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年度 | 計畫名稱 | 計畫內容摘要 | 計畫主持教師姓名 | 合作廠商或機構名稱 | 起迄年月 | 計畫經費 |
---|---|---|---|---|---|---|
98 | 南言北語:從《宋書》《魏書》並列結構比較論南北雙音化異同 | 處在漢語辭彙雙音化的發展歷程中的南北朝時期,既然有金陵鄴下兩大雅言,那麼雙音化的發展是否也有南北異同,是個值得關注的議題。至於如何選擇上述要求的研究對象。研究者第一期的計畫中挑選了既是雙音化同時又可能有方言的特色雙音異序結構作為系列研究的開端,經過一年的研究,發現在雙音發展階段,異序結構雖然不少,但是異序分別出現南北的頻率甚少,無法作為南北差異的有力證據,我們必須要將研究範圍擴大。在雙音化歷程中,六朝是並列式大量發展的時期,此一時期在所有複音詞中並列式為數量最多的一類 ,因而提供了剖析雙音化一個很好的切入點。初步分析《宋書》《魏書》的並列結構,無論是在詞義演化與複合範圍上均頗有差異,我們認為由此深入探究,可以是一條發掘南北詞匯異同的途徑 本計畫主要目的即在藉由《宋書》與《魏書》並列結構的研究探討出中古詞彙史中複音化的南北差異,並且在比較南北異同時,也反過來關照雙音化的發展機制,更深入而全面的了解雙音化歷程。所以這是一個具有豐富意涵值得深入研究的課題。 程湘清(2008)統計《論語》與《論衡》並列式與偏正複音詞,指出兩者在《論語》全部複音詞的比例為32.8%:36.6%;在《論衡》的的比例為61%:22.5%,可見進入兩漢以後並列式和偏正式發生了向對立面的轉化,並列逐漸成為複音詞的主流。又如萬久富(2006)研究《宋書》複音詞,便統計出聯合式複音詞佔全部複音詞的67.8%,為複音詞結構的主流方式。(頁6) |
周玟慧 | 行政院國家科學發展委員會 | 2009-08-01~2010-07-31 | 新台幣394,000元 |
98 | 《錦連全集》蒐集整理及編輯計畫書 | 第一部份 【詩作品卷】 中文詩卷1-6冊 日文詩卷7-9冊 第二部分 【文作品卷】 小說卷11-12冊 雜文卷(回憶錄、日記、書信、評論)13-14冊 第三部分 【翻譯作品卷】 譯詩集(包括詩作、詩論)10冊 第四部分 【資料卷】 資料卷(影像、作品評論引得、年表)15冊 |
阮美慧 | 國立台灣文學館 | 2008-02-01~2009-05-31 | 新台幣2,450,000元 |
98 | 清代杜詩評註之「時文手眼」研究 | 本計畫以〈清代杜詩評註之「時文手眼」研究〉為題,涵蓋了「清代時文試帖」(科舉考試)、「評點註解」(文學批評方式)與「杜詩選本」(應考範本)三項範圍。一方面,清代時文試帖的考試制度,讓士人在長期背誦、習作時文的過程中,培養了敏銳的「時文手眼」,並將之施於詩文的編選、評點方面,開拓了詩歌選本與文學批評的新視界;另一方面,由於時文寫作須「代聖賢立言」,看題目的話是哪個聖賢說的,再深入揣摩聖賢之意,模擬聖賢的口氣,將題目的意思予以闡釋、發揮,因而結合「時文手眼」編選而成的杜詩評註本,透過「代聖賢立言」的機制,不僅深化了杜詩的意涵,也從而提高了杜詩的地位;這些因應科舉考試的杜詩選註本,又成為學子的啟蒙教科書與應試的敲門磚,而「時文試帖」與「評點註解」及「杜詩選本」之間的交互影響與彼此作用性,也據可見。 本計畫擬結合時文、試帖詩的寫作要點,重新檢視清代以時文手眼說解杜詩的內容,透過與非時文手眼之說詩內容比較,來突顯「以時文說杜」的特點,並客觀地評價這種深受科舉考試影響的文學批評方式,也藉此省思四庫館臣將「以時文說杜」者概目之為「陋習」、「陋例」的評價是否為的論,日後亦期能作為「清代杜詩童蒙本」及「清代試帖詩選本」、「清代試帖詩作」的研究基礎。 |
陳美朱 | 行政院國家科學發展委員會 | 2009-08-01~2010-07-31 | 新台幣220,000元 |
