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年度 計畫名稱 計畫內容摘要 計畫主持教師姓名 合作廠商或機構名稱 起迄年月 計畫經費
114 語文專業應用:大學生引導學童口語表達之活動導向教學研究 周玟慧 教育部 2025-08-01~ 2026-07-31 新台幣283,000元
114 民初遊戲場報中的「世界」異述、轉譯與對接——以《新世界》和《大世界》為核心的探究

1915年,上海創建民國第一座綜合型遊戲場——「新世界」,並在隔年出版《新世界》(1916-1927);1917年,「大世界」落成,即發行《大世界》(1917-1931)。雖然彼此性質類同而導致相互頡頏,卻使得這兩座以「世界」為名的上海遊戲場風靡一時。無論實際遊歷、觀覽,還是閱讀有關報刊,在在讓當時許多民眾生發異於日常生活的體驗、想像與疑義。然而,為何打造「異世界」?怎麼呈現?皆頗值得關注。是以,筆者擬以《新世界》和《大世界》為研究核心,以期釐析遊戲場和其機關刊物以「異常」為主打、賣點之原因、建構方式和背後意涵。首先,將聚焦在場中不時藉由先進器物、怪奇人獸之陳列做為促銷手法,讓觀眾出現陌生的距離感,此和尋異獵奇、追求現代文明的心態不無關係。其次,未親臨遊戲場者,也能經由其機關刊物中得知外國之奇人、異物、異事、異俗內容,既可擴增對世界知識的想像和理解,亦能在介紹題材、轉載消息時,進行探索與反思。第三,遊戲場報中有為數不少的鬼、狐故事,其模式與中國的誌異傳統形成一種對接關係,亦能反映民初「非常」的文化思維。因此,本期計畫擬以「遊戲世界:遊戲場異人、事、物的歌頌與遊歷」為主軸,建立《新世界》與《大世界》中所有與遊戲場遊覽、敘述、記錄相關的研究資料庫,並觀察「竹枝詞」、「五更調」、「遊記」、「賦」等關乎遊蹤分布的文類,提出遊樂場的行銷思維,考察遊覽者對遊戲場「奇觀」的態度,以及兩個「世界」日後何以成為遊戲場和遊戲場報的範式。

林香伶 國科會 2025-08-01~ 2026-07-31 新台幣807,000元
114 刑名之政與建安文學氣象——以許、鄴文人群落為核心 許多人視建安文學為中國文學史「文的自覺」之開端。三曹父子以其政治地位和文學才華,引領該時期文人創造了前此未有的文學氣象。然正是曹氏父子身兼政治與文學家的二重身份,使建安文學與政治有密不可分的關係。傅玄曾言:「魏武好法術,而天下貴刑名。」漢末在以儒家為尊的帝國崩解下,出現了結合先秦法家與名實思想的「刑名之學」,當時最成功的理論實踐者當為曹操。自曹操迎獻帝遷都至許後的「建安年代」,曹操乃至其子曹丕、曹植,莫不以刑名之政掌權治國及管理臣屬。無論是初期以曹操為核心聚於許下,抑或取得鄴城後轉往該地而圍繞於丕、植二人的文人,均受刑名之政的務實風氣與統御之術所籠罩,這顯然會對該時期文人活動與創作產生極大影響。本計畫擬由法國社會學家皮耶‧布赫迪厄(Pierre Bourdieu)的「場域(field)理論」為基礎,輔以「思想史」的研究方式,以漢獻帝建安年號的二十五年為時間跨度,許下、鄴下文人群落為研究對象,探賾刑名之政對建安文人的影響,進而如何形塑建安文學的面貌。在計畫執行下,俾能對漢末刑名之學之跨領域深度研究做出更進一步的成果,並能深入瞭解建安文學氣象的形成與開展,並對建安時期在思想與文學跨領域的研究成果做出貢獻。 陳慶元 國科會 2025-08-01~ 2026-07-31 新台幣694,000元
114 紀實與傳奇:范成大紀行詩研究

「紀行文學」不僅涉及文人的空間移動,更與創作者如何觀看書寫;如何看待土風民俗、物我關係;或者反映何種自然觀,都有著密切的關係。而南宋正是一個紀行文學非常興盛的時期,無論是散文日記體,或是韻文紀行詩,都取得了極高的創作成就,范成大更是其中佼佼者。但歷來討論范成大紀行詩者,或集中於使金詩,或強調其特定時期的特殊表現,卻忽略其紀行創作的完整性與一貫性。作為一個自覺以東西南北四方命名紀行詩的詩人,范成大的紀行書寫模式與內容特色,非常值得進一步掘發詮釋。范成大曾赴北出使金國寫下了《北征集》,曾往南赴桂林寫下了《南征小集》,又自桂林入蜀而寫下了《西征小集》,而後再自蜀歸吳寫下百首詩篇。東西南北的征行,不僅累積了占詩作總數近四分之一的紀行詩篇,更有《攬轡錄》、《驂鸞錄》、《吳船錄》三部日記體行記。本計畫預期工作,首先是補充范成大早期紀行詩的創作特色,由此歸納建構其整體紀行寫作模式的變化發展;其次,從「紀實」與「傳奇」兩個角度說明范成大紀行詩的兩個重要特質;再其次,對照紀行詩與行記三錄,探討不同文體之間的互文書寫。最後,評價范成大在整個南宋紀行文學與移動書寫中的定位及價值。

