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年度 計畫名稱 計畫內容摘要 計畫主持教師姓名 合作廠商或機構名稱 起迄年月 計畫經費
111 「深度討論教學法」於「中國文學史」課堂之運用研究

本計畫以「讓文學史發聲?發生!」為副標題,擬欲探討「深度討論教學法」於「中國文學史」課程之應用,透過行動研究法的反覆循環過程,逐步針對教學現場發現的問題進行修正,認為近年來方興未艾的「深度討論教學法」(Quality Talk),適可以突破傳統由老師單方面講授、學生保持沉默的教學模式,讓修課學生也有討論、「發聲」的機會,改善學生過於被動依賴的學習態度;更重要的是,藉由循序漸進式的「深度討論教學法」課程設計,增進學生自主學習、獨立思辨以及歸納統整的能力,有助於學生口語及書寫之申論表達能力,引導學生建立文學史知識體系,從而讓文學史在學生的心目中重新「發生」;也讓擔任授課教師的筆者,從學生們的「發聲」中,讓學生的「中國文學史」知識體系,在筆者的心目中再次「發生」,於此教學相長。本計畫無論從「中國文學史」的教學方法、或者「深度討論教學法」的應用層面兩方面來看,都具有創新性。另外,本計畫透過具體的授課方式、活動設計、作業繳交,搭配分析型評量尺規(Rubrics)、前後測等方式,建立多元化的學習評量機制,並從中觀察「深度討論教學法」對於學生學習成效之改變。

李佳蓮 教育部(教學實踐研究計畫) 2022-08-01~ 2023-07-31 新台幣286,000元
111 劇目鉤沉與文本衍異─新發現之清戲曲劇本集《輕清雅韻》研究

本計畫題目為「劇目鉤沉與文本衍異─新發現之清戲曲劇本集《輕清雅韻》研究」,《輕清雅韻》收錄於2010年北京學苑出版社出版之《傅惜華藏古典戲曲珍本叢刊》第142冊,內容有《犯相》、《衫襟會》、《爭壽》、《螭虎傳》、《搬兵》、《報恩緣》、《玉蜻蜓》、《祭蘆江》共計八劇。本計畫以此書為研究對象,從劇目鉤沉與文本衍異兩方面進行思考,透過檢索戲曲目錄著錄、實際研讀文本、比對不同版本等研究方式,啟發問題意識;經初步研究後認為,《輕清雅韻》不僅鉤沉久佚劇目,讓湮沒劇作重現光明;在梳理文本衍異過程中,也發現《輕清雅韻》涵攝戲曲發展史諸多面向,具備清乾隆以後戲曲選本的轉變之跡,即從文人審美品味移轉到民間戲曲班社的通俗趣味,因此在戲曲發展史上,具有重要的研究意義。本計畫原創性在於《輕清雅韻》於近年出版才問世,尚未引起學界注意,所收諸劇多具研究價值,可為學界補充新說。本計畫預計完成之工作項目有以下六項︰完成檢索戲曲目錄、考證劇本出處來源、比對版本梳理文本衍異、補充學界相關研究、探究其與地方戲的關係,最終思考《輕清雅韻》在戲曲文獻方面的價值,以及戲曲發展史上的意義。本計畫預計亦將引起學界對於《傅惜華藏古典戲曲珍本叢刊》的重視,提供學術研究方面之貢獻。

李佳蓮 國科會 2022-08-01~ 2023-07-31 新台幣508,000元
111 跨語詩人對台灣早期「詩現代化」的論述與實踐:以吳瀛濤為考察對象

本計畫,以一九五〇年代台灣現代詩運動之初,大陸來台及跨語世代詩人會合之際,檢視在推動詩的現代化過程,雙方是如何習合、援引、會通等過程,共同促使戰後台灣現代詩的奠定。 由於,以往台灣戰後現化詩運動,「跨語詩人」的參與向來較少被關注到。因此,本計畫以吳瀛濤的詩論及詩作為主,在先前的研究成果上,進一步梳理其所具有的「創新性」、「現代感」,在一九五〇年代詩壇上的意義。此一研究,對了解台灣戰後「現代詩」起步的發展樣貌,應可增補過去以來的研究意見,並使一九五〇年代的現代詩史探究更加完備。

