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年度 計畫名稱 計畫內容摘要 計畫主持教師姓名 合作廠商或機構名稱 起迄年月 計畫經費
94 成語中的譬喻運作:初始建構語義延伸及其文化內涵(2/3)

漢語成語生於中國民族文化的土壤,有其獨特的歷史淵源,與民族文化和心理表現尤其互動密切,由此可溯源探索成語產生的時代對事物的認知、心理狀態以及社會價值觀。以當代譬喻理論探索成語的構建及溯源,有助於瞭解人類認知的共性以及漢民族思維、文化的特色,其成果可以回饋語文教學、方言文化研究等各領域。 認知語言學家分析多義範疇的方法對歷史語言學的研究(如語義延伸、實詞虛化)有重要的價值,近幾年來認知功能語言學派的不少學者採取這種路子做了不少精彩的歷時探索(如Eve Sweetser 1990等)。Lakoff &Turner 1989、Turner 1987以及1996等三書示範性的分析探討揭示:常規概念隱喻慣隱於寓言俗諺成語之中。計畫申請人呼應以上諸家的研究,運用Lakoff-Johnson的體驗論「概念隱喻理論」(conceptual metaphor theory)以及Turner-Fauconnier的「概念融合理論」(Blending theory),解析漢語成語中的譬喻運作,在歷時演化中發生的語意延伸或轉移,以及在初始構建及各階段與用過程中的文化滲透。 本計畫為期三年(本年度為第一年):第一年利用國語詞典等工具書及網路資料整理出成語詞項資料庫,並在此基礎上深入典籍,充實資料庫。以CNT二域模式以及BT四空間模式解析成語建構。探討漢語成語中的譬喻運作以及在歷時的演化中所發生的語意擴張或轉移。第二年將擴張至後代的文學作品(如小說、詩歌以及當代視聽媒體及網路),並開始進行國語不同年齡層(如大中小學)的原典理解及語用調查。第三年考慮不同方言族群(如閩南語/客語/粵語等)。並調查比較當代漢語中的語用狀況(兩岸三地)。

周世箴 行政院國家科學發展委員會 2005-08-01~2006-07-31 新台幣429,000元
94 臺灣學生學習成就評量資料庫之建置計畫-

「九年一貫課程」是近年來教育部大力推動的核心政策,希望藉由此教育政策的落實,改善傳統教育,將教育水準提升到另一個境界。然而,此政策自從實施以來,社會各界的評價不一,許多基層老師對課程的支持與配合度不高,造成教育改革的一大隱憂。若是從「九年一貫課程」實施的前後來探討問題產生的原因,可以發現:課程規劃完成後,並沒有抽取小樣本進行教育試驗,因此無法預先知道其成效與不足、需要改進之處。此外,九年一貫課程自從實施之後一直飽受批評,備受爭議,正反意見兩極,但是卻一直沒有實行過任何教育評估政策,因此對學生課程學習成效之評估更顯迫切與重要。再者,國內長期缺乏國民小學學生量化指標和標準化測量工具來檢視學生學習成就的表現及其差異,以致無法確實瞭解課程實施的成效,亦不利於課程發展之進行與相關教育政策之研擬。 因此,國內急需建置一完整且客觀的學生學習成就資料庫,然而目前國內正建置中的教育資料庫卻只有:(一)「台灣教育長期追蹤資料庫(TEPS)」,其目的主要在蒐集全國中等學校學生在身心發展、學習活動、學習成就表現及其影響因素的多面向資料;(二)「台灣高等教育資料庫之建置及相關議題之探討」,主要在建立有關全國高等教育校院特質與狀況、課程、經費、校園環境設備、校園文化、各科系在校學生素質、學習行為與表現、各學門畢業生、以及教職員素質等資料的全國性資料庫。綜合上述可以發現,針對全國國民小學學生之學習成效如何,目前尚無跨年級、跨學科之學生學習成就長期性的資料庫,可提供國內專家學者或學術單位進行基礎性研究。因而國內急需建置一完整且客觀的學生學習成就資料庫,以利客觀且量化的國際比較。 有鑑於此,教育部旋即函請國立教育研究院籌備處針對國民中小學學生學習成就建立常態性之資料庫,為教育部研訂課程與教學政策之重要參據。國立教育研究院籌備處隨即邀請相關單位及人員召開學生學習成就資料庫建置諮詢會議,著手擬定「台灣學生學習成就評量資料庫」研究計畫,本研究計劃之研究背景與動機大致形成。 而在數個學科中,學生在國語文學科方面的能力尤其重要,因國語文能力不僅包含在學校中閱讀書籍與寫作業之「讀」、「寫」能力,還牽涉到國人日常生活與人溝通之「聽」與「說」能力,重要性自然不在話下。然自從實施九年一貫課程之後,每周國語科的授課時數在低年級與中高年級的部分,都有下降的趨勢。老師授課時間壓縮會否明顯的影響學童國語文書寫及表達能力,自然迫切需要進行評估以利教育政策的調整與改進。