鍾曉峰 國科會 2025-08-01~ 2026-07-31 新台幣589,000元
114 《金丹真傳》與明清陰陽丹法的隱喻系統 陰陽派丹法在內丹學的研究中,向來爭議較大,並且處於較為冷僻的位置。一方面這是由於其丹法在倫理上充滿道德疑義,另一方面則是因為獨特的隱喻系統,使得文本的解析十分不易。本計畫以孫汝忠《金丹真傳》為主要研究對象,利用其九階層的修煉體系,並以仇兆鰲《悟真篇集註》與傅金銓《頂批金丹真傳》的資料為輔佐,嘗試釐清明清陰陽派丹法的隱喻系統。另外,再透過其他相關丹書和醫方,如《道元一氣》、《玄微心印》、《醫心方》所載之身體知識,更詳盡的破譯陰陽派丹法的修煉功法和理論演繹,冀能提供學界比較可靠的文本解釋基礎。在判斷陰陽派丹法起源於何時,師承系譜,以及與古代房中思想的聯繫時,有望得出更清晰而詳實的結論。 李忠達 國科會 2025-08-01~ 2026-07-31 新台幣686,000元
114 曾國金文人名的整理與研究

本計劃以曾國金文中的人名為核心,系統梳理其結構特徵與命名規律,並深入探討背後的社會與文化背景。主要探討的面向包括:分析人名中的職官、宗族與聯姻模式,揭示曾國貴族階層的構成與政治文化特徵。除平面式的觀察,本計劃也比較不同時期曾國金文人名形式的變化,揭示人名如何反映曾國自西周至春秋戰國期間的歷史與文化演變。

謝博霖 國科會 2025-08-01~ 2026-07-31 新台幣560,000元
114 殖民接觸史的再銜接:學術探險、跨種族接觸與二十一世紀臺灣原住民書寫(1/2)

二十一世紀原住民書寫主題,成為臺灣文學重構族群關係時重要的歷史知識資源。其中,日治初期伴隨著殖民過程而抵臺的早期探險調查工作者,如人類學家、植物學者、考古或地圖測繪技師等,既開拓了臺灣調查的文獻史料,提供當代書寫者得以回返歷史的路徑,卻同時部署存在著複雜的殖民視線與權力關係。小說文本呈現學術探險者形貌,更攸關書寫者所欲再現的「接觸區」歷史所衍生的複雜性;藉由對話與「逆寫」人物,實則反身呈現當代視域如何面向殖民文獻、檔案、影像銘刻等問題。本研究計畫將以鳥居龍藏、森丑之助、鹿野忠雄等踏查文本,與夏曼.藍波安、巴代、朱和之等歷史小說間的對話,考察當代臺灣文學如何再顯日治探險調查與其文獻檔案,尤其轉以原住民視角呈現的跨種族接觸問題。由此展開為幾層次研究論題:(一)人類學文本與當代小說重構日治歷史記憶書寫的交涉;(二)島嶼「被影像化」的歷史;(三)船難事件中的文化誤譯、族群衝突與其歷史遺緒;(四)探險調查與山林戰爭。藉以思考面向過往語言或圖像檔案重複歸返的再書寫,其間的遞衍為何,可見的權力部署、或被隱匿抹除的原住民從屬階級如何在當代現身。

李時雍 國科會 2025-08-01~ 2026-07-31 新台幣651,000元
114 導入教育機器人之原住民多國語言文化教育:以重疊構詞為例——布農語與漢、英、日語重疊詞比較研究

本研究計畫旨在通過比較布農語、漢語、英語和日語中的重疊詞,並引入教育機器人輔助教學,提升布農族學童的語言能力、文化認同與數位敘事能力。計畫基於過去研究發現,原住民學童在傳統語言教育中面臨專注力不足及資源匱乏等挑戰,尤其在數位教育資源上存在城鄉差距。 研究的創新點在於將重疊詞作為跨語言比較的切入點,並首次將教育機器人應用於原住民族語言教學,增強學童的學習興趣與表達能力。計畫將分兩年進行,第一年重點在於重疊詞的田野調查和教材開發,第二年則聚焦於學童的數位敘事創作和文化故事遊戲的開發。 預期完成的成果包括多語重疊詞比較研究,涵蓋布農語、漢語、英語、日語的詞彙比較和應用;開發教育機器人輔助的教學教材和數位敘事活動設計;並完成布農族學童的數位敘事遊戲創作。這些成果不僅將對學術研究作出貢獻,還將有助於實際教學和原住民語言文化的推廣。 本計畫不僅具有理論上的創新價值,還在實踐層面上為原住民族語言教育提供了一個全新的模式。通過結合語言學、數位教育和跨文化交流,本計畫將有助於提升原住民學童的語言能力、文化認同和數位素養,並促進原住民文化的保護和傳承。

周玟慧 國科會 2025-01-01~ 2025-12-31 新台幣828,000元
113 穿越古今「情境」之可能性?──古典詞曲課程運用「情境學習理論」之實踐與研究

本計畫以「穿越古今「情境」之可能性?」為標題,擬欲探討古典詞曲課程運用「情境學習理論」之實踐與研究,搭配課程為中文系必修「詞曲選及習作」。筆者任教多年,在教學現場所發現的問題是:現代學生不易認知感受古典詞曲所描述之生活情境,也不易賞析思辨詞曲中所蘊含之生命智慧,更無法將自身生活經驗與詞曲產生連結融通。因此,透過行動研究法的反覆循環過程,逐步針對上述問題進行修正,認為「情境學習理論(Situated learning)」適可以改善上述問題,故擬運用「情境學習理論」設計課程活動與作業,從學習環境、學習方式與學習過程三方面進行以下研究:(1) 探討「學習環境之真實性」是否有效促進學生「認知與感受」古典詞曲中生活情境之能力;(2) 思考「小組學習與知識分享之學習方式」,是否有效培養學生「賞析與思辨」古典詞曲中所蘊含生命智慧之能力;(3) 分析「主動探索與運用之學習過程」,是否有效達成學生將自身生活經驗與古典詞曲「連結與融通」之能力。本計畫對於古典詞曲教學來說,具有創新性,亦與本校高教深耕計畫與校務發展計畫理念相合,可見其重要性與影響力。另外,本計畫透過具體的課程活動、作業設計、期中期末考筆試,搭配分析型評量尺規(Rubrics)、前後測驗卷等方式,建立多元化的學習評量機制,並從中觀察「情境學習理論」對於學生學習成效之改變。