阮美慧 國科會 2022-08-01~ 2023-07-31 新台幣456,000元
111 先修課程對過程導向引導式教學(POGIL)成效探討──以訓詁學為例

在課堂教學由教師為主的傳統講授教學轉向以學生為主的討論報告,雖然解決了學生參與度低的問題,卻衍生出新的難題。由於缺乏小組討論與上台報告的經驗,獨立思考能力也不足,加上本科專業科目的難度,使得學生對上課由焦慮而產生反感,反而要求回到原本傳統的教授教學方式。 有鑑於過程導向引導式探究學習教學法(POGIL)已經在不同的學科中取得良好成效,對於學生的小組合作能力、溝通表達力與專業理解力都有提昇。我們將在本期計畫中採用此一教學法。然而也有報告顯示,要達成上述效果還需要有不同的改進與修正。依據個人以往教學經驗,我們認為在專業課程之前若先開設先修課程教授學生思辨能力、熟悉小組討論方法、練習上台報告,將有助於在專業課程中施行過程導向引導教學法,能夠提昇學生的專業技能,並更增益其獨立思考及溝通表達能力。本計畫將研究此一預期是否成立。以紙筆測驗、評量尺規、學生訪談及問卷方式比較調查上過先修課的實驗組與未上先修課的對照組,在實行POGIL訓詁學課程上的學習興趣與學習成效之差異。

周玟慧 教育部(教學實踐研究計畫) 2022-08-01~ 2023-07-31 新台幣224,992元
110 傅斯年圖書館藏二種《新編錄鬼簿》研究

元人鍾嗣成所撰《錄鬼簿》,不僅是一部保留許多元代戲曲作品資訊與劇作家生平事蹟之珍貴紀錄,同時也是戲曲研究者相當倚重之史料來源。然而,鍾氏生前至少二度修訂此書,《錄鬼簿》歷經數百年傳鈔刻寫,留下多種內容詳略不一、文字異同的刻本與手鈔本,加以明初《錄鬼簿續編》問世流傳,《續編》吸納鍾氏原著進行增補,文字混融交織,鍾氏手訂原著面貌難以辨認。 本計畫以傅斯年圖書館藏清人尤貞起鈔本與戴光增藏本二種《新編錄鬼簿》手鈔本為討論中心,原因有二:其一,二書版本系統接近,初步判斷屬於《錄鬼簿》成書時間較晚之修訂本,當能體現鍾氏原著相對完整風貌。其二,二書原屬東方文化研究所藏書,後歸傅斯年圖書館所有,是少量運臺珍籍之菁華,長期珍秘稀見。學界雖知有尤貞起本並大量運用於研究工作,卻因未能親見原書使論述出現瑕疵;至於戴光曾本,研究者泰半不知存有此書,其文字內容與版本意義有待公諸於世。 本計畫擬透過基礎文獻考證研究,重新整理二書,同時將進行全文校勘工作,嘗試釐清二書在《錄鬼簿》版本系統上之定位。此外,查考二書歷經哪些人事傳播,梳理脈絡,當有助於更精準錨定二書在學術上之價值。

謝文華 科技部 2021-08-01~2022-07-31 新台幣505,000元
110 典範重構:明清思想史脈絡中的方以智天學思想(1/2)

本計畫以方以智的天學思想為題,旨在釐清方以智的天文學、曆算學、星占學與《易經》哲學相互交涉所構成的思想體系,並將其置於明清思想史的發展潮流中,一探其特性與定位。方以智一方面繼承了中國古代天學的典範,另一方面受到兩種西洋天文學典範的刺激,在多重典範的共同影響下,形塑出獨特的個人哲學體系。本計畫首先關注方以智如何折衷第谷與哥白尼體系的天文學,並回應中世紀天文學的概念如亞里斯多德的四元素說和托勒密的天球體系。其次則希望探討黃道周以曆解《易》的治學方法,如何融入方以智的天學和《易》學思想。最後,圍繞著方以智而成立的學術社群,發展出重視自然知識考據的學術傾向,本計畫希望探討這種傾向如何形塑清代學術的發展,從宏觀的角度重新審視傳統天學的典範如何重構,進而改變明清思想史的面貌。

