | 新台幣192,000元 |
110 | 目見神思-中古視覺動詞詞彙語義網研究 | 本計畫本計畫為專類詞彙語義系統研究。在前人概念場與語義場的研究基礎上,利用定量和定性分析法、以共時為主歷時為輔、綜合訓詁資料與語料庫檢索,分析研究中古南北文獻視覺動詞,完成個別詞彙網絡,然後分析比較建構完整視覺動詞概念場。 |
周玟慧 | 科技部 | 2021-08-01~2022-07-31 | 新台幣573,000元 |
109 | 李道純丹禪會通思想的形成與後繼 | 李道純是元代著名的內丹家。不過,他的思想受到禪宗很多的影響,形成一種兼容內丹與禪宗的特殊學風。李道純平日傳授門人,經常用禪宗公案機鋒的方式進行指導;他曾撰寫過《道德會元》《道德心要》兩部著作,都援用了許多禪宗的觀念來詮釋《老子》。李道純的弟子苗善時撰寫《玄教大公案》一書,對禪宗思想的應用更為廣泛。儘管目前學界已經認識到李道純和苗善時有融通道、釋的傾向,但是對他們接觸過那些禪宗典籍,如何在自己的內丹修煉中加入禪宗的觀念,還需要更進一步的研究。本計畫以李道純和苗善時的思想為核心,探究此一丹派的學風如何形成,並重新反省弟子建構李道純師承系譜時,如何描繪出整個丹派的道統,深刻的改變了後人對李道純形象的認識。 |
李忠達 | 科技部 | 2020-08-01~2021-07-31 | 新台幣570,000元 |
109 | 從韓國漢字音寒桓二韻層次異讀論中原音韻桓歡韻的構擬 | 本研究計畫為108年度專題研究計畫「論《中原音韻》桓歡韻的語音基礎及漢語音韻史之流變」擴充之自由型擴充加值(add-on)國際合作研究計畫。 本計畫與釜山大學中文系申祐先教授及其團隊合作,在原計畫基礎下,引入韓國漢字讀音及朝鮮史料,延伸討論元朝《中原音韻》桓歡韻的設立基礎、語音根據及漢語演變等問題。 |
陳筱琪 | 科技部自由型擴充加值(add-on)國際合作研究計畫 | 2020-03-01~2020-07-31 | 新台幣76,000元 |
109 | 我們都是劇中人-戲劇教學的跨域合作 | 這個計畫將以「戲劇設計」這門課為教學研究對象,進行針對「跨領域教學」與「跨科系學習」兩個面向的課堂觀察與分析討論。本課程由文學與美術兩個科系的教師進行合授,修課學生則來自各種不同學系。教學過程裡將透過讓學生進行跨科系分組的方式來執行戲劇設計的構想與創作,教師之間則分別並共同提供劇本、劇場、視覺與策展等不同專業知識的教授與建議;課程在最後將以策展的形式展現教學與學習成果。而本研究將觀察、分析與討論這門課從最初的跨領域磨合與最後的實現與成效,包括過程中產生的教學困難以及解決方式。這個研究計畫除了是一個對於「跨領域合作」教學方式的案例觀察,也希望提供大學在戲劇領域的教學上另一種可能的嘗試方向。 |
高禎臨 | 教育部 | 2020-08-01~2021-07-31 | 新台幣200,000元 |
109 | 都市再生行動學院-社群與社區協力下的都市再造與社會創新(3/3) | 本計畫以東海大學面對的城鄉發展經驗為基礎,帶領學生走 出校園,以台中舊市區(中區)作為關注和實作的場域,參與計畫的師生們實際 體會、調查台中都市發展過程中,形成的各種空間與社會議題,進而以議題導 向和行動學習的方式,引導學生整合社會資源提出構想,並付諸於實驗性的嘗 試與實踐,希望從中累積研究與創作的素材,作為在地持續經營發展的基礎。 計畫預計以東海大學師生團隊的在地進駐,組織關心各類議題的在校社群,結 合舊市區在地社群與社區的資源,以修復式的都市再生觀點與行動,凝聚整合 師生們的教學與研究,作為地區再生與知識經濟的發動機,共同來解決都市擴 張下舊市區空洞化的問題。 |
