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年度 | 計畫名稱 | 計畫內容摘要 | 計畫主持教師姓名 | 合作廠商或機構名稱 | 起迄年月 | 計畫經費 |
---|---|---|---|---|---|---|
108 | 近世東亞佛教的文獻和研究 | 本研究以明末清初曹洞宗高僧浹水淨洽(1613-1671)之著作為核心,採文獻學之進路,蒐集、整理並考證浹水淨洽著作的不同版本、源流,為明清禪宗思想、禪宗歷史的研究提供較佳的文獻基礎。浹水淨洽的著作十分罕見,目前僅有佛光大學佛教研究中心自日本所請回之《浹水洽禪師語錄》,其餘則有偈頌若干首收錄在《宗鑑法林》中。《浹水洽禪師語錄》則是過去從未發現過的希見典籍,內容包含浹水洽禪師上堂說法之語錄、偈頌,以及序、跋、雜文若干篇。浹水淨洽為明末清初曹洞宗僧人,為瑞白明雪(1584-1641)法嗣,亦為湛然圓澄(1561-1627)之再傳弟子。入清以後,越中曹洞宗之統系仍有傳承,對當時尖銳的僧諍問題也有提出論述。然而,過去尚未完整蒐集他的著作,作出基本的整理工作,難以提供學界更多材料以理解湛然圓澄一系曹洞宗在僧諍事件中扮演的腳色和看法,實為清初禪宗研究的一項缺憾。本計畫預期整理出一部完整的浹水淨洽語錄,並對其版本與文獻流傳進行進一步的考證,以期殿定未來拓展清初禪宗史研究的文獻基礎。 |
李忠達 | 佛光大學佛教研究中心 | 2019-08-01~2020-07-31 | 新台幣150,000元 |
108 | 唐宋道教內丹學之演變 | 本研究以唐宋道教內丹學之演變為題,旨在探討內丹學如何自魏晉南北朝道教修練傳統汲取資源,發展出獨特的丹道學說和身體修煉術。具體而言,唐代以降的內丹術在以下幾個方面與前代有相當大的區別:首先是基本脫離上清派等道派存想體內神的修煉方式,不再發展體內神神格化的道路,也拋棄殺死三尸神的思考模式;其次,丹道學說中煉精化氣、煉氣化神、煉神還虛的三段式理論逐漸成為主流,而借鑑於外丹九轉還丹的九轉系統則漸無後繼者,甚至受鍾呂丹道的影響,反以三段式理論來理解自己實踐的九轉系統。這些變化如何產生,對後世丹道的影響有多大,都是目前學界尚未完全探明的課題。因此,本計畫擬選取唐宋內丹學重要典籍進行研讀,除探明書中內容外,期能更進一步將唐宋之際內丹學發展的軌跡聯繫起來,尋覓出內丹學轉變原因的線索,從而對目前研究認知未明之處提出補充與修正。 |
李忠達 | 科技部人社中心 | 2019-07-01~2020-06-30 | 新台幣40,800元 |
108 | 方以智聲韻學、樂律學的易學基礎 | 本計畫旨在藉由方以智的語言學、聲韻學之研究,探討其《易》學理論如何成為自然科學知識的基礎。方以智曾提出過「聲氣不壞」、「聲數同原」說,將聲音和和氣、數聯繫起來,使得聲、氣、數在本體論上享有不同程度的本體論內涵,但是又落實在現象層次上,可以成為自然科學研究的對象。具體來說,音樂聲調的高低和節奏的長短都需要用數學推算,韻書的圖表需要用《周易》的象數圖示來表達,這使得聲、氣、數的結合在《易》學的基礎上得以實現。由於方以智主張數學的根源來自《周易》,《易》數的推演具有內算的術數內涵,因而具有神秘意義,能幫助學者預卜未來吉凶;《易》學與聲韻和音樂學的結合,便為這些知識賦予術數的內涵。由此,我們可以更進一步認識方以智的自然科學研究如何建立在《易》學的基礎上,受到《周易》宇宙觀的規範和影響 |
李忠達 | 科技部 | 2019-08-01~2020-07-31 | 新台幣506,000元 |