李忠達 科技部 2021-08-01~2022-07-31 新台幣524,000元
110 陸游的「漁隱」表述與「漁釣」書寫

「漁隱文化」可追溯至先秦兩漢的漁父隱士,發展到唐宋,成為歌詠漁父形象、寄託超然世外情懷的文學題材。詩文類中的「漁隱文化」,是隱士精神與漁父形象相互融攝之後的文化現象,從中可觀察詩人出入想像與現實的追求、往返於虛構與寫實之間的創作手法。在南宋時期,以「漁隱」概念為核心的創作尤其興盛,普及於詩、詞、繪畫等領域。陸游生活在隱士文化最為活躍的浙東水鄉,東漢嚴光、唐代張志和、陸龜蒙,均為江浙地區著名「漁隱」代表。陸游在此氛圍中,以眾多詩篇,不同角度,具體展現了「漁隱文化」之內涵與「漁釣書寫」之實踐。準此,本計畫擬從四個方面展開,第一,先討論被列入隱逸傳,同時具有漁父形象的張志和、陸龜蒙等,考察其對陸游「漁隱」觀之影響。第二,闡述陸游詩中出現的「湖中隱士」、「湖中仙」等隱士人物,這些作品或客觀表現或主觀寄託,從中可窺「漁隱文化」對其創作的直接表現。第三,陸游創作了大量表現「漁翁」、「釣 翁」形象以及承載「漁隱」精神的漁舟釣艇作品,成為考察其「漁釣書寫」特質的重要文獻。第四,陸游眾多泛舟詩、舟中詩,既是其漁釣書寫的具體呈現,更是「漁隱」表述在日常生活中的實踐,有其獨特而深刻的文化意義與詩學價值。

鍾曉峰 科技部 2021-08-01~2022-07-31 新台幣322,000元
110 「情」類辭賦演變之析論─ 從《昭明文選》至《文苑英華》

《昭明文選》辭賦十五類之中,將「情」繫於最末。「情」收錄四篇文章,其內容大抵皆與女性的色貌與男女間愛慕歡情為主,或具有諷勸之意。下至《文苑英華》則區分辭賦多達四二類,其中「人事」位居廿三,內再細分為「人事一」至「人事七」共七子類。「人事七」收錄九篇作品,皆言及女德,或女色以及對於女色的警惕。從辭賦的分類上說,《文苑英華》「人事七」上承《昭明文選》「情」類,但不僅類名迥異,觀其彼此作品的書寫方式、旨趣意義,也不盡相同。然則,兩類辭賦皆與女性相關,但如何由漢魏六朝的「情」類之特徵,迭經唐代演變為「人事七」的樣貌,以及文類名稱與地位之變異,所可能具有的文學史意義,當為本計畫所預擬研究之課題。

郭章裕 科技部 2021-08-01~2022-07-31 新台幣387,000元
110 將問題導向與跨域學習融入古典戲劇的詮釋與改編

「古典戲曲」這門課除了是中文系的專業選修課,同時也是學校的通識人文雙掛課程,有將近三分之一來自全校不同科系的修課學生。這門課希望讓兩種不同身份的修課學生除了領會戲劇的文學內涵,亦能從劇本中理解,文學所呈現的內涵經常是與現實生活緊密呼應著的。同時也希望透過對於這些古典戲劇進行當代詮釋,創造當代學生與古典文學之間的對話性與連結性。本教學實踐研究計畫將同時採用「問題導向學習」與「跨領域學習」兩種教學方式,打破過往純文學賞析的教學方法,讓不同科系的學生透過討論,一起發掘劇本中所呈現的文化內涵與現實議題;並進而將視角延伸到當代社會的觀察與思考。同時以修課學生不同學科專業作為一個多元觀點的討論基礎,思索將古典文本改編成當代戲劇的可能性。希望戲劇所包含的豐富社會與人生議題,可以成為另一種詮釋古代劇本的方式,也在跨系的對話、討論與合作改編的過程裡,實現一種跨學門/跨領域的學習。

高禎臨 教育部(教學實踐研究計畫) 2021-08-01~2022-07-31 新台幣175,000元
110 重情文化與魏晉詩文女性題材書寫

「情」的探討是玄學的重要討論命題,其中最重要的當是「聖人有情無情之辨」。何晏力主的聖人無情論雖為早期玄學界的主流論述,但隨後王弼的聖人有情說法較貼近現實世界,且配合了其貴無思想本末體用精闢的理論推衍,使得「應物無累於物」的聖人有情說法愈發為士人所接受。其間歷經阮籍、嵇康的任情,郭象的適情,乃至張湛的至情、忘情理論,以及士人富於情感的生活樣態,形成了魏晉「重情」的文化現象。而魏晉時期在文學方面有一特殊現象,即詩文中出現大量的女性題材書寫。除女性文人創作外,男性文人以女性角度刻畫的作品更為豐富,其內容涵蓋愛戀、夫妻、閨怨、頌美、悼亡等,其中亦不乏為女性發聲之作。如此多樣的女性題材書寫面貌,與魏晉的重情文化顯有密切關係。且不同時期的情論,對該時期的女性題材書寫內容表現亦有差異。本計畫擬由魏晉兩性文人詩文作品的女性題材書寫,結合各時期的重情文化現象,做共時與歷時性的研究。經此計畫之實行,預期將能對魏晉時期的女性題材書寫做更全面的探究,並因結合文化思潮,使研究成果具跨領域的深度,從而使魏晉女性題材書寫不止做出文學史的價值,更有思想與文化史上的意義。