李佳蓮 教育部 2024-08-01~ 2025-07-31 新台幣230,000元
113 西周金文字詞關係的整理與研究

本計劃的研究目的是全盤整理西周金文的字與詞的對應關係,瞭解西周貴族用字習慣,探討當時貴族使用文字時的用字統一程度,幫助我們更加清楚瞭解古文字時代的漢字書寫現象。

謝博霖 國科會 2024-08-01~ 2025-07-31 新台幣599,000元
113 酆都山真形圖及酆都北帝的神格複合現象

本計畫之研究擬探討酆都地獄及北帝信仰在唐宋之際的流衍,深化學界對中古前後道教道法轉型的理解。首先是對酆都北帝及紫微北帝、伏魔北帝神格的複合現象進行考察,了解地獄信仰與神靈體系在唐宋時期經歷的轉變;其次是通過〈酆都山真形圖〉的解析,理解六朝靈圖傳統如何在北宋被創造為新經法,廣泛應用到破獄、煉度儀中,並在新雷法道派的推動下與內丹修煉結合,產生「破身內獄」的地獄內化實踐。

李忠達 國科會 2024-08-01~ 2025-07-31 新台幣686,000元
113 居遊與清賞──論楊萬里的園林書寫

無論是地方官時期或晚年幽居鄉里,楊萬里(1127-1206)都寫下大量遊賞郡圃,書寫園林景觀的詩篇。他喜愛栽種花卉樹木,自道「老夫生有栽花癖」,更以「泉石膏肓」形容自己對園林造景無法自拔的嗜好。難怪楊萬里晚年在自贊中會以流連光景,藝花種樹的園林詩人形象自居。有鑒於此,本計畫以楊萬里在各地方官時期的郡圃以及晚年東園的園林活動與書寫為研究焦點,探討詩人如何在日常生活中運用妙觀想像與細膩觀察,在詩意的園林空間中居遊清賞。計畫首先討論楊萬里地方官時期的郡圃園林書寫與居遊特色。其次討論楊萬里園林生活中與水景、栽植花木有關的書寫。第三,探討楊萬里在郡圃中散步的書寫表現及與其創作之間的聯繫。

鍾曉峰 國科會 2024-08-01~ 2025-07-31 新台幣484,000元
113 書寫「他」者-劉清韻劇作中的男性群像、性別倫理與社會想像(1/2) 清代劇作家劉清韻是古代女性劇作家中留下最多劇本創作的一位,其作品在題材上所展現的廣度亦是最具討論性的。在明清女性劇作家群中顯著的創作特色同時在於,劉清韻多部劇作以公共領域為書寫場景,描寫官場、考場、江湖、戰事與各種社會景況,並觸及其中的權力與情感關係、倫理價值以及人際情誼。也因為場域與題材的設定,這些劇本裡因此有著數量可觀的男性角色,甚至出現只有男性人物的劇作。劉清韻以劇作展現了女性作者如何書寫「他者」,包括怎麼看待男性在既有社會身份之外,從個人情思、生命定位、人際情感、公眾事務的理解與定位,同時也照見出她對於以男性為主的傳統社會裡,倫理價值與性別關係重新被建構的期待。 本計畫將以劉清韻劇作中的男性群像為研究主題,探究女性劇作家如何書寫男性,又如何透過男性人物的多元面貌的刻畫,進而構築出劉清韻對於理想社會所存在的道德內涵、人情倫理、性別關係以及生命價值之想像。 高禎臨 國科會 2024-08-01~ 2025-07-31 新台幣694,000元
113 〈戲曲文本之空間運用與舞臺實踐──以《綴白裘》所收「舟.渡」折子為觀察核心之研究〉 本研究乃以清戲曲選本《綴白裘》所收主要情節發生在「舟中」或「舟渡江上」之七齣折子戲為觀察核心,從「舟.渡」之空間運用角度將此七齣折子戲橫向連結進行統整思考;再縱向延伸,前、後比較諸折子從傳奇(戲文)原著到明清戲曲選本、曲譜身段譜、曲本抄本臺本中變化衍異之跡,再參考諸折子於舞臺演出記錄文獻,配合當代崑劇演出錄像資料,最終結合戲曲史脈絡,思考「舟.渡」之空間運用在戲曲文本及其舞臺實踐中所發揮之作用與意義。本研究將「舟.渡」特殊空間場域及空間移動並比而觀,在研究主題、視角、文本等方面均具有原創性及重要性,預計可引起學界探究之興趣,也冀能拋磚引玉,引起學界對於戲曲中的空間運用研究有更多的迴響。 李佳蓮 國科會 2024-08-01~ 2025-07-31 新台幣599,000元
113 依違在傳統與現代之間的遊戲場報──以《新世界》為研究對象

本計畫對《新世界》此一個案的探論與深究,除了將擴增南社現有的研究路徑,更著墨思考的是:在「轉型時代」(1895-1925)的氛圍籠罩之下,上海文人以城市遊樂、商業消費為撰作目的時,要如何站在政治、文化思潮風起雲湧的節點,去盱衡娛樂、國族、文學等複雜的論題,並做出相應的調整和轉化?因此,本計畫期能重啟在近現代文學中經常被忽略,但頗具重要性的遊戲場報刊文藝作品的作用、價值與意義,以拓展新的研究視域。