108 | 廢力計畫:(可能沒有用的)大一中文閱讀與創作課程 | 在現今台灣的大學課程架構中,常被戲稱為「高四國文」的「大一中文」課程,始終是一個定位游移的存在,經常隨著不同的教學環境與課程核心,呈現紛歧的樣貌。「大一中文」的內容與形式應該為何?它和其他學科、和當代社會環境的對話關係該如何開展?當「大一中文」被其他學科不斷要求其必須提供存在的必要性,它的價值核心是什麼?它又當如何答覆當代社會迫切的「實用」要求?這些問題使本人近年在進行大一中文的教學實踐時,試圖回到「文學是什麼?」的起點,進行一種本質性的思考,並且嘗試發掘其當代詮釋。本計畫提出「廢力」的概念,嘗試有效地解決上述所提及的幾個面向,包括教材、授課對象、教學方式、社會的實用期待等四大問題。本計畫企圖透過「廢」的路徑,以「廢」作為方法論,鍛鑄一堂「可能沒有用的」大一中文。課堂內容圍繞著「廢」的概念,重新詮釋「文學」的當代價值,正在種種廢墟、醜陋與斷裂之中,試圖撿拾碎片,進行創作。課程內容並對應當代大學生普遍的廢人狀態與厭世心態,透過對作為「廢物」的自己進行自我觀測,發展其「廢力」,從中培養出書寫與閱讀的語文能力。 |
劉淑貞 | 教育部 | 2019-08-01~2020-07-31 | 新台幣345,000元 |
108 | 風景的罪愆:賴香吟小說中的抒情主體研究 | 本計畫將賴香吟的作品放置在八、九○年代的解構思潮與後殖民思考的雙重脈絡下,以解嚴(1987)與野百合學運(1990)作為切入的時間點,討論其小說中「抒情主體」的特殊形貌,與複雜的主體皺褶。本計畫認為九○年代這種碎裂的「抒情主體」,和八○年代自我反詰的後現代解構思潮有著極為密切的內在聯繫。賴香吟寫於這個時期的作品,充滿強烈的抒情性質與逃避傾向。其中所展現的「抒情主體」,也經常呈現一種對「抒情」本身的罪惡意識。本計畫討論賴香吟小說中的這種「有罪的抒情風景」,並將之和九○年代知識分子自我主體的挫敗與崩塌,進行辯證性的連結。嘗試透過「野百合學運」這個集體性的政治事件,對位出賴香吟所屬的九○年代「內向世代」的作家,朝向內在逃逸的寫作路徑,並藉此拉出一條1960年代戰後現代主義乃至九○年代的、「抒情主體」的演化路徑。本計畫也將 透過賴香吟的個案研究,思索一種連結抒情主體與文化政治的方法論。 |
劉淑貞 | 科技部 | 2019-08-01~2020-07-31 | 新台幣532,000元 |
108 | 論《中原音韻》桓歡韻的語音基礎及漢語音韻史之流變 | 本研究以《中原音韻》桓歡韻為樞紐,研究漢語音韻史中古後期至現代音-uan、-an韻母的演變,並探討該問題所牽涉的宋元詞、元代北曲、宋元南戲,與相關的江淮官話、晉語、吳語、贛語等漢語方言之間的語音關係。本研究將釐清近代音系桓歡韻於元代獨立自寒山韻又於明清消失的語音根據,並探討現代江淮官話、晉語呈現出桓歡韻音類架構的語言現象。 《中原音韻》是漢語近代音研究的起點,過去的音系研究以傳世文獻材料為主,本研究將在從現代漢語方言材料切入,比對呈現桓歡韻音類間架的江淮官話以及晉語,由此檢視桓歡韻的歷史演變軌跡。宋元南曲戲文的載體吳語方言也是重要的參照組,周德清身處元代中葉北曲雜劇和南曲戲文在杭州同時發展時期,唱念南戲的「吳語」是周德清意圖「正語」的對象,但在北劇南曲交互作用的時代,吳語的音韻架構仍是檢視《中原音韻》獨立出桓歡韻的重要對照組。 最後,本研究將從音韻系統內部檢視構擬出的近代音系元音格局、韻母結構等音系問題。桓歡韻收舌尖鼻音尾-n,討論桓歡韻音變應同時對照系統內-m及-ng等鼻音尾韻類的音變狀況。此外,若桓歡韻是北方官話過去的普遍特徵,桓歡韻的消失應可在系統內部發現平行或相近的音變痕跡。 |
陳筱琪 | 科技部 | 2019-08-01~2021-07-31 | 新台幣696,000元 |