陳慶元 科技部 2021-08-01~2022-07-31 新台幣433,000元
110 儒家性格的「發生」:徐復觀論孔、孟手稿及批注本之研究(2/3)

本計畫將藉助「文本發生學」和思想史方法,以東海大學圖書館收藏的徐復觀手稿與《四書集註》批注本之論孔子、孟子作為研究主題。申請人嘗試通過第一手的材料,探究作為當代新儒家代表的徐復觀,如何理解古典儒家的代表孔子、孟子,以至於儒家的思想性格。本計畫的執行,就思想史研究而言,可以釐清徐復觀某些觀點,如「憂患意識」、「形而中學」等說法的文本起源。就思想與書寫的互動而言,徐復觀的案例說明了,越是高明的思想家,與書寫的關係就越密切。手稿和批注本,確實有資格作為思想史研究的對象。希望本計畫的執行,能喚起學界對這類議題的重視。

黃繼立 科技部 2021-08-01~ 2022-07-31 新台幣526,000元
110 舊酒裝新瓶─古典詞曲之現代詮釋與生活實踐研究

本教學實踐研究計畫以「舊酒裝新瓶─古典詞曲之現代詮釋與生活實踐研究」為題,實施課程鎖定在中文系大四必修課程「詞曲選及習作」,在課程教學現場試圖解決之問題為「如何在專業知識的訓練之外,兼顧現代社會脈動、學生生活經驗與現況需求」。基於此問題之重要性,筆者近年來本課程的教學,便融入「以學生為本位」之教育理念,嘗試在「不更動課程架構與教學內容」的原則之上,配合本校「深碗型課程」的實施,以「六大群組之期末專題製作」的方式,引導學生按自身專長與興趣自擇組別、主題與形式,將課程內容結合現代社會與生活實踐,製作出一份專題,並有益於未來職涯規劃,期末專題製作的面向有下列六項:出版編輯、新聞採訪、文創手作、戲劇電影、文藝創作、學術研究。本計畫採用行動研究法(action research) 嘗試解決教學現場的問題,並於教學現場採用問題導向學習法(PBL)、有效教學模組(BOPPPS)進行教學,最終搭配運用分析型之評量尺規(Rubrics),以多元方式評量學生學習成效,預計將突破「詞曲選及習作」歷來傳統的教學方式,而對精進教師教學、改善學生學習成效等方面做出貢獻。

李佳蓮 教育部(教學實踐研究計畫) 2021-08-01~2022-07-31 新台幣178,000元
110 訓詁學導入心智圖討論報告教學法研究 計畫將採用創新教學方式,針對訓詁學的課程內容性質,結合心智圖教學,引導學生以小組討論及上台報告方式發表。除了可以即時了解學生學習狀況,並能增加課堂參與,從而學習到可以應用於日常的訓詁知識。研究部份將探討導入此一心智圖討論報告教學方式後,學生的學習成就及溝通表達能力與應用能力提昇之情況。 周玟慧 教育部(教學實踐研究計畫) 2021-08-01~2022-07-31 新台幣192,000元
110 目見神思-中古視覺動詞詞彙語義網研究

本計畫本計畫為專類詞彙語義系統研究。在前人概念場與語義場的研究基礎上,利用定量和定性分析法、以共時為主歷時為輔、綜合訓詁資料與語料庫檢索,分析研究中古南北文獻視覺動詞,完成個別詞彙網絡,然後分析比較建構完整視覺動詞概念場。

周玟慧 科技部 2021-08-01~2022-07-31 新台幣573,000元
109 李道純丹禪會通思想的形成與後繼

李道純是元代著名的內丹家。不過,他的思想受到禪宗很多的影響,形成一種兼容內丹與禪宗的特殊學風。李道純平日傳授門人,經常用禪宗公案機鋒的方式進行指導;他曾撰寫過《道德會元》《道德心要》兩部著作,都援用了許多禪宗的觀念來詮釋《老子》。李道純的弟子苗善時撰寫《玄教大公案》一書,對禪宗思想的應用更為廣泛。儘管目前學界已經認識到李道純和苗善時有融通道、釋的傾向,但是對他們接觸過那些禪宗典籍,如何在自己的內丹修煉中加入禪宗的觀念,還需要更進一步的研究。本計畫以李道純和苗善時的思想為核心,探究此一丹派的學風如何形成,並重新反省弟子建構李道純師承系譜時,如何描繪出整個丹派的道統,深刻的改變了後人對李道純形象的認識。

