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年度 計畫名稱 計畫內容摘要 計畫主持教師姓名 合作廠商或機構名稱 起迄年月 計畫經費
101 進退有據:中古任官黜免動詞詞彙語法研究

本計畫「進退有據:中古進退動詞雙音組合主動與被動研究」是中古詞彙語法研究。 在被動式的框架下,我們深入來探討除了及物不及物之外更討論主動與被動。就語義來看同一個語義場中的詞即便有相同的詞性,也不一定具備完全相同的語法功能與作用,不單只是及物與不及物有別,在主動與被動的呈現上也有不同。即便均有被動的用法,表達被動的形式也有不同。有的可以加標記,而有些是看不出加標記的被動。我們選擇以「任免」相關的詞彙作為研究對象,一方面除了可以看出同義的詞彙聚合的表現之外,也同時能夠比較兩個語義上相反相對的「任用賞賜」與「罷免放逐」的聚合,甚且還有反義並列的聚合「任免」「賞罰」「陟降」可供研究。在每個同義詞的聚合中,單音節詞往往可以兩兩組成雙音結構,然而不同語法功能的兩個單音詞組合後形成的雙音結構,其語法功能如何,與兩組成成份間關係如何,值得深入研究,而不同的聚合在被動的表示上是否有別,以「任用」與「免職」兩聚合而言,一為正面意涵而一為負面意涵,在被動的表示上便有不同,凡此種種均值得我們深入探究。

周玟慧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2012-08-01~2013-07-31 新台幣381,000元
101 感官再體驗,走入新「詩」界: 認知詩學視野下的漢語敘事詩

人類認知反映人們對其生活的世界之瞭解、整理以及應對的方式;我們習以為常的語言,反映了我們如何了解自己的世界與生活經驗,以及文化因素的滲透。感官及感知的生理層面具有其共性與穩定性,人文層面則具有可變性與差異性。語言表述體現了人對感官知覺的認知,時代環境的改變相對影響了人感官認知角度的轉移,也連帶影響到人對自然、社會人文的感知,以及情感與思想表達;感知世界的角度與方式變了,通過語言文字,顯示「描述世界的方式」也產生差異。 我們循此脈絡解析中國敘事詩:以唐代新樂府敘事詩為研究文本,從文本的表層結構(語音與韻律>辭彙意象>語篇敘事)及背景知識入手,從認知詩學的角度,搭配既有的敘事理論作為理論框架,結合漢語聲韻學對於中古韻律的知識,透視其深層思維的運作,探尋其中的意象類聚、敘事模式及其韻律聲情之認知根源。延伸周世箴2003提出的詩歌理論與詩歌詮釋法,建立詩歌意象、聲情解析、敘事框架等認知模組,未來將嘗試整體性閱讀與單一文本多元解析框架的範例實踐和創意延伸,從而強化古典敘事詩研究的理據,建構漢語敘事詩的認知詩學解析架構。 本計畫原本預計執行二年,審定為一年,第一年重心放在資料庫的建構與選樣試作,延續申請人感官研究的成語模式架構,進一步探討詩歌語言的感官模式,同時優化感官類語料庫。

周世箴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2012-08-01~2013-07-31 新台幣448,000元
101 近代詩話外一章:南社詩話史之建構與研究