108 | 兩晉門閥士風與玄言詩嬗變研究 | 玄言詩盛行於兩晉時期,是當時文人普遍創作的詩歌體裁。由於其抒情與手法呈現上均與傳統主流悖離,故鍾嶸評其「理過其辭,淡乎寡味」,這也成為至今學者對玄言詩的普遍評價,所以在中國文學史上,玄言詩始終未得到應有的重視。誠然,玄言詩本身有藝術價值上的缺陷,但對日後田園、山水詩以及說理詩風的產生及影響,其地位是不可抹滅的。近年學界已有投入玄言詩研究者,試圖重新審視玄言詩的發展與價值,然多著眼於詩歌本身題材與體例的演變,或是與玄佛思想的結合探討,較少從社會風氣與士族文化層面切入。職是,本計畫將焦點置於兩晉時期的門閥與士人風氣,試圖由門第觀念、家族學風、人物品題、清談文化、文人集會、士人心態等方面,對玄言詩的嬗變做出研究。冀望經此研究計畫,能更瞭解玄言詩的發展脈絡並提出客觀評價,亦能對兩晉時期社會與文化有更深入的認識,進而開拓更多文學與其他領域結合的跨領域研究。 |
陳慶元 | 科技部 | 2019-08-01~2020-07-31 | 新台幣504,000元 |
108 | 「良知」與「良知工夫」:陽明學者的工夫隱喻研究 | 本研究計畫題名為「『良知』與『良知工夫』:陽明學者(Yang-Ming school)的工夫(self-cultivation)隱喻之研究」。 本研究計畫是申請人近來理學隱喻系列研究的深化,企圖將陽明學裡,關於工夫的隱喻做一整理與討論,並藉是彰顯陽明學者的工夫思維,進而衡定其在理學隱喻傳統中的意義。 理學的工夫論,是中國思想史研究的重鎮,也是讓眾多研究者神迷之處。在這個計畫裡,我們將在文獻學基礎上,從隱喻視野,並運用思想史方法,探討陽明學者的工夫隱喻,從而省視陽明學工夫論的特色與可能的缺口。在分析陽明學者工夫隱喻案例中,我們亦可劃其類型。王陽明「致知工夫」的提倡者,而王龍溪與羅近溪,則是陽明後學中,講「致知工夫」最具特色的人物。這三位心學大師,都有不少的工夫隱喻。從陽明代表的工夫隱喻基本型,到龍溪、近溪的亞型,我們不僅可縱向地看出這三種類型的發展,也可橫向地比較這三種類型的殊異。而系統地看,他們又展現出義理與隱喻間,密不可分的關係。這不僅見於陽明學或理學,或是釋家道者,而是中國古代思想的殊勝處 |
黃繼立 | 科技部 | 2019-08-01~2020-07-31 | 新台幣542,000元 |
108 | 歷史、敘事、重構:以陳千武詩學為例考察跨語世代詩人文學的「跨越」軌跡 | 1945年日本敗戰,對曾歷經殖民統治的青年而言,戰後,頓時成為「失落的世代」(lost generation),就詩學而言,一般俗稱他們為「跨越語言一代」詩人。是以,他們是一群具有共同心靈創傷經驗的「歷史世代」,而這群世代的詩人,其文學歷程的發展,自一九五○年代的出發期至一九七○年代的成熟期,隨著時局的轉變而詩風有所消長、變異,此一歷程,可被情節賦予(emplotment),以「敘事模式」的理論與方法加以梳理,分為開頭、中間、結尾三個不同階段的發展,期間的情節發展,與詩人個人的生命史、歷史意識、身分認同相互關係,構成複雜多層的文學面貌。 由於,構築此一世代文學史的結構,茲事體大,礙於時間與能力之故,擬先以陳千武戰後詩學為對象,展開此一世代文學發展的考察。若以「敘事模式」檢視陳千武戰後的詩學歷程,亦可將此視為一歷史敘事,透過陳千武的生命歷程及詩語表現,爬梳出開頭、中間、結尾的敘事「情節」,開頭:陳千武因戰後面臨歷史命運的驟變及語言轉換的艱困,其詩的表現抒情而哀愁;中間:反思個人存在境況及其戰爭經驗,透過對日本近代詩學的譯介與吸納,詩的表現,重新恢復台灣歷史意識的召喚及知性表達;結尾:一九七○年代後,隨著時局的開放,個人現實詩學的風格確立,再次成為戰後重要的代表詩人之一,展示其世代詩人於戰後文學的「跨越」軌跡。 這一世代的文學考察,其重要的意義在於,釐清台灣戰後「詩的兩個球根」的發展脈絡,使以往模糊、斷裂的另一球根的詩學發展,能夠有機會建立起更清晰、完整的文學軌跡,同時,也重新引領我們看見他們崎嶇曲繞的「跨越」之路,貼近這一歷史世代的文學心靈。 |