林香伶任高中組協同主持人 教育部補助/國立教育研究院籌備處委 2005-01-01~2005-12-31 新台幣4,940,000元
94 學生學習成就評量試題研發高職試題-國語文

「九年一貫課程」是近年來教育部大力推動的核心政策,希望藉由此教育政策的落實,改善傳統教育,將教育水準提升到另一個境界。然而,此政策自從實施以來,社會各界的評價不一,許多基層老師對課程的支持與配合度不高,造成教育改革的一大隱憂。若是從「九年一貫課程」實施的前後來探討問題產生的原因,可以發現:課程規劃完成後,並沒有抽取小樣本進行教育試驗,因此無法預先知道其成效與不足、需要改進之處。此外,九年一貫課程自從實施之後一直飽受批評,備受爭議,正反意見兩極,但是卻一直沒有實行過任何教育評估政策,因此對學生課程學習成效之評估更顯迫切與重要。再者,國內長期缺乏國民小學學生量化指標和標準化測量工具來檢視學生學習成就的表現及其差異,以致無法確實瞭解課程實施的成效,亦不利於課程發展之進行與相關教育政策之研擬。 因此,國內急需建置一完整且客觀的學生學習成就資料庫,然而目前國內正建置中的教育資料庫卻只有:(一)「台灣教育長期追蹤資料庫(TEPS)」,其目的主要在蒐集全國中等學校學生在身心發展、學習活動、學習成就表現及其影響因素的多面向資料;(二)「台灣高等教育資料庫之建置及相關議題之探討」,主要在建立有關全國高等教育校院特質與狀況、課程、經費、校園環境設備、校園文化、各科系在校學生素質、學習行為與表現、各學門畢業生、以及教職員素質等資料的全國性資料庫。綜合上述可以發現,針對全國國民小學學生之學習成效如何,目前尚無跨年級、跨學科之學生學習成就長期性的資料庫,可提供國內專家學者或學術單位進行基礎性研究。因而國內急需建置一完整且客觀的學生學習成就資料庫,以利客觀且量化的國際比較。 有鑑於此,教育部旋即函請國立教育研究院籌備處針對國民中小學學生學習成就建立常態性之資料庫,為教育部研訂課程與教學政策之重要參據。國立教育研究院籌備處隨即邀請相關單位及人員召開學生學習成就資料庫建置諮詢會議,著手擬定「台灣學生學習成就評量資料庫」研究計畫,本研究計劃之研究背景與動機大致形成。 而在數個學科中,學生在國語文學科方面的能力尤其重要,因國語文能力不僅包含在學校中閱讀書籍與寫作業之「讀」、「寫」能力,還牽涉到國人日常生活與人溝通之「聽」與「說」能力,重要性自然不在話下。然自從實施九年一貫課程之後,每周國語科的授課時數在低年級與中高年級的部分,都有下降的趨勢。老師授課時間壓縮會否明顯的影響學童國語文書寫及表達能力,自然迫切需要進行評估以利教育政策的調整與改進。

林香伶任高中組協同主持人 教育部補助/國立教育研究院籌備處委 2005-06-01~2005-12-31 新台幣500,000元
94 《老殘遊記》中的個人主觀主義及其在小說史上的意涵