南社(1909-1923)由陳去病、高旭、柳亞子等人創立,乃近代重要文社之一,在高達一千四百多人的社員名單中,不乏如:于右任、蘇曼殊、李叔同、宋教仁、黃興、吳梅、汪精衞、葉楚傖、包天笑、周瘦鵑等各界菁英。學界公認南社以傳統詩為創作主體,但長期對社員大量且重要的詩話缺乏關注,推究其因,除了受限於核心刊物《南社叢刻》採「詩錄」、「文錄」、「詞錄」三類的收編方式(僅在第一集附錄高旭《願無盡齋詩話》殘本八則),更因多數詩話潛藏於社員掌握之《民呼日報》、《民吁日報》、《天鐸報》、《民立報》、《太平洋報》、《民權素》、《民國日報》等近代報刊的汪洋之中,加之社員作品散佚各處的殘本、孤本為數甚多。 為此,有鑑於南社社員在當時的影響力,以及近代詩話作者、作品、分布之廣袤,南社詩話長期缺乏統整,致使研究論題的零落之象。在99、100年執行國科會相關計畫以來,透過深度的考掘與南社學界的協助,至今已掌握約114種以上詩話(及詞話chi-hua)的存錄概況。是以本年度在此基礎之上計畫持續進行研究,透過文本檢索與資料建構,以確立「南社詩話史」發展脈絡,並就此建構與拓展近代詩話版圖的研究範疇與重要議題。計畫擬定重點如下: 一為「南社詩話史」建構,依循已收集之詩話文本(含專書/叢書/詩話)和報刊發表的線索,將分兩條徑路進行:一是重要南社社員詩話個論的探討及主題研究;二是依其發表時間,採編年史方式,建立南社詩話檢索系統,以確立「南社詩話史」發展脈絡。 二為「南社詩話研究」成書,在文本收集較為完整,以及掌握南社詩話發展脈絡後,將透過互文性理論的觀照與報刊研究理論的視角,集中探討南社詩話與近代詩壇、地域文化、唐宋詩之爭、詩界革命、報刊傳播等歷史傳統和與當代詩壇之關係的重要議題,除了為南社詩話「研究資料庫」提供更全面的資源外,並將完成《南社詩話研究》專書初稿之撰寫。 準此,當晚清面臨時代巨變時,近代詩壇產生內容與形式上的質變,透過南社詩話以報刊進行傳播的視角,可幫助理解近代詩話在文學表達場域中與他種話語競爭的情況。在南社詩話的理念表達上,經由創作主體的心態、對讀者的文化期待,甚或是探討、關注的焦點與寫作、發表形式,亦可補充近代詩話研究中尚未開掘的諸多議題。本計畫成果將依考述-個論-綜論三個進程開展,預計對學界具有提供南社詩話(含詞話)文本、歷史文獻,建構與拓展南社研究與近代詩話版圖等多重價值與意義。 關鍵詞:南社、詩話、近代詩話、詩話史、晚清、詩界革命、報刊傳播、唐宋詩之爭

林香伶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2012-08-01~2013-07-31 新台幣626,000元
101 《詩經》疑難詞語辨析彙編(2/3)

小學明然後經學明,讀經首重精確瞭解詞義,因而歷來與《詩經》字詞訓解有關的文獻相當多,而且分散在不同性質的書籍中。有經學家毛亨《傳》、鄭玄《箋》、孔穎達《正義》、朱熹《詩集傳》、陳奐《詩毛氏傳疏》、馬瑞辰《毛詩傳箋通釋》、王先謙《詩三家義集疏》等傳統舊注;也有王引之《經義述聞》、俞樾《詩經平議》等《詩經》疑難詞語訓解專書;以及《說文》、《爾雅》、《廣雅》、《經傳釋詞》等字書詞書,皆為瞭解《詩經》詞義必讀之書。民國以來由於研究方法科學化,以及地下出土文物的輔助,《詩經》字詞訓解對舊說有不少修訂。王國維〈與友人論詩書中成語書〉、林義光《詩經通解》、于省吾《詩經新證》、屈萬里〈詩經詮釋〉、龍宇純《絲竹軒詩說》、季旭昇《詩經古義新證》等都是其中力作。大陸還相繼有向熹《詩經詞典》、董治安《詩經詞典》、遲文浚《詩經百科詞典》、莊穆《詩經綜合詞典》等四部《詩經》詞典問世,這些詞典蒐集資料豐富,方便檢索,但仍存在一些問題,例如:一.釋義仍有錯誤;二.對傳統舊注較少懷疑;三.多義並存,良莠不齊,難以抉擇;四.虛詞之語法作用與詞義認識不明;五.仍有一些疑難詞語未被收入等。本計畫擬針對這些問題,以詞典形式,選擇300條疑難詞語,彙集重要注家紛岐訓解並為之辨析,以方便讀者研讀《詩經》應用。 關鍵詞:詩經、字詞、訓詁、詞典

呂珍玉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2012-08-01~2013-07-31 新台幣443,0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