阮美慧 | 科技部 | 2019-08-01~2020-07-31 | 新台幣502,000元 |
108 | 從手舞足蹈到口議心思及其他:中古肢體動作動詞詞義演變研究 | 本計畫研究中古手部與足部肢體動作動詞之語義演變。首先在語義方面可見肢體動作動詞有由明顯四肢動作義,引申到其他身體部位動作,乃至心理之認知感受以及各種抽象動詞之用法。再由不同的語義可以發現中古肢體動作動詞也發展出各種不同雙音組合,有同屬肢體動作之組合、引申部位動作之組合、心理動詞之組合乃至各種偏正、述補組合。相較於原來的單音動詞,這些雙音組合更有各種或及物或不及物、搭配不同徵性之主語賓語的語法表現。本計畫將從上述面向整理討論中古此類動作動詞,除了個別引申方式之外也將嘗試尋繹此類動詞是否有共同演變通則。 |
周玟慧 | 科技部 | 2019-08-01~2020-07-31 | 新台幣578,000元 |
108 | 從新南社、南社湘集到北山詩社——後南社/後五四時代的文學轉化與回望現象之考察 | 南社(1909-1923)向來被視為晚清匯聚革命菁英的社群,實際活動則集中於民國初年。1917年後,南社內訌不斷,加上新文化運動與政治社會變遷等影響而走入歷史,但餘響未歇。其中又以新南社(1923-1924)、南社湘集(1924-1937)、北山詩社(1924-1925)引發的「眾聲喧嘩」,最具研究價值。 本計畫為期三年。擬以縱向時序為經,並時性文化空間為緯,針對新南社、南社湘集、北山詩社與舊南社的區隔與連結,追步新文化運動的態度、回望古典文學的歷史情結,以及社員的互動、跨足,文學觀的交叠與歧出等面向研究,期以建構「後南社史」。南社解體後,上海、長沙、香港等地的舊南社社員尋找異質空間、建置文化記憶,得以聚合共時維度與集體認同。在後五四文學依舊彷徨的年代,表明自身的文學立場、凝聚新的地方視野等民初社群整合與分殊之現象,實不容小覷。研究規劃概述如下: 第一年:以新南社為主體,探查其創作轉向。1923年,新南社為應和新文化運動在上海成立,1924年5月出版「白話」的《新南社社刊》。高達三分之一的舊南社社員與新加入的成員,必須調節「引納新潮」和「整理國學」;新文學作家劉大白、沈雁冰等人入社,以及《新黎里》、《新同里》、《新周莊》等報刊在蘇州一帶刊行,對新、舊南社文學心態與情感結構亦產生撼動。 第二年:探究南社湘集與舊南社、新南社,和新文化運動之關係。陳去病、余十眉、姚光等人跨足新、舊南社和湘集,他們與社友的文學意見如何取得平衡?南社湘集以「保存南社舊觀」名義成立,社刊《南社湘集》「均以文言為準」;但傅熊湘與胡適交情匪淺,曾合作編輯《競業旬報》,傅氏對新文學、新文化運動的看法,尚待勘察。透過三劉(劉鵬年、劉約真、劉今希)、双田(田興奎、田名瑜)、湘中五子(傅熊湘、謝晉、姚大慈、姚大願、崔師貫)等核心社員的考察,可見湘集建構的異質空間與文化記憶。 第三年:考察南社湘集與北山詩社之關係。《南社湘集》記載北山詩社的雅集活動,在香港舉行四次雅集;北山詩社是香港百年來的最大詩社,成立時間與湘集接近,北山堂更是兩社在香港雅集時的「最愛」。而蔡守、鄧爾雅、崔師貫、勞緯孟等人跨足兩個社群,透過組織架構、報刊發表(《長沙日報》與《華字日報》)、社員互往,以考察故國的湖南與殖民地的香港(含廣州)所聚合的情感共同體。 |
林香伶 | 科技部 | 2019-08-01~2022-07-31 | 新台幣1,916,000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