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年度 計畫名稱 計畫內容摘要 計畫主持教師姓名 合作廠商或機構名稱 起迄年月 計畫經費
91 第二梯次「提昇大學基礎教育計畫」:東海大學大一語文教育改進計畫-中

本校「中文」課程原先設定的教育目標,即在於提昇學生語文表達能力,惟目前各班選課人數過多(60人),無法指導學生落實寫作訓練。因此,擬在各學院中,開設「加強寫作班」若干班,上課人數減半(30人),使教師能落實指導學生從事寫作之訓練。這個構想,在獲得教育部「提升大學基礎教育計畫」的支持下,得以實現。  「大一中文」應該縮小班級人數,以便加強指導學生語言溝通、閱讀批評、寫作等技巧。教師可就不同院系的班次因材施教,調整不同文類之介紹;另一方面,教師亦可依照自己的專長或興趣選擇閱讀教材,靈活教學。如此,則可達到以四年計畫,採漸進方式,加強大一學生中文閱讀與寫作基礎訓練,培養學生語文表達能力及文化素質的計畫目標。課程方面除了有「加強寫作班」設立;並將學生的優秀作品及「即席創作競賽」得獎作品結集為「大一中文寫作班作品集」;再者四年內共編選四本教材,以深入淺出內容帶領學生閱讀名家的作品,進一步提昇學生閱讀及寫作的能力。另外每年舉辦「教學研討觀摩會」邀請校外專家演講及座談,也提供本系專兼任老師之教學經驗分享的空間,最後建構網頁,將網路與教學充分配合,有助於學生與教師互動與交流。

王建生、許建崑、呂珍玉、周芬伶、 教育部高教司 2002-09-01~2006-08-31 新台幣3,650,000元
91 郁達夫小說中的個人主義與其在中國小說發展史上的意涵

以郁達夫為代表的創造社小說家其作品的特色在其中洋溢的「主觀性」、「抒情性」、「抒情主人公的自我形象」、「直接抒發主人公的強烈情感,去打動讀者」。論者一般認為浪漫派小說家的這些特色係由於西方引進的浪漫主義思潮所致。此一看法當然是事實,但是單由此角度去考察中國現代小說中的顯然是片面、偏頗的。本計畫繼承筆者先前研究的成果,認為五四浪漫派小說家不僅在時代的氛圍中採取了引進西方思潮及技法來發抒肯定個人自我的存在,其實此一對個人自我、個人主觀的肯定在中國本土傳統中已然萌芽。由明代末年以降,歷有清一朝到晚清,此一個人/主觀主義不僅發端而且日漸強烈,到了晚清《老殘遊記》可說已趨成熟。此一個人/主觀主義導致中國小說的內轉向 (inward turn),讓原來極為強烈的寫實性、徵實性的中國敘述文的關注逐漸內移,不再僅處理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或人與社會的關係,而逐漸地朝「人」本身,人的「自我」、人的「內在」趨近。這個中國傳統裡的發展到了五四時期與創造社所引入的西方浪漫主義合輒,產生中國浪漫主義思潮,形塑出一種新的「浪漫精神」,不僅重個人、重主觀、重抒情、重自然,甚且更進一步重想像、重情慾,更往人的內在精神、內在心理層面邁進,為中國小說開啟了另一有別於「感時憂國」主流的發展面向。此一浪漫主義思潮一方面承繼了中國小說傳統中的個人主觀主義,另一方面在引進西方浪漫主義時,也帶進了西方現代主義技巧,如佛洛依德的心理分析、象徵主義、唯美藝術主義等。也就是說,浪漫主義有所傳承,有所融會,同時也開啟了後來如「新感覺派」的現代主義先聲,不僅在思考層面上開啟了新範疇、新感性,新表現之可能性,在技巧上也多方引進嘗試西方小說的技術。本計畫即藉由考察郁達夫的小說作品,描述刻畫中國小說由晚清至五四時期有別於「感時憂國」主流的另一重要發展脈絡,重新省視思索中國現代小說史的發展。

陳俊啟 國家科學發展委員會 2002-08-01~2003-07-31 新台幣120,000元
91 當代譬喻理論:Lakoff & Johnson 1980《我們賴以維生的譬喻》(Metaphorswe live by)

譬喻研究到了現代,與研究人類心智與語言的認知科學及語言學產生了交匯點,更是如虎添翼。有一系列的研究證據顯示譬喻性語言在心智作用中的重要地位,並顯示出「文化」對於譬喻認知的根本性因素。這一觀點將譬喻性語言從修辭的特殊技巧層面還原到生活與思維的基本層面,揭示了其在人類生活中的重要性:譬喻性語言不僅僅是文學的修辭手段,不限於文學範疇,而是一種思維方式,是我們思維、語言、行為、歷史、文化的基礎。自七八十年代以來研究成果頗為可觀,尤以美國George Lakoff & Mark Johnson 1980 《我們賴以生存的譬喻》(Metaphors We Live By)最具突破性,開啟了譬喻性語言認知的新紀元。影響所及,與生活中的各個面向結合,譬喻更成了備受矚目的論題。對文學理論、語言學、人類學、認知心理學以及人工智慧等領域都有其意義。計畫執行人之成果包括: 一篇具有深度及份量的學術性導讀(Critical Introduction),含作者介紹(包括訪談)、作品的時代意義及關鍵詞等。 相關重要文獻的檢討 原典文本翻譯 專門術語討論及解釋 重要研究書目提要