劉鶚的《老殘遊記》是晚清著名的四大譴責小說之一。歷來對於此書的研究,不是在其描景寫物之清新不落俗套,就是在其反映晚清時局、批判清官殺人的時代面貌上;晚近則重在其意象及結構之詮釋與分析。然而,若從《遊記》中所呈現的抒情風味,由小說中老殘之個性及書中整體洋溢的作者對於個人身世、社會、家國的強烈情感來看,我們發覺《老殘遊記》其實是承繼從明代以降在文人小說中日漸明顯強烈的一種「個人/主觀」主義,將小說視為個人思想情感理想寄託的場域,使得小說逐漸脫離「徵實」、描寫外在現實的傳統,走向作者內在思想情感的自我表述。本文從小說史發展的角度切入,將劉鶚的《老殘遊記》置於此一「個人/主觀」主義的脈絡中,試圖探討中國小說由清代開始的「內轉向」(inward turn) 趨勢,並將之與五四時期浪漫派小說聯繫,考察建立一個中國近代小說「個人/主觀」傳統的可能性。

陳俊啟 行政院國家科學發展委員會 2005-08-01~2006-07-31 新台幣120,000元
94 教育部「獎勵大學教學卓越計畫」:人文教育 -提升文史哲素養

本計畫之主要內容在於加強古典與現代文學的閱讀與寫作。綜觀未來的環境,除了加強科技、經濟、資訊外,更重要的是,必將回歸到人文的發展。而人文的發展,必然以能閱讀古今文學、書寫古今文學為重心。所以本計畫分成「古典詩文」群組課程與「現代文學」群組課程。由教師強化教學,並鼓勵學生於上課之餘習作、創作,透過舉辦「創作競賽」、出版《習作選集》,上網討論等方式及管道,拔擢優秀文學人才,將來這批人才注入社會,將成為社會上的文學菁英。 執行重點: 1、重視文學的閱讀與習作能力。 2、重視與專家學者學習請益的機會與功能。 舉辦12場專題講座,演講稿全文上網。 3、重視師生上課、上網互動討論的功能。建構網頁,將學生習作作品上網,並提供互動討論區之交流管道。 4、透過「創作競賽」及出版「習作選集」,達到鼓勵創作及作品觀摩的機會。

王建生、鍾慧玲、阮桃園 教育部高教司 2005-05-01~2008-12-31 新台幣0元
94 教育部「獎勵大學教學卓越計畫」:人文教育-提升文史哲素養

東海大學自創校以來,即重視人文教育;且位居中臺灣的大度山上,擁有深厚的文學淵源。早期全校中文教育有大一、大二國文,也有《東風》等刊物,推動深化師生文學的造詣。隨著時代變遷,中文學分數減少,也仍有《東海文藝》季刊,《東海雙週刊》副刊,加強師生寫作,培育作家很多。如:楊牧(王靖獻)、許達然、王孝廉、周芬伶、沈志方、戴文采、柯翠芬、楊明、呂燦君、李癸雲、甘耀明、徐國能、吳鳴(彭明輝)、江任飛(仲明)等等。 民國九十一學年開始,本校獲得教育部補助「第二梯次-提昇大學基礎教育計畫」,特別設立「加強寫作班」(30人小班、強調寫作訓練)、邀請著名作家蒞校演講座談,學生與作家互動熱絡、出版教材、《作品集》,提昇學生鑑賞能力。因為有了這麼好的基礎,為延續良好的教育傳承,再提出「中文課程改進計畫」。策劃師生座談會、教學座談會、文藝營、創作競賽等重大工程,來提昇本校中文教育,帶動東海文學風氣。 執行重點 1、 重視專題專業的中文寫作教育。 2、 重視全校不同領域學生的學習成果。 3、 重視與作家學習請益的機會與功能。 4、 重視師生上課、上網討論的功能。 5、 重視《習作選集》的選編。 6、 重視學生學習的進程。