高禎臨 | 科技部 | 2018-08-01~2021-07-31 | 新台幣21,000,000元 |
109 | 儒家性格的「發生」:徐復觀論孔、孟手稿及批注本之研究(1/3) | 本專題研究計畫名為「儒家性格的『發生』:徐復觀論孔、孟手稿及批注本之研究」。其性質是以徐復觀手稿和相關批注書籍為核心,對現代儒學所進行的系列研究。 徐復觀是當代新儒家的代表人物,也是中國思想史研究的大師,更是一代政論名家。作為新儒家學者,他對於儒家的性格和精神,有著深刻且獨特的理解。在這個研究裡,申請人將嘗試以東海大學圖書館典藏的徐復觀手稿及藏書為材料,就其中關於孔子、孟子的評論為主題,在「文本發生學」(Genetic Criticism)與思想史研究法的相互運用上,探討徐復觀在閱讀孔子、孟子思想時的聚焦點。並從中探討他如何通過摘抄、札記、評注等活動,形成對儒家精神和特質的洞見,以及如何藉由《中國人性論史》、《中國藝術精神》等書的書寫,發展對於孔子、孟子的見解。更進一步者,申請人想順著徐復觀手稿和批注裡的線索,一面以其某些關於儒學的著名說法為標的,如「憂患意識」、「形而中學」、「心的文化」、「人文」、「禮樂」等說,探究並討論其起源與變化。另一方面也試圖指出這批資料裡,徐復觀曾思考過、卻未成形或有定論的構想,以及順此開拓的可能性。 |
黃繼立 | 科技部 | 2020-08-01~2023-07-31 | 新台幣1,578,000元 |
109 | 中古身體動詞詞彙語義網研究 | 本計劃以中古身體動詞雙音組合為材料,研究詞彙語義網絡,進而建立完整的語義場。此一時期漢語由上古的綜合型轉為分析型,表現在詞彙上雙音組合逐漸增多,尤其是並列組合更是較上古時期增加許多。其特點為雖然雙音組合的詞頻不高,但是組合樣式非常多。正如研究上古音可藉由形聲字諧音偏旁的音同音近關係歸納上古音韻系統。我們也可以利用中古多樣的雙音組合,理出詞彙兩兩之同義近義反義的語義關係。除了可以研究單詞的語義,更可以系聯出所有身體動詞的詞彙語義網絡,而後分析其中所有義位建構中古身體動詞的完整語義場。 |
周玟慧 | 科技部 | 2020-08-01~2021-07-31 | 新台幣599,000元 |
109 | 《南社文學與文化研究網站》學術研究網站 | 近年,「人文數位化」成為擴充學術研究視野的重要途徑之一。緣此,人文學科與數位科技領域的連結愈形緊密,文學與文化研究模式也逐漸與以往傳統文本研究有別,藉由網站、資料庫與社群媒體等不同的資訊媒介,提供研究者更多的發想可能與詮釋途徑。在此,本計畫將南社(1909-1923)置放在近代文化、歷史、文學、傳播、教育、政治、外交等層面來看, 實為一個具有重要影響力的團體。其成員逾千之多,知名者如柳亞子(1887-1958)、高旭 (1877-1925)、陳去病(1874-1933)、汪精衛(1883-1944)等人,影響範圍相當深遠。再者,1949 年後,部分成員(于右任、成舍我等)渡海到臺灣,並於臺灣渡過晚年生活,對當時的教育、文化風氣產生影響,與臺灣亦有一定程度上的關聯。申請人從事南社研究多年,近年來傾力於南社文獻(如《南社叢刻》、南社成員所創作的詩話)的蒐集、分析工作已有相當成果。