林香伶 國科會 2024-08-01~ 2025-07-31 新台幣718,000元
113 原住民族多國語言教育計畫:透過身體相關情緒詞語啟發學童之跨文化理解能力-身體相關情緒詞語比較研究:以中、英、日與布農族語為例

總計畫:本計畫為東海大學文學院與台東布農族「海端書屋」合作,以線上教學方式,教導原住民學童身體相關情緒詞,透過不同語言的比較學習,開拓學童視野,啟發他們觀察不同文化的興趣,並能反思自身文化,增進自我認同感。其中子計畫一研究分析中、英、日、布農語四種語言的身體相關情緒詞,以研究所得作為教學基礎。子計畫以故事教學培養學童閱讀寫作;子計畫二以繪本作英語教學;子計畫三以動漫作日語教學;配合族語老師,讓學童同時接觸學習不同語言的情緒詞表達。 子計畫一:本計畫詞彙研究部份通過比較中、英、日、布農語不同語言間之身體相關情緒詞彙表達方式,找出其中異同,深入探究身體詞相關詞語如何隱喻情緒,並分析其中顯現之社會文化差異。在提供總計畫線上教學部份則將整理出四語比較詞表,以說故事方式讓學童學習創意寫作並練習情緒詞語表達。本子計畫之詞彙研究將為跨文化溝通提供重要洞見,幫助布農族學童理解不同語言和文化對情緒表達的獨特方式。豐富對世界多樣性的認識,促進不同文化間的相互尊重與理解。同時也因為了解到世界的豐富多樣,能夠促進學童反思布農文化在多元世界的地位與價值,從而以此為豪更願意發揚自身文化。

周玟慧 國科會 2024-01-01~ 2024-12-31 新台幣1,315,000元
112 身體相關情緒詞語比較研究:以中、英、日與布農族語為例

本計畫為東海大學文學院與台東布農族「海端書屋」合作,以線上教學方式,教導原住民學童身體相關情緒詞,透過不同語言的比較學習,開拓學童視野,啟發他們觀察不同文化的興趣,並能反思自身文化,增進自我認同感。其中子計畫一研究分析中、英、日、布農語四種語言的身體相關情緒詞,以研究所得作為教學基礎。子計畫以故事教學培養學童閱讀寫作;子計畫二以繪本作英語教學;子計畫三以動漫作日語教學;配合族語老師,讓學童同時接觸學習不同語言的情緒詞表達。

周玟慧 國科會 2024-01-01~ 2024-12-31 新台幣1,290,000元
112 白玉蟾身體煉養觀的禪化現象

本計畫將探明白玉蟾內丹思想受禪宗影響的成分,系統性的解析其身心和性命觀的結構,並藉此討論內丹學在南宋經歷的特殊轉型,以及道教與佛教交涉的宗教環境。

李忠達 國科會 2023-08-01~ 2024-07-31 新台幣543,000元
112 「消失」作為方法:少數文學的香港個案──以董啟章、謝曉虹為討論對象

本計畫的研究成果,將有效地回應近幾年來在國際上沸沸揚揚的「中國」與「香港」問題。近年來,在台灣文學的研究場域上備受關注的幾個研究框架,如離散文學、華語語系文學等研究,都難以超出對「中國」此一對象他者的回應。當代華語文學的研究究竟該置「中國因素」於何地?如何超克「中國」、發展出自身的認同路徑?超克是可能的嗎?而若逃逸,又該逃向何方?本計畫認為,九七回歸後的香港書寫能以其特殊的歷史性位置,回應上述各研究框架中的「中國因素」,並為後殖民研究的東亞情境提供一個獨特的個案。希冀透過董啟章、謝曉虹個案的建立,連結本人過去的韓麗珠研究成果,逐步搭建出一個論述框架,以詮釋當代香港的認同與共同體問題。

劉淑貞 國科會 2023-08-01~ 2025-07-31 新台幣1,278,000元
112 征行與清游:楊萬里紀行詩研究

楊萬里(1127-1206)近40年的仕宦期間,數度往返浙江東、西路與江南東、西路之間,加上嶺南之赴任以及作為金使接伴使,東西南北,四處征行。此一獨特生命經歷促成其大量以「征行」、「行役」為作品主題的創作特色,本計畫以紀行詩稱之。描述自己行動路線、抒發地方移動經驗,以及對山川地景風土人情的關注,普遍呈現在楊萬里的紀行詩中。透過詩題、詩序、自注以及詩篇與詩篇之間的有機聯繫,形成獨具一格的紀行書寫風格。楊萬里不同詩集中,存在著詩歌風格與內容上的變化,這些變化又伴隨著其不同的移動路線、地景變化,若能深入探究其紀行寫作的創作意識與內容特色,也可藉此進一步拓展文學詩歌與交通地理之間的跨域研究。

鍾曉峰 國科會 2023-08-01~ 2024-07-31 新台幣426,000元
112 「發現」莊子的發現:徐復觀論莊子手稿及批注本之研究

本計畫的執行,除了能豐富當代新儒家的研究,為現今的莊子詮釋提供另種知識資源外,更有助於臺灣學界關注手稿的保存與應用,進而促進手稿研究方法論的創新。

黃繼立 國科會 2023-08-01~ 2026-07-31 新台幣1,673,000元
112 從黃騰輝於《自立晚報.新詩週刊》及《公論報.藍星週刊》的刊載,考察一九五〇年代詩壇文學生態的變化