王建生、許建崑、周芬伶 教育部高教司 2005-05-01~2008-12-31 新台幣0元
94 花園莊東地甲骨釋文考訂

花園莊東地甲骨是近年殷墟出土最重要的一批甲骨文字,對研究殷商文明、上古文字以及古代史有重要的參考意義,材料由發現至出版已十年,根據 2003 年 12 月正式出版的《花園莊東地甲骨》釋文,內容無論是在字形的描寫,文字的隸定、句子的通讀以及內容的考釋,都有許多疏漏的地方。本計畫擬重新核對花東拓片,重作描本,並對釋文作通盤的檢討,提供一套較完備而正確的花東甲骨釋文。

朱岐祥 行政院國家科學發展委員會 2005-08-01~2006-07-31 新台幣217,000元
94 「南明書寫」的演變及其意涵──以南社諸子為主軸的探究

活躍於清末民初的南社( 1909 - 1923 )一向被學界視為革命派文人的代表社群。然而,在其作品被冠以政治色彩的同時,學者較少注意他們在近代國族想像、民族英雄系譜等熱烈討論議題中的貢獻,因此,南社諸子的「南明書寫」仍有其開發的空間。   本計畫擬以南社諸子為主軸,探究他們在民國前後的「南明書寫」現象及其演變的意涵。研究首先將在柳亞子、陳去病等人的引領之下,吳江、松江等地開展出崇拜南明的氛圍,進而與認同明末幾社、復社創社精神的知音結合,融入民族主義、革命意識後,開始書寫與南明人物相關的篇什。其次將整理在南社活動時期,《南社叢刻》產生繽紛斑斕的「南明書寫」現象,藉此可探究出「南明書寫」在辛亥革命時期扮演的地位、重要性,以及與時代脈動相互呼應的歷史意涵。南社解體之後,南社諸子將南明英雄、帝王等社員共感的「南明書寫」(尤其指陳子龍、夏完淳、吳日生、張蒼水等人事蹟),擴大影響到學者搜羅南明史料的熱潮。尤其在柳亞子南明史料研究的觀察中,不只窺見柳氏個人「南明書寫」的體系,同時也可以考掘民國學者的豐富藏書及出借愛書的無私之心。整體而言,南社諸子大量書寫南明人物、史實,不只是出自對地方鄉賢或少年殉國的文化崇拜,藉此,還能抒解書寫者對時局的失望與不滿,從歷史集體記憶的尋求,喚醒人們對過去的認同感和保存文獻的共識。總之本計畫希望以南社諸子為班底,探究民國前後「南明書寫」的演變及其意涵,不僅希望擴充南社研究的議題,同時也企盼為南明研究提供一個新的視界。

林香伶 行政院國家科學發展委員會 2005-08-01~2006-07-31 新台幣120,000元
94 教育部「獎勵大學教學卓越計畫」:人文教育-提升文史哲素養

東海是一個有理想的大學,創校以來,文學院便有優良的教育傳承,在以前如牟宗三、徐復觀、戴君仁、蕭繼宗、周法高、李田意、藍文徵、劉述先、星雲法師、程石泉等大師級教授,曾在東海任教,早期學生如杜維明、楊牧、許達然、林順夫、鍾玲等也都有很高成就,表現出東海學術及文學氣氛相當濃厚氣象。有鑑於此,提出文史哲中西文化學術講座系列,聘請平時不易接觸的學術大師,來東海舉行學術講座,不僅能使東海更上一層樓,也可以嘉惠鄰近的大學院校、社區,在汲汲於功利的現今社會,予以洗禮,讓整個社會在心靈上、知識上有更高的提昇,對於東海及大台中而言,提高國際競爭力,也因為對學術的提昇,更受社會、國際的矚目,也就帶給社會更更的文化品質。 執行重點 1、 加強人文方面博碩士人才培育、深化。 2、 跨文、史、哲領域,擴大學生視野。 3、 奠定優良學術基礎,追求卓越發展。 4、 通過講座級教授的指引,讓全校、中部地區關懷人文方面師生品質,加速國際化,提高國際競爭力。

王建生、丘為君、謝仲明 教育部高教司 2005-05-01~2008-12-31 新台幣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