以詩話為例, 目前已經蒐集到將近 150 位南社成員的作品,整理完成之文本字數量更高達一百五十萬字以上, 其中為申請人實際走訪各地(臺灣、中國)圖書館與學術機構所得,亦得相關學者及南社後裔提供之利,取材費時耗力,實為珍貴。本計畫研究基礎在於申請人多人來已得之諸多文本資料及研究文獻,經由網站及媒體社群的傳播與經營,提供南社研究相關資訊及與獻材料,亦可為尚未對南社進行 關注的學者,提供更直接便利的南社視角,擴充、補白近代文學、文化、歷史等面向之研究視野,致使學術知識更為普及,並促進與南社研究議題的互動交流,擴增南社研究的學術能量。 |
林香伶 | 科技部人社中心 | 2020-01-01~2020-12-31 | 新台幣230,000元 |
109 | 從新南社、南社湘集到北山詩社——後南社/後五四時代的文學轉化與回望現象之考察(2/3) | 南社(1909-1923)向來被視為晚清匯聚革命菁英的社群,實際活動則集中於民國初年。1917年後,南社內訌不斷,加上新文化運動與政治社會變遷等影響而走入歷史,但餘響未歇。其中又以新南社(1923-1924)、南社湘集(1924-1937)、北山詩社(1924-1925)引發的「眾聲喧嘩」,最具研究價值。 本計畫為期三年。擬以縱向時序為經,並時性文化空間為緯,針對新南社、南 社湘集、北山詩社與舊南社的區隔與連結,追步新文化運動的態度、回望古典文學的歷史情結,以及社員的互動、跨足,文學觀的交叠與歧出等面向研究,期以建構「後南社史」。南社解體後,上海、長沙、香港等地的舊南社社員尋找異質空間、建置文化記憶,得以聚合共時維度與集體認同。在後五四文學依舊彷徨的年代,表明自身的文學立場、凝聚新的地方視野等民初社群整合與分殊之現象,實不容小覷。研究規劃概述如下: 第一年:以新南社為主體,探查其創作轉向。1923年,新南社為應和新文化 運動在上海成立,1924年5月出版「白話」的《新南社社刊》。高達三分之一的舊南社社員與新加入的成員,必須調節「引納新潮」和「整理國學」;新文學作家劉大白、沈雁冰等人入社,以及《新黎里》、《新同里》、《新周莊》等報刊在蘇州一帶刊行,對新、舊南社文學心態與情感結構亦產生撼動。 第二年:探究南社湘集與舊南社、新南社,和新文化運動之關係。陳去病、余十眉、姚光等人跨足新、舊南社和湘集,他們與社友的文學意見如何取得平衡?南社湘集以「保存南社舊觀」名義成立,社刊《南社湘集》「均以文言為準」;但傅熊湘與胡適交情匪淺,曾合作編輯《競業旬報》,傅氏對新文學、新文化運動的看法,尚待勘察。透過三劉(劉鵬年、劉約真、劉今希)、双田(田興奎、田名瑜)、湘中五子(傅熊湘、謝晉、姚大慈、姚大願、崔師貫)等核心社員的考察,可見湘集建構的異質空間與文化記憶。 第三年:考察南社湘集與北山詩社之關係。《南社湘集》記載北山詩社的雅集活動,在香港舉行四次雅集;北山詩社是香港百年來的最大詩社,成立時間與湘集接近,北山堂更是兩社在香港雅集時的「最愛」。而蔡守、鄧爾雅、崔師貫、勞緯孟等人跨足兩個社群,透過組織架構、報刊發表(《長沙日報》與《華字日報》)、社員互往,以考察故國的湖南與殖民地的香港(含廣州)所聚合的情感共同體。 |
林香伶 | 科技部 | 2019-08-01~2022-07-31 | 新台幣19,106,000元 |