本計畫,主要重返一九五〇年代台灣新詩的發展源流,探究台灣戰後新詩的開端是如何展開。歷來,咸認為是紀弦舉起了現代詩的大旗,促使詩壇蓬勃發展。但,我們更該注意,在紀弦之前,新詩的發展軌跡如何。從考察一九五〇年代黃騰輝刊載於《新詩週刊》及《藍星週刊》二大刊物的情況,可以得知,當時詩壇推動的實況,在覃子豪主編階段,並不特別分省籍,而提拔許多詩壇的新進詩人。同時,本省籍的「跨語詩人」,也譯介了許多日本近現代詩學,提供給戰後貧瘠的詩壇文學養分。是以,戰後詩壇是在雙方相互會合、習得、共融的情況中推展。這樣的現象,在1956年紀弦籌組「現代派」,而余光中接任《藍星週刊》之後,詩壇「派別」日趨鮮明而告結。

阮美慧 國科會 2023-08-01~ 2024-07-31 新台幣581,000元
112 戲園、分湖與迷樓——論民初南社的地方尋繹與抒情自我之關係

本計畫為期三年,擬以柳亞子為核心,觀察其與社員的互動和影響,分別進行由他主導南社社員在戲園、分湖、迷樓的活動為主要研究縱軸。上述三者雖分屬不同事件,但都由柳亞子主其事,是以串連社員活動、凝聚社員心態與自我抒情的盛況,均對南社引發極大的迴響,且對民初南社、近代報刊、文人活動的發展掌握具有指標意義,更是建構南社史的重要取資。本計畫預計通過空間與文化場域理論的視角,運用數位人文學工具從事《春航集》、《子美集》、〈分湖舊隱圖〉及其題詠、《迷樓集》等文本資料的細讀與比對,以見南社社員在戲園、分湖、迷樓中如何進行自我抒情?其與所處的空間/地方又是如何與人相互定義?

林香伶 國科會 2023-08-01~ 2024-07-31 新台幣657,000元
111 傅斯年圖書館藏原東方文化研究所藏書傳播研究

本計畫以典藏於國立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傅斯年圖書館內,原屬東方文化研究所圖書館之藏書為研究對象,探討這批珍稀善本古籍從抗戰後接收、整理、揀選,到運臺典藏於傅圖之傳播過程,深入耙梳參與其事之諸多人事軼聞。

同時,本計畫擬透過史料多方察考傳播脈絡,釐清過往因資訊零碎不全,導致論述歧異之緣由。更重要的是,為此批珍稀古籍建構有助基礎研究之藏書書目,透過計畫成果公開展示,期望引起學界更多關注與討論,由此集眾人之力共同探索此批文獻之學術價值。

謝文華 國科會 2022-08-01~ 2023-07-31 新台幣510,000元
111 典範重構:明清思想史脈絡中的方以智天學思想(2/2)

本計畫以方以智的天學思想為題,旨在釐清方以智的天文學、曆算學、星占學與《易經》哲學相互交涉所構成的思想體系,並將其置於明清思想史的發展潮流中,一探其特性與定位。方以智一方面繼承了中國古代天學的典範,另一方面受到兩種西洋天文學典範的刺激,在多重典範的共同影響下,形塑出獨特的個人哲學體系。本計畫首先關注方以智如何折衷第谷與哥白尼體系的天文學,並回應中世紀天文學的概念如亞里斯多德的四元素說和托勒密的天球體系。其次則希望探討黃道周以曆解《易》的治學方法,如何融入方以智的天學和《易》學思想。最後,圍繞著方以智而成立的學術社群,發展出重視自然知識考據的學術傾向,本計畫希望探討這種傾向如何形塑清代學術的發展,從宏觀的角度重新審視傳統天學的典範如何重構,進而改變明清思想史的面貌。

李忠達 國科會 2022-08-01~ 2023-07-31 新台幣524,000元
111 「消失」作為方法:九七回歸後的「我城」書寫-以韓麗珠的寫作為個案

本計畫關注韓麗珠九七後「我城」書寫的三個階段:九七回歸後、雨傘運動時期、以及反送中運動時期,將透過這三階段的文本爬梳,有效地回應香港在九七回歸後的三個時期各自所對應的政治現實,並拉出一條借力使力、將「消失」、「匱缺」從一種香港的集體精神結構之病灶的位置,轉化為一種自我認同的方法。本計畫認為,「消失作為一種方法」,將能回應香港長期以來矛盾且具否定性邏輯的一種自我認同路徑,也能以此和香港本土運動產生對話、辯證的可能,為香港反送中運動後的虛無與認同焦慮提供一種方法路徑。

劉淑貞 國科會 2022-08-01~ 2023-07-31 新台幣690,000元
111 《重訂中晚唐詩主客圖》的詩歌批評與高密三李的詩學實踐

本計畫探討李懷民《重訂中晚唐詩主客圖》的詩學批評理論,進而在清代詩學語境中考察高密詩派三李的詩學實踐。李懷民在《重訂》提出「學詩當自五律始」,並以中晚唐詩人五律為典範,表現出詩歌體製的自覺意識。評語中可見自具系統的詩歌本質觀、詩史觀以及五律典範建構,李懷民的創作與批評,隨著其弟李憲暠、李憲喬的加入、傳播,形成一個理論主張明確,詩學主張鮮明的高密詩派。高密詩派的出現,與清代前中期各家爭鳴的唐詩學環境有關。因此,探究李氏兄弟的批評理論與詩學實踐,不僅可以更深入認識選本批評中的唐詩學,同時也能具體掌握唐詩學在清代文學的發展。

