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年度 計畫名稱 計畫內容摘要 計畫主持教師姓名 合作廠商或機構名稱 起迄年月 計畫經費
90 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教育整合型課程改進計畫-經典中的人性呈現:整合與

本計畫以跨科系整合方式探討西方的人文精神,選定歐洲十八、九世紀從啟蒙到浪漫時期的重要文史哲發展為探討重點,並閱讀具代表性的文學與哲學經典。文學包括史威夫特、伏爾泰、華茲華斯、雪萊、濟慈及波特萊爾等人的作品。哲學包括笛卡兒、康德、盧梭及柏克森等之著作。文學與哲學除了本身的關懷與視野之外,並在文化與歷史的層面上統合討論。   計畫共有中文、外文、歷史、與哲學系的教師各一人參加,強調的是不同觀點的銜接、融合,與教學的實際效果。先在文學院研究所開一學期的課,經調整檢討後再在大學部高年級開課。期間曾辦多次相關演講及座談,並設網站供師生討論,教材與教師講義請見參考資料。

彭錦堂 教育部 2001-08-01~2002-07-31 新台幣800,000元
90 《全臺詩》編纂

本計劃輯錄明鄭、清領、日治時期,臺灣本地人創作的所有詩作,以及非臺灣本地人而到過臺灣者有關臺灣的詩作,參校相關孤本、善本、珍本,以作者為經,以時代為序,詳附校語,加以編排出版。旨在系統性保存臺灣文學文獻,提供檢索、參考、研究之用。

施懿琳(主持人,成功大學中文系教授) 國家臺灣文學館 2001-08-01~2010-07-31 新台幣3,630,000元(每年)
90 從政治到理學-三種宋人《尚書》注統合研究並校點

本文主張,從王安石《尚書新義》、蘇軾《書傳》到林之奇《尚書全解》的解經特點,是一種從政治到理學的過程。基本上筆者認為,王氏《新義》是為其新法做張本,蘇軾《書傳》則是為反新法而著,兩者都參雜了強烈的政治意味。林氏則則不然,他反對王氏《新義》,同時也批評蘇軾解經;反對王安石在於因「為新法」而「誦六經以文奸言」,反對蘇氏則是有關名教部分,兩者都背馳聖人之道。因此,林之奇另外建構了一個新自我中心-以義為主的新觀念,這代表南宋理學家的態度,同時是南宋《尚書》解釋的定調-只問原則而不論新舊,與北宋因政治傾軋而導致學術攻伐的風格稍稍有出入,本文將這種現象視為「從政治到理學」,用以觀察南北宋《尚書》解釋的不同。另一方面,可以從此看到南北宋政治與學術各有偏重的傾向性。 關鍵字:尚書新義 東坡書傳 尚書全解  新法政治宣言 理學

林登昱 國家科學發展委員會 2001-08-01~2002-07-31 新台幣274,300元
90 身體、語言與文化:魯迅作品中女性人物與女性文化的探討

在中國,一直到現代主義的思潮比較全面的被認識後,女性被壓抑的事實,才被正視並加以描繪。但儘管如此,母性的形象總是模糊的出現,總是沒能很具體的被說出。比如魯迅〈藥〉這篇文章曾被解讀為描寫「親子之愛」的作品,因為此文結尾是母親來憑弔躺在荒魂下的孩子;又如也有人將〈明天〉解讀為「性愛與母愛」,因為單四嫂子是一個喪子的寡婦。這些解讀所以引起爭議,很大的因素是「母親」這個角色以模糊的形象出現。這現象似乎說明了母親這個角色在文學作品中如何被描繪應有深入探討的空間。西方女性主義學者Hirsh (1989)甚至不諱言的表示,在女性主義的作品裡,對母親這個角色身分的定位仍處在一個有距離的、不具體的狀態。現代文學之父,同時也關心女性問題的作家魯迅如何處理母親的角色、如何定位母親的身分,乃至如何架構妻子、女兒與家庭的觀念是本計畫亟欲探討的問題。筆者認為進一步探討魯迅作品如何呈現女性文化,如何對女性人物進行刻畫,將可幫助這問題的解決。 為了解決上述問題,本研究計畫將全面檢視魯迅作品中刻畫女性的相關篇章。前已指出,魯迅研究的學者們對於魯迅作品的研究向來偏重在文藝批評的原則,並聯繫時代背景探討其藝術方法、藝術形式、藝術技巧與藝術風格。不同於此研究方向,筆者將以形式主義為基本論述架構,不可避免的女性主義、新歷史主義等文化理論與關於身體(body)的論述將會被深入的討論。畢竟在當代社會,由於理性化、世俗化與大眾化的緣故,這些把身體當作人類思想隱喻的東西已被隱藏,藉助文學文本的形式分析當有助於捕捉到這些構成思想的身體隱喻。如此,縱向歷史的梳理與橫向理論的借鑑,希望在文學與文化的研究上開展出新的、現代化的組合。