98 | 時代的悲吟與創憶--晚清敘事詩研究 | 晚清是中國敘事詩從古典向現代形態過渡的關鍵時期。受到西方敘事學及文學的影響,傳統的中國抒情文學中心地位逐漸轉化,致使晚清敘事詩創作呈現出新的創作形態與藝術追求。其次,晚清敘事詩從各個角度全面地反映晚清時期的社會現實,寄予時代深沉的哀嘆,具有濃厚的詩史特徵;而詩人藉由敘事詩寫作表達對大時代的歷史悲痛,有意創造一個屬於中國人的集體記憶,為中國古典敘事詩的尾聲畫下完美的句點。此外,晚清敘事詩對於五四新文學運動前後出現的白話敘事詩具有重大影響,也為中國敘事詩現代文體類型的確立,奠定了基本的發展方向。 自鴉片戰爭後,諸如:魏源〈江南吟〉、〈金焦行〉,姚燮〈賣菜婦〉、〈誰家七歲兒〉等人以樂府歌行體反映民生寂苦與國勢蜩螗的敘事詩作,為晚清敘事詩揭開序幕。而貝青喬〈咄咄吟〉、楊峴〈長白山〉、王闓運〈圓明園詞〉、樊增祥的前後〈彩雲曲〉等作品,更以巨大篇幅結構,將詩人對時代的哀痛作最深沈的敘述。這些作品除了繼承中國古典敘事詩現實主義的創作精神和諷喻性外,多是寄寓感時憂國的長篇敘事詩。黃遵憲長篇作品〈番客篇〉、〈錫蘭島臥佛〉等作,不僅具有鮮明的敘事主題,更有意從不同角度紀錄晚清社會的政治危機,成為晚清社會「詩史」性作品的代表,黃氏更跳脫吳梅村體敘事詩「典雅化」和「格律化」的傾向,將晚清敘事詩推向新的敘述體式,對於敘事詩類型的演變和創作形態,產生重大影響。 本計畫擬以揭開晚清史頁的重要關鍵──鴉片戰爭(1840)為起點,以清代結束(1911)為終點,透過晚清敘事詩代表作家及其作品的搜羅,企圖探查晚清敘事詩的文學史價值。 |
林香伶 | 行政院國家科學發展委員會 | 2009-08-01~2010-07-31 | 新台幣407,000元 |
98 | 傳說的文類意涵與範疇之研究──從古代的文獻到當代傳說 | 本研究計劃主要目標在於藉重歐美最近之「傳說」理論之引介,嘗試以「文類」(Genre)的角度,探討中國古代一些稱作小說的作品,如志怪、軼事一類,是否可以以「傳說」的角度給予重新定位。 而「傳說」可以不可以是一個文類,而如果是一個文類,其相關特點又如何,和其他文類的分際又如何,在歐美學界已有較多的討論,足供中文學界的參考。本計劃的重點就在於從理論的切入,到實際作品定位分類,希望能對從古到今的「傳說」作一有用的引導思考,為日後「傳說」學的研究作有一點貢獻。胡萬川 |
胡萬川 | 行政院國家科學發展委員會 | 2009-08-01~2011-07-31 | 新台幣641,000元 |
98 | 感官類成語、閩俗諺語認知語用研究 | 常規概念隱喻隱於寓言、俗諺、成語之中(Lakoff &Turner 1989、Turner 1987&1996)。申請人93-95計劃《譬喻成語中的譬喻運作:初始建構、語義延伸及其文化內涵》(NSC93-2411-H-029-013/003/001)運用Lakoff-Johnson「概念隱喻理論」(conceptual metaphor theory,簡稱CMT)以及Turner-Fauconnier「概念融合理論」(Blending theory,簡稱BT),解析漢語成語中的譬喻運作,在歷時演化中發生的語意延伸或轉移,以及在原初構建及各階段語用過程中的文化滲透。 所謂感官類成語、諺語,是指其構成成分中含有感知器官以及感知器官的功能及其動態運作。感知器官是人類體認外在世界的主要途徑,而感官經驗的譬喻延伸豐富多元。周世箴93-95成語計劃的資料顯示,漢語感官類成語所佔比例偏高,因此本計畫以此為據點來延伸探討方言俗諺中的感官類運作,並以之與漢語成語感官類相比對。 本計畫延續周世箴93-95成語計劃所建構之分類架構及詮釋原則,一方面以閩方言俗諺語料為研究素材,並且參酌閩語常用辭典、閩語教材等,以CMT二域模式建立感官類閩方言俗諺資料庫。另一方面,在周世箴95年成語計劃基礎上整合感官類成語資料庫。在此基礎上,對感官類成語、閩方言俗諺的認知語用進行探討,觀察「認知」機制的運作在語用過程中的作用,以及語境對認知機制運作的影響。 本計劃探討感官類成語、閩方言俗諺在語言形式及詮釋上所展現的系統規律以及文化認知特色。希望可與當代研究成語、方言俗諺的諸家形成互補,共同建構成語、方言俗諺的多元研究。 |
周世箴 | 行政院國家科學發展委員會 | 2009-08-01~2010-07-31 | 新台幣742,000元 |
98 | 甲骨文詞組研究 | 本計畫針對《甲骨文合集》、《小屯南地甲骨》、《花園莊東地甲骨》近五萬片甲骨,逐一歸納其中的詞組。首先進行王卜辭與非王卜辭的區隔,復根據斷代分期加以分類,撰寫一完整的分類分期的甲骨詞譜。然後就詞譜中的對應材料,觀察詞彙之間的流變關係和分期中的語言差異性,並由王卜辭與非王卜辭應用的詞組差異,探討殷商是否已經有方言存在的可能性。 |
朱岐祥 | 行政院國家科學發展委員會 | 2009-08-01~2010-07-31 | 新台幣404,000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