鍾曉峰 國科會 2022-08-01~ 2023-07-31 新台幣368,000元
111 政治、士族與文學場域中的王羲之及其家族研究

在東晉乃至整個中國文化史中,王羲之及其家族均有相當重要與特殊的位置。除了王氏父子在書法藝術的成就外,膾炙人口的「蘭亭集會」更是東晉文學的一大盛事,一般認為是如此的文藝實力奠定了王氏家族在東晉的重要地位。然而以東晉一朝特殊的時代性,以及門閥政治的背景下,單由文藝角度探尋其成就之因是不夠的。王羲之對東晉政局的涉入,以及琅邪王氏的士族家風,也都對其人格心理與處世態度有明顯的影響,並與文學藝術表現有著互為因果的關係。本計畫擬由法國社會學家皮耶‧布赫迪厄(Pierre Bourdieu,1930-2002)的「場域(field)理論」出發,在東晉各種權力場域中,選擇與王羲之密切相關的政治、士族、文藝三大場域,分析王羲之在這些場域交疊雜揉下,如何於其中競爭並取得聲望與地位,進而鞏固家族勢力,延續家族命脈。在本計畫執行下,除能重新釐清並客觀還原王羲之的歷史與文化面貌外,並可依此個案研究,推衍至東晉各世家大族之相關探討,進而從跨領域的多元面向,對東晉「士族文化」現象做出更為廣泛且具深度的論述。

陳慶元 國科會 2022-08-01~ 2023-07-31 新台幣511,000元
111 儒家性格的「發生」:徐復觀論孔、孟手稿及批注本之研究(3/3)

本計畫將藉助「文本發生學」和思想史方法,以東海大學圖書館收藏的徐復觀手稿與《四書集註》批注本之論孔子、孟子作為研究主題。申請人嘗試通過第一手的材料,探究作為當代新儒家代表的徐復觀,如何理解古典儒家的代表孔子、孟子,以至於儒家的思想性格。本計畫的執行,就思想史研究而言,可以釐清徐復觀某些觀點,如「憂患意識」、「形而中學」等說法的文本起源。就思想與書寫的互動而言,徐復觀的案例說明了,越是高明的思想家,與書寫的關係就越密切。手稿和批注本,確實有資格作為思想史研究的對象。希望本計畫的執行,能喚起學界對這類議題的重視。

黃繼立 國科會 2022-08-01~ 2023-07-31 新台幣526,000元
111 「深度討論教學法」於「中國文學史」課堂之運用研究

本計畫以「讓文學史發聲?發生!」為副標題,擬欲探討「深度討論教學法」於「中國文學史」課程之應用,透過行動研究法的反覆循環過程,逐步針對教學現場發現的問題進行修正,認為近年來方興未艾的「深度討論教學法」(Quality Talk),適可以突破傳統由老師單方面講授、學生保持沉默的教學模式,讓修課學生也有討論、「發聲」的機會,改善學生過於被動依賴的學習態度;更重要的是,藉由循序漸進式的「深度討論教學法」課程設計,增進學生自主學習、獨立思辨以及歸納統整的能力,有助於學生口語及書寫之申論表達能力,引導學生建立文學史知識體系,從而讓文學史在學生的心目中重新「發生」;也讓擔任授課教師的筆者,從學生們的「發聲」中,讓學生的「中國文學史」知識體系,在筆者的心目中再次「發生」,於此教學相長。本計畫無論從「中國文學史」的教學方法、或者「深度討論教學法」的應用層面兩方面來看,都具有創新性。另外,本計畫透過具體的授課方式、活動設計、作業繳交,搭配分析型評量尺規(Rubrics)、前後測等方式,建立多元化的學習評量機制,並從中觀察「深度討論教學法」對於學生學習成效之改變。

李佳蓮 教育部(教學實踐研究計畫) 2022-08-01~ 2023-07-31 新台幣286,000元
111 劇目鉤沉與文本衍異─新發現之清戲曲劇本集《輕清雅韻》研究

本計畫題目為「劇目鉤沉與文本衍異─新發現之清戲曲劇本集《輕清雅韻》研究」,《輕清雅韻》收錄於2010年北京學苑出版社出版之《傅惜華藏古典戲曲珍本叢刊》第142冊,內容有《犯相》、《衫襟會》、《爭壽》、《螭虎傳》、《搬兵》、《報恩緣》、《玉蜻蜓》、《祭蘆江》共計八劇。本計畫以此書為研究對象,從劇目鉤沉與文本衍異兩方面進行思考,透過檢索戲曲目錄著錄、實際研讀文本、比對不同版本等研究方式,啟發問題意識;經初步研究後認為,《輕清雅韻》不僅鉤沉久佚劇目,讓湮沒劇作重現光明;在梳理文本衍異過程中,也發現《輕清雅韻》涵攝戲曲發展史諸多面向,具備清乾隆以後戲曲選本的轉變之跡,即從文人審美品味移轉到民間戲曲班社的通俗趣味,因此在戲曲發展史上,具有重要的研究意義。本計畫原創性在於《輕清雅韻》於近年出版才問世,尚未引起學界注意,所收諸劇多具研究價值,可為學界補充新說。本計畫預計完成之工作項目有以下六項︰完成檢索戲曲目錄、考證劇本出處來源、比對版本梳理文本衍異、補充學界相關研究、探究其與地方戲的關係,最終思考《輕清雅韻》在戲曲文獻方面的價值,以及戲曲發展史上的意義。本計畫預計亦將引起學界對於《傅惜華藏古典戲曲珍本叢刊》的重視,提供學術研究方面之貢獻。