108 | 近世東亞佛教的文獻和研究 | 本研究以明末清初曹洞宗高僧浹水淨洽(1613-1671)之著作為核心,採文獻學之進路,蒐集、整理並考證浹水淨洽著作的不同版本、源流,為明清禪宗思想、禪宗歷史的研究提供較佳的文獻基礎。浹水淨洽的著作十分罕見,目前僅有佛光大學佛教研究中心自日本所請回之《浹水洽禪師語錄》,其餘則有偈頌若干首收錄在《宗鑑法林》中。《浹水洽禪師語錄》則是過去從未發現過的希見典籍,內容包含浹水洽禪師上堂說法之語錄、偈頌,以及序、跋、雜文若干篇。浹水淨洽為明末清初曹洞宗僧人,為瑞白明雪(1584-1641)法嗣,亦為湛然圓澄(1561-1627)之再傳弟子。入清以後,越中曹洞宗之統系仍有傳承,對當時尖銳的僧諍問題也有提出論述。然而,過去尚未完整蒐集他的著作,作出基本的整理工作,難以提供學界更多材料以理解湛然圓澄一系曹洞宗在僧諍事件中扮演的腳色和看法,實為清初禪宗研究的一項缺憾。本計畫預期整理出一部完整的浹水淨洽語錄,並對其版本與文獻流傳進行進一步的考證,以期殿定未來拓展清初禪宗史研究的文獻基礎。 |
李忠達 | 佛光大學佛教研究中心 | 2019-08-01~2020-07-31 | 新台幣150,000元 |
108 | 唐宋道教內丹學之演變 | 本研究以唐宋道教內丹學之演變為題,旨在探討內丹學如何自魏晉南北朝道教修練傳統汲取資源,發展出獨特的丹道學說和身體修煉術。具體而言,唐代以降的內丹術在以下幾個方面與前代有相當大的區別:首先是基本脫離上清派等道派存想體內神的修煉方式,不再發展體內神神格化的道路,也拋棄殺死三尸神的思考模式;其次,丹道學說中煉精化氣、煉氣化神、煉神還虛的三段式理論逐漸成為主流,而借鑑於外丹九轉還丹的九轉系統則漸無後繼者,甚至受鍾呂丹道的影響,反以三段式理論來理解自己實踐的九轉系統。這些變化如何產生,對後世丹道的影響有多大,都是目前學界尚未完全探明的課題。因此,本計畫擬選取唐宋內丹學重要典籍進行研讀,除探明書中內容外,期能更進一步將唐宋之際內丹學發展的軌跡聯繫起來,尋覓出內丹學轉變原因的線索,從而對目前研究認知未明之處提出補充與修正。 |
李忠達 | 科技部人社中心 | 2019-07-01~2020-06-30 | 新台幣40,800元 |
108 | 方以智聲韻學、樂律學的易學基礎 | 本計畫旨在藉由方以智的語言學、聲韻學之研究,探討其《易》學理論如何成為自然科學知識的基礎。方以智曾提出過「聲氣不壞」、「聲數同原」說,將聲音和和氣、數聯繫起來,使得聲、氣、數在本體論上享有不同程度的本體論內涵,但是又落實在現象層次上,可以成為自然科學研究的對象。具體來說,音樂聲調的高低和節奏的長短都需要用數學推算,韻書的圖表需要用《周易》的象數圖示來表達,這使得聲、氣、數的結合在《易》學的基礎上得以實現。由於方以智主張數學的根源來自《周易》,《易》數的推演具有內算的術數內涵,因而具有神秘意義,能幫助學者預卜未來吉凶;《易》學與聲韻和音樂學的結合,便為這些知識賦予術數的內涵。由此,我們可以更進一步認識方以智的自然科學研究如何建立在《易》學的基礎上,受到《周易》宇宙觀的規範和影響 |
李忠達 | 科技部 | 2019-08-01~2020-07-31 | 新台幣506,000元 |