周世箴 國家科學發展委員會 2002-08-01~2003-07-31 新台幣420,200元
91 陳文述年譜

陳文述(1771-1843),清嘉道年間詩人,歷官常熟、江都等知縣,為阮元門生,交游廣闊,喜結交天下名士,又與閨閣作家、方外隱逸往來,仕宦多在江南,著作豐富,家族親眷亦皆能詩。本計劃旨在以繫年方式呈現其生平事蹟,反映其思想發展與文學創作的源流軌跡,並建構當時江南文壇的動態。本譜乃綜合陳文述之時代背景及其生活行蹤、仕宦生涯、師友往來、出版刊刻等文獻,並參考時人之詩文集,以及方志記傳等資料,按年匯集編次。為求詳贍覈實,凡有關資料出處與考證論據,皆於附註中呈現。而與其關係密切之人物,如親屬、同僚、師友、弟子等亦皆附其傳略,以見其社交網絡。 關鍵詞: 陳文述 年譜 清代

鍾慧玲 國家科學發展委員會 2002-08-01~2003-07-31 新台幣394,300元
91 台灣原住民文學中文化脫序議題研究

台灣原住民作家的出現相當晚,拓拔斯的《最後的獵人》出版於1987年,也許是第一部備受矚目的原住民作家結集成書的小說集。對這一位面臨族魂殘破而用心補綴的作家所發出的心聲,很值得我們省思。 在這一段期間,相繼出現更多的原住民作家與詩人,如瓦歷斯.諾幹、莫那能、夏曼.藍波安、利格拉樂.阿烏、霍斯陸曼.伐伐等;在學界,也出現孫大川和浦忠成。相對的,美國印第安人作家雖然早在19世紀已經出現,但也等到1969年,Scott Momaday的小說《House Made of Dawn》出版,才得到Pulitzer獎。其後相繼出現Michael Dorris和 Louise Erdrich夫婦,Thomas King,Susan Power,Leslie Silko,Simon J. Oritis,Susan Power,Sherman Alexie等重要作家。他們對印第安人的境遇,土地的流失,文化的脫序,以及生活在保留區的問題,多所描述。台灣原住民與其他世界各地的原住民都有相當類似的經驗,形成了比「第三世界」更慘的「第四世界」。這是本研究計畫也將適度涉及的參考點。希望引起台灣學界對這個邊緣的研究領域的注意。因此而藉著美國印地安文學研討會之便,一方面聆聽他們的學術報告;另一方面就近訪問其中的作家。這個會是在今年三月由美國米里蘇達大學主辦的Native American Literature Symposium,(3/20-23),地點選在印地安人保護區Mystic Lake, Minneapolis, Minnesota。有上百的學者與作家詩人來自美國各地;國外來的有加拿大,英國,澳洲。我是唯一的東方臉孔。難怪,大會主持人Gwen Griffin教授特別介紹我是有史以來第一個來自台灣的學者參加他們印地安文學研討會的人。可見,過去從來沒有台灣或大陸的學者關心這個美國的邊緣文化的人種的文學。所以在三四天的聚會中,我受到熱烈的歡迎;他們都期待我明年能夠把台灣原住民的文學介紹給他們。我也同樣有這樣的期許。另外,我也參加了美國亞洲學會的年會,這個上千人的大會,也是能見到大部分研究台灣的學者,最好的機會。我也希望將來可以在這個會上也把台灣原住民的文學介紹到國際的學術論壇上。相信對台灣學術走向國際化會有一點小小的貢獻。這是我這一次選擇這樣的機會與場合,來進行田野調查,以及更重要的做鋪路的工作。這一次收穫最大的是印證了美國印地安文學與台灣原住民文學的相似性。同時印證了我在本計畫中提出的「第四世界」觀察點。可惜,在九二年的申請案中遭受到其中一位審查委員的質疑(雖然另一位對我的計畫有極高的評價),而未獲得通過。我暑期間人在國外,不及申覆;只好無奈的接受這樣的遊戲規則。對於美國印地安人作家及詩人,以後當會有一系列的介紹。最後引一位印地安老詩人Simon J. Ortis在閉幕式專題演講的一句話作為結語:Now we can stand out, and to be heard。本計畫原初的希望就是要引起學界以及年輕學者對這個邊緣領域的文學與文化的興趣;將來能更進一步擴大視野,從比較的觀點連接太平洋兩岸以及海峽兩岸弱勢族群的共同課題。我個人也將繼續在這個基礎上做更廣泛的追索。

洪銘水 國家科學發展委員會 2002-08-01~2003-07-31 新台幣448,3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