林秀玲 國家科學發展委員會 2001-08-01~2002-07-31 新台幣300,200元
90 同光體詩閩派之研究

<同光體詩>的閩派獨大,是文學史上不平常的發展。關於閩派獨大的現象,<同光體詩>的重要詩人沈曾植為福建詩人沈慶餘的《濤園集》所作序便說:「同光派中閩才獨盛。」王賡的《今傳是樓詩話》更認為晚清詩壇福建最為壯盛,日本著名漢學家鈴木虎雄在他的《支那文學史》也如此說。如果我們單就汪國垣的《光宣詩壇點將錄》所收錄,光緒宣統年間大約百位詩人來看,不用經過精確的計算,全國約一百人中,福建一省便有如陳衍、鄭孝胥、陳寶琛、沈慶餘、陳書、葉大庄、林紓、林旭、何振岱、李宣龔、嚴復、林學衡、黃濬、梁鴻志等十幾位,其中有幾位還是<同光體詩>文學運動中的重量級人物,更特別的是這些詩人的籍貫幾乎都在福建的侯官、閩縣一帶,也就是福州市的周遭。

福建地處中國東南沿海,地瘠民貧,向來不是我國文風鼎盛的地方,更不是具有特殊文化淵源的地方,然而這個地方卻在光、宣時期忽然成為同光體詩的大本營,甚至被認為是中國傳統詩壇的重鎮,是什麼原因?汪國垣有一篇<近代詩派與地域>的長文,文中稱贛閩為同光體詩的地域。什麼理由同光體必須屬於贛閩這一個地域?恐怕汪氏也無法說清楚。江西〈贛〉是南宋江西詩派的發源地,成為同光體詩的重要地域還有道理,而實際上,晚清時期江西一帶是宋詩的傳承,也出了像陳三立這樣優秀的詩人,但這一帶出現的詩人不如福建多,作詩的風氣顯然不如福建興盛,甚至陳三立都無法影響兒子去寫同光體。  總之,福建之成為同光體師的大本營,或成為當時傳統詩的重鎮,在文學發展史上是值得注意的課題。

魏仲佑 國家科學發展委員會 2001-08-01~2002-07-31 新台幣306,700元
90 科舉制度對唐代文學之影響

歷來文學史,從未見有專門章節討論「科舉對文學之影響」,科舉制度在我國行之千年以上,其影響之大不言可喻,本人忝為文學史之研究者,對此一文學史上之重要課題,實有探究之義務,如因本計畫之執行,得以填補文學史以往的一段空白,則誠然有其重大之意義。  許多朋友知道我要提出此一計畫,分別私下告訴我,傅璇琮先生十幾年前就出版了《唐代科舉與文學》一書,你何必再提出這個計畫呢?其實傅先生的大作,十七章中,幾全就制度面著筆,只有第十四章「進士試與文學風氣」和本計畫稍有關連,但內容仍偏重在科舉制度面,論及文學者殊多不見。本計畫重點在談「科舉對當代文學現象之影響」即因科舉制度造成「新形式作品之出現」,與傅作可產生互補作用。因此本計畫成果與傅作《唐代科舉與文學》合觀,始能真正了解到唐代科舉對文學影響之全貌。 此一計畫為文學史上極重要之課題,惜至今尚無完整之專文論及,則本計畫之重要性自可想見。

李立信 國家科學發展委員會 2001-08-01~2002-07-31 新台幣360,7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