108 | 廢力計畫:(可能沒有用的)大一中文閱讀與創作課程 | 在現今台灣的大學課程架構中,常被戲稱為「高四國文」的「大一中文」課程,始終是一個定位游移的存在,經常隨著不同的教學環境與課程核心,呈現紛歧的樣貌。「大一中文」的內容與形式應該為何?它和其他學科、和當代社會環境的對話關係該如何開展?當「大一中文」被其他學科不斷要求其必須提供存在的必要性,它的價值核心是什麼?它又當如何答覆當代社會迫切的「實用」要求?這些問題使本人近年在進行大一中文的教學實踐時,試圖回到「文學是什麼?」的起點,進行一種本質性的思考,並且嘗試發掘其當代詮釋。本計畫提出「廢力」的概念,嘗試有效地解決上述所提及的幾個面向,包括教材、授課對象、教學方式、社會的實用期待等四大問題。本計畫企圖透過「廢」的路徑,以「廢」作為方法論,鍛鑄一堂「可能沒有用的」大一中文。課堂內容圍繞著「廢」的概念,重新詮釋「文學」的當代價值,正在種種廢墟、醜陋與斷裂之中,試圖撿拾碎片,進行創作。課程內容並對應當代大學生普遍的廢人狀態與厭世心態,透過對作為「廢物」的自己進行自我觀測,發展其「廢力」,從中培養出書寫與閱讀的語文能力。 |
劉淑貞 | 教育部 | 2019-08-01~2020-07-31 | 新台幣345,000元 |
108 | 風景的罪愆:賴香吟小說中的抒情主體研究 | 本計畫將賴香吟的作品放置在八、九○年代的解構思潮與後殖民思考的雙重脈絡下,以解嚴(1987)與野百合學運(1990)作為切入的時間點,討論其小說中「抒情主體」的特殊形貌,與複雜的主體皺褶。本計畫認為九○年代這種碎裂的「抒情主體」,和八○年代自我反詰的後現代解構思潮有著極為密切的內在聯繫。賴香吟寫於這個時期的作品,充滿強烈的抒情性質與逃避傾向。其中所展現的「抒情主體」,也經常呈現一種對「抒情」本身的罪惡意識。本計畫討論賴香吟小說中的這種「有罪的抒情風景」,並將之和九○年代知識分子自我主體的挫敗與崩塌,進行辯證性的連結。嘗試透過「野百合學運」這個集體性的政治事件,對位出賴香吟所屬的九○年代「內向世代」的作家,朝向內在逃逸的寫作路徑,並藉此拉出一條1960年代戰後現代主義乃至九○年代的、「抒情主體」的演化路徑。本計畫也將 透過賴香吟的個案研究,思索一種連結抒情主體與文化政治的方法論。 |
劉淑貞 | 科技部 | 2019-08-01~2020-07-31 | 新台幣532,000元 |
108 | 論《中原音韻》桓歡韻的語音基礎及漢語音韻史之流變 | 本研究以《中原音韻》桓歡韻為樞紐,研究漢語音韻史中古後期至現代音-uan、-an韻母的演變,並探討該問題所牽涉的宋元詞、元代北曲、宋元南戲,與相關的江淮官話、晉語、吳語、贛語等漢語方言之間的語音關係。本研究將釐清近代音系桓歡韻於元代獨立自寒山韻又於明清消失的語音根據,並探討現代江淮官話、晉語呈現出桓歡韻音類架構的語言現象。 《中原音韻》是漢語近代音研究的起點,過去的音系研究以傳世文獻材料為主,本研究將在從現代漢語方言材料切入,比對呈現桓歡韻音類間架的江淮官話以及晉語,由此檢視桓歡韻的歷史演變軌跡。宋元南曲戲文的載體吳語方言也是重要的參照組,周德清身處元代中葉北曲雜劇和南曲戲文在杭州同時發展時期,唱念南戲的「吳語」是周德清意圖「正語」的對象,但在北劇南曲交互作用的時代,吳語的音韻架構仍是檢視《中原音韻》獨立出桓歡韻的重要對照組。 最後,本研究將從音韻系統內部檢視構擬出的近代音系元音格局、韻母結構等音系問題。桓歡韻收舌尖鼻音尾-n,討論桓歡韻音變應同時對照系統內-m及-ng等鼻音尾韻類的音變狀況。此外,若桓歡韻是北方官話過去的普遍特徵,桓歡韻的消失應可在系統內部發現平行或相近的音變痕跡。 |
陳筱琪 | 科技部 | 2019-08-01~2021-07-31 | 新台幣696,000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