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年度 計畫名稱 計畫內容摘要 計畫主持教師姓名 合作廠商或機構名稱 起迄年月 計畫經費
92 詩經語篇中的隱喻模式之運作

歷來探究與人類有關(人/人類社會/語言/文學/思維/認知過程等)的發生與發展之奧妙者,多半會循兩個途徑搜尋:生物人的童年期現象與人類的童年期現象,而後者通過對當代尚存的原始部落進行田野調查或據現存古文獻資料做歸納整理之後再進行多元窗口的觀察研討。計劃主持人《兒童區分運用漢語同義結構的認知過程研究》 (NSC-83-0301-H-029-012)是其一,《漢語譬喻性語言之運用類型研究》 (NSC89-2411-H-029-020)是其二。本計劃延續以上研究方向,從認知語言學的角度入手,運用Lakoff-Johnson「概念隱喻理論」(conceptual metaphor theory)以及Turner-Fauconnier「概念融合理論」(Blending theory)對《詩經》文本進行微觀透視及宏觀統合。首先以每一首詩為譬喻運作空間進行解析,在此基礎上再歸納整理譬喻運作模式的類別範疇,從而整合構擬出《詩經》的整體「共享空間」(generic space) 及其所映照的文化義涵。此外,還試圖處理以下兩個議題:  從隱喻認知角度看《詩經》賦比興:賦比興既涉及詩篇表述方式,也涉及《詩經》文體範疇分類。歷來研究者眾而各持已見,而且不同時代均有不同詮釋角度,統合不易。認知隱喻引入漢語世界時間雖不長,大陸已有研究者在討論西方隱喻與中國傳統比興說之間的對應關係,但為數不多,多集中術語層次的考釋或隨機舉例式映證。計劃主持人認為應從《詩經》整體文本入手,然後再歸納整理,讓現象顯示結論,讓先民的認知現象說話,方能走出名辭術語車輪大戰的迷宮。  詞彙「基本層次」(basic level)在詩篇中所扮演的角色:基本層次在分類層級體系中屬中間層次,最先最易習得也最常運用,孩童往上延伸習得上層的概括性(普遍層(generic level)),往下延伸習得下層的特殊性(特例層(specific level))。認知基本層次會隨環境經驗差異而在「普遍層」與 「特例層」之間稍作上下浮動性調整,文化群體特性由此得窺。「普遍層」或 「特例層」的偏好較能體現詞彙風格特色,但須依賴基本層次度量出其與文化群體風格的異同方能顯示其從屬性或個別性特色。

周世箴 行政院國家科學發展委員會 2003-08-01~2005-07-31 新台幣303,600元
92 戰後五十年臺灣漢語傳統文學研究述評

臺灣漢語傳統文學研究,相關文獻累積迄今已有千種,且已有逐漸成為「顯學」的趨勢,目前提出檢討,正合時宜。   本計畫分析臺灣漢語傳統文學研究文獻的研究目的、研究主題、研究方法、研究歷史,從而評述過去研究成果的得失,並提出今後可以拓展研究範圍的研究項目,以及「臺灣文學文獻學」學科建設、相關工具書的編纂等建言。

吳福助 行政院國家科學發展委員會 2003-08-01~2004-07-31 新台幣120,000元
92 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教育改進計畫:東海、中興跨校合作計畫-「東西文化的

humanity)經歷的是怎樣的呵護、破壞與開展?文化是生活方式的整體,文化同時也是對此整體的人文反思。當現代人學會以效益來提升經濟,以平等來安排政治生活時,在文化反思的領域(藝術與思想)我們如何對自己的現代性做出回應?  站在廿一世紀開端,我們已知道在各個文化中,所謂理性和現代性實各有不同內涵。我們也知道文化既是意識的建構(菁英性),更是無意識的行為(庶民性)。在全球化與區域化的同步發展的今日,我們無法忽視中心與邊緣的權利關係。在尊重多元異質發展的前提下,我們不能閃避如何追求彼此相處的共同人文性。現代的成果隨處可見,但我們也見證了個人的自大與虛無、集體的自毀(德國集中營、南京大屠殺、文革)及人類對自然的空前破壞。  在以上的宏觀考慮下,針對教學與研究並重的實踐需要,我們這個計畫案的子題將以跨文化的視野,探討現代藝術與思想對人與自我、人與群體以及人與自然,這三個具體面向的呈現、反思與批判。 具體內容:教學與研究----(1)開設課程: (a)課程名稱:中西文明的現代性 (b)開課系所:東海大學中文/歷史研究所跨系所開設 (c)課程內容: 1.現代經驗:西方文藝美學的現代性(彭錦堂) 2.近代中國對現代性的探索(丘為君) 3.中國文學與現代性(陳俊啟)。 (d)修課對象:東海、中興大學文學院研究生(2)舉辦座談會:2003年4月23日《台灣的現代主義文學》呂正惠教授 主講(3)網頁及資料庫建立:「現代性:人文 / 反人文」計劃網頁 http://www2.thu.edu.tw/~modern/prj2_1/prj2_1_index.htm

彭錦堂、陳俊啟、丘為君(歷史系) 教育部顧問室 2003-01-00~2004-12-00 新台幣1,600,0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