李佳蓮 國科會 2022-08-01~ 2023-07-31 新台幣508,000元
111 跨語詩人對台灣早期「詩現代化」的論述與實踐:以吳瀛濤為考察對象

本計畫,以一九五〇年代台灣現代詩運動之初,大陸來台及跨語世代詩人會合之際,檢視在推動詩的現代化過程,雙方是如何習合、援引、會通等過程,共同促使戰後台灣現代詩的奠定。 由於,以往台灣戰後現化詩運動,「跨語詩人」的參與向來較少被關注到。因此,本計畫以吳瀛濤的詩論及詩作為主,在先前的研究成果上,進一步梳理其所具有的「創新性」、「現代感」,在一九五〇年代詩壇上的意義。此一研究,對了解台灣戰後「現代詩」起步的發展樣貌,應可增補過去以來的研究意見,並使一九五〇年代的現代詩史探究更加完備。

阮美慧 國科會 2022-08-01~ 2023-07-31 新台幣456,000元
111 先修課程對過程導向引導式教學(POGIL)成效探討──以訓詁學為例

在課堂教學由教師為主的傳統講授教學轉向以學生為主的討論報告,雖然解決了學生參與度低的問題,卻衍生出新的難題。由於缺乏小組討論與上台報告的經驗,獨立思考能力也不足,加上本科專業科目的難度,使得學生對上課由焦慮而產生反感,反而要求回到原本傳統的教授教學方式。 有鑑於過程導向引導式探究學習教學法(POGIL)已經在不同的學科中取得良好成效,對於學生的小組合作能力、溝通表達力與專業理解力都有提昇。我們將在本期計畫中採用此一教學法。然而也有報告顯示,要達成上述效果還需要有不同的改進與修正。依據個人以往教學經驗,我們認為在專業課程之前若先開設先修課程教授學生思辨能力、熟悉小組討論方法、練習上台報告,將有助於在專業課程中施行過程導向引導教學法,能夠提昇學生的專業技能,並更增益其獨立思考及溝通表達能力。本計畫將研究此一預期是否成立。以紙筆測驗、評量尺規、學生訪談及問卷方式比較調查上過先修課的實驗組與未上先修課的對照組,在實行POGIL訓詁學課程上的學習興趣與學習成效之差異。

周玟慧 教育部(教學實踐研究計畫) 2022-08-01~ 2023-07-31 新台幣224,992元
110 傅斯年圖書館藏二種《新編錄鬼簿》研究

元人鍾嗣成所撰《錄鬼簿》,不僅是一部保留許多元代戲曲作品資訊與劇作家生平事蹟之珍貴紀錄,同時也是戲曲研究者相當倚重之史料來源。然而,鍾氏生前至少二度修訂此書,《錄鬼簿》歷經數百年傳鈔刻寫,留下多種內容詳略不一、文字異同的刻本與手鈔本,加以明初《錄鬼簿續編》問世流傳,《續編》吸納鍾氏原著進行增補,文字混融交織,鍾氏手訂原著面貌難以辨認。 本計畫以傅斯年圖書館藏清人尤貞起鈔本與戴光增藏本二種《新編錄鬼簿》手鈔本為討論中心,原因有二:其一,二書版本系統接近,初步判斷屬於《錄鬼簿》成書時間較晚之修訂本,當能體現鍾氏原著相對完整風貌。其二,二書原屬東方文化研究所藏書,後歸傅斯年圖書館所有,是少量運臺珍籍之菁華,長期珍秘稀見。學界雖知有尤貞起本並大量運用於研究工作,卻因未能親見原書使論述出現瑕疵;至於戴光曾本,研究者泰半不知存有此書,其文字內容與版本意義有待公諸於世。 本計畫擬透過基礎文獻考證研究,重新整理二書,同時將進行全文校勘工作,嘗試釐清二書在《錄鬼簿》版本系統上之定位。此外,查考二書歷經哪些人事傳播,梳理脈絡,當有助於更精準錨定二書在學術上之價值。

謝文華 科技部 2021-08-01~2022-07-31 新台幣505,000元
110 典範重構:明清思想史脈絡中的方以智天學思想(1/2)

本計畫以方以智的天學思想為題,旨在釐清方以智的天文學、曆算學、星占學與《易經》哲學相互交涉所構成的思想體系,並將其置於明清思想史的發展潮流中,一探其特性與定位。方以智一方面繼承了中國古代天學的典範,另一方面受到兩種西洋天文學典範的刺激,在多重典範的共同影響下,形塑出獨特的個人哲學體系。本計畫首先關注方以智如何折衷第谷與哥白尼體系的天文學,並回應中世紀天文學的概念如亞里斯多德的四元素說和托勒密的天球體系。其次則希望探討黃道周以曆解《易》的治學方法,如何融入方以智的天學和《易》學思想。最後,圍繞著方以智而成立的學術社群,發展出重視自然知識考據的學術傾向,本計畫希望探討這種傾向如何形塑清代學術的發展,從宏觀的角度重新審視傳統天學的典範如何重構,進而改變明清思想史的面貌。

李忠達 科技部 2021-08-01~2022-07-31 新台幣524,000元
110 陸游的「漁隱」表述與「漁釣」書寫

「漁隱文化」可追溯至先秦兩漢的漁父隱士,發展到唐宋,成為歌詠漁父形象、寄託超然世外情懷的文學題材。詩文類中的「漁隱文化」,是隱士精神與漁父形象相互融攝之後的文化現象,從中可觀察詩人出入想像與現實的追求、往返於虛構與寫實之間的創作手法。在南宋時期,以「漁隱」概念為核心的創作尤其興盛,普及於詩、詞、繪畫等領域。陸游生活在隱士文化最為活躍的浙東水鄉,東漢嚴光、唐代張志和、陸龜蒙,均為江浙地區著名「漁隱」代表。陸游在此氛圍中,以眾多詩篇,不同角度,具體展現了「漁隱文化」之內涵與「漁釣書寫」之實踐。準此,本計畫擬從四個方面展開,第一,先討論被列入隱逸傳,同時具有漁父形象的張志和、陸龜蒙等,考察其對陸游「漁隱」觀之影響。第二,闡述陸游詩中出現的「湖中隱士」、「湖中仙」等隱士人物,這些作品或客觀表現或主觀寄託,從中可窺「漁隱文化」對其創作的直接表現。第三,陸游創作了大量表現「漁翁」、「釣 翁」形象以及承載「漁隱」精神的漁舟釣艇作品,成為考察其「漁釣書寫」特質的重要文獻。第四,陸游眾多泛舟詩、舟中詩,既是其漁釣書寫的具體呈現,更是「漁隱」表述在日常生活中的實踐,有其獨特而深刻的文化意義與詩學價值。

鍾曉峰 科技部 2021-08-01~2022-07-31 新台幣322,000元
110 「情」類辭賦演變之析論─ 從《昭明文選》至《文苑英華》

《昭明文選》辭賦十五類之中,將「情」繫於最末。「情」收錄四篇文章,其內容大抵皆與女性的色貌與男女間愛慕歡情為主,或具有諷勸之意。下至《文苑英華》則區分辭賦多達四二類,其中「人事」位居廿三,內再細分為「人事一」至「人事七」共七子類。「人事七」收錄九篇作品,皆言及女德,或女色以及對於女色的警惕。從辭賦的分類上說,《文苑英華》「人事七」上承《昭明文選》「情」類,但不僅類名迥異,觀其彼此作品的書寫方式、旨趣意義,也不盡相同。然則,兩類辭賦皆與女性相關,但如何由漢魏六朝的「情」類之特徵,迭經唐代演變為「人事七」的樣貌,以及文類名稱與地位之變異,所可能具有的文學史意義,當為本計畫所預擬研究之課題。

郭章裕 科技部 2021-08-01~2022-07-31 新台幣387,000元
110 將問題導向與跨域學習融入古典戲劇的詮釋與改編

「古典戲曲」這門課除了是中文系的專業選修課,同時也是學校的通識人文雙掛課程,有將近三分之一來自全校不同科系的修課學生。這門課希望讓兩種不同身份的修課學生除了領會戲劇的文學內涵,亦能從劇本中理解,文學所呈現的內涵經常是與現實生活緊密呼應著的。同時也希望透過對於這些古典戲劇進行當代詮釋,創造當代學生與古典文學之間的對話性與連結性。本教學實踐研究計畫將同時採用「問題導向學習」與「跨領域學習」兩種教學方式,打破過往純文學賞析的教學方法,讓不同科系的學生透過討論,一起發掘劇本中所呈現的文化內涵與現實議題;並進而將視角延伸到當代社會的觀察與思考。同時以修課學生不同學科專業作為一個多元觀點的討論基礎,思索將古典文本改編成當代戲劇的可能性。希望戲劇所包含的豐富社會與人生議題,可以成為另一種詮釋古代劇本的方式,也在跨系的對話、討論與合作改編的過程裡,實現一種跨學門/跨領域的學習。

高禎臨 教育部(教學實踐研究計畫) 2021-08-01~2022-07-31 新台幣175,000元
110 重情文化與魏晉詩文女性題材書寫

「情」的探討是玄學的重要討論命題,其中最重要的當是「聖人有情無情之辨」。何晏力主的聖人無情論雖為早期玄學界的主流論述,但隨後王弼的聖人有情說法較貼近現實世界,且配合了其貴無思想本末體用精闢的理論推衍,使得「應物無累於物」的聖人有情說法愈發為士人所接受。其間歷經阮籍、嵇康的任情,郭象的適情,乃至張湛的至情、忘情理論,以及士人富於情感的生活樣態,形成了魏晉「重情」的文化現象。而魏晉時期在文學方面有一特殊現象,即詩文中出現大量的女性題材書寫。除女性文人創作外,男性文人以女性角度刻畫的作品更為豐富,其內容涵蓋愛戀、夫妻、閨怨、頌美、悼亡等,其中亦不乏為女性發聲之作。如此多樣的女性題材書寫面貌,與魏晉的重情文化顯有密切關係。且不同時期的情論,對該時期的女性題材書寫內容表現亦有差異。本計畫擬由魏晉兩性文人詩文作品的女性題材書寫,結合各時期的重情文化現象,做共時與歷時性的研究。經此計畫之實行,預期將能對魏晉時期的女性題材書寫做更全面的探究,並因結合文化思潮,使研究成果具跨領域的深度,從而使魏晉女性題材書寫不止做出文學史的價值,更有思想與文化史上的意義。

陳慶元 科技部 2021-08-01~2022-07-31 新台幣433,000元
110 儒家性格的「發生」:徐復觀論孔、孟手稿及批注本之研究(2/3)

本計畫將藉助「文本發生學」和思想史方法,以東海大學圖書館收藏的徐復觀手稿與《四書集註》批注本之論孔子、孟子作為研究主題。申請人嘗試通過第一手的材料,探究作為當代新儒家代表的徐復觀,如何理解古典儒家的代表孔子、孟子,以至於儒家的思想性格。本計畫的執行,就思想史研究而言,可以釐清徐復觀某些觀點,如「憂患意識」、「形而中學」等說法的文本起源。就思想與書寫的互動而言,徐復觀的案例說明了,越是高明的思想家,與書寫的關係就越密切。手稿和批注本,確實有資格作為思想史研究的對象。希望本計畫的執行,能喚起學界對這類議題的重視。

黃繼立 科技部 2021-08-01~ 2022-07-31 新台幣526,0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