李忠達 科技部 2020-08-01~2021-07-31 新台幣570,000元
109 從韓國漢字音寒桓二韻層次異讀論中原音韻桓歡韻的構擬

本研究計畫為108年度專題研究計畫「論《中原音韻》桓歡韻的語音基礎及漢語音韻史之流變」擴充之自由型擴充加值(add-on)國際合作研究計畫。

本計畫與釜山大學中文系申祐先教授及其團隊合作,在原計畫基礎下,引入韓國漢字讀音及朝鮮史料,延伸討論元朝《中原音韻》桓歡韻的設立基礎、語音根據及漢語演變等問題。

陳筱琪 科技部自由型擴充加值(add-on)國際合作研究計畫 2020-03-01~2020-07-31 新台幣76,000元
109 我們都是劇中人-戲劇教學的跨域合作

這個計畫將以「戲劇設計」這門課為教學研究對象,進行針對「跨領域教學」與「跨科系學習」兩個面向的課堂觀察與分析討論。本課程由文學與美術兩個科系的教師進行合授,修課學生則來自各種不同學系。教學過程裡將透過讓學生進行跨科系分組的方式來執行戲劇設計的構想與創作,教師之間則分別並共同提供劇本、劇場、視覺與策展等不同專業知識的教授與建議;課程在最後將以策展的形式展現教學與學習成果。而本研究將觀察、分析與討論這門課從最初的跨領域磨合與最後的實現與成效,包括過程中產生的教學困難以及解決方式。這個研究計畫除了是一個對於「跨領域合作」教學方式的案例觀察,也希望提供大學在戲劇領域的教學上另一種可能的嘗試方向。

高禎臨 教育部 2020-08-01~2021-07-31 新台幣200,000元
109 都市再生行動學院-社群與社區協力下的都市再造與社會創新(3/3)

本計畫以東海大學面對的城鄉發展經驗為基礎,帶領學生走 出校園,以台中舊市區(中區)作為關注和實作的場域,參與計畫的師生們實際 體會、調查台中都市發展過程中,形成的各種空間與社會議題,進而以議題導 向和行動學習的方式,引導學生整合社會資源提出構想,並付諸於實驗性的嘗 試與實踐,希望從中累積研究與創作的素材,作為在地持續經營發展的基礎。 計畫預計以東海大學師生團隊的在地進駐,組織關心各類議題的在校社群,結 合舊市區在地社群與社區的資源,以修復式的都市再生觀點與行動,凝聚整合 師生們的教學與研究,作為地區再生與知識經濟的發動機,共同來解決都市擴 張下舊市區空洞化的問題。

高禎臨 科技部 2018-08-01~2021-07-31 新台幣21,000,000元
109 儒家性格的「發生」:徐復觀論孔、孟手稿及批注本之研究(1/3)

本專題研究計畫名為「儒家性格的『發生』:徐復觀論孔、孟手稿及批注本之研究」。其性質是以徐復觀手稿和相關批注書籍為核心,對現代儒學所進行的系列研究。

徐復觀是當代新儒家的代表人物,也是中國思想史研究的大師,更是一代政論名家。作為新儒家學者,他對於儒家的性格和精神,有著深刻且獨特的理解。在這個研究裡,申請人將嘗試以東海大學圖書館典藏的徐復觀手稿及藏書為材料,就其中關於孔子、孟子的評論為主題,在「文本發生學」(Genetic Criticism)與思想史研究法的相互運用上,探討徐復觀在閱讀孔子、孟子思想時的聚焦點。並從中探討他如何通過摘抄、札記、評注等活動,形成對儒家精神和特質的洞見,以及如何藉由《中國人性論史》、《中國藝術精神》等書的書寫,發展對於孔子、孟子的見解。更進一步者,申請人想順著徐復觀手稿和批注裡的線索,一面以其某些關於儒學的著名說法為標的,如「憂患意識」、「形而中學」、「心的文化」、「人文」、「禮樂」等說,探究並討論其起源與變化。另一方面也試圖指出這批資料裡,徐復觀曾思考過、卻未成形或有定論的構想,以及順此開拓的可能性。
申請人擬將本計畫的執行成果,發表於主題研討會和專業期刊,以請學界留心此議題的進展。

黃繼立 科技部 2020-08-01~2023-07-31 新台幣1,578,000元
109 中古身體動詞詞彙語義網研究

本計劃以中古身體動詞雙音組合為材料,研究詞彙語義網絡,進而建立完整的語義場。此一時期漢語由上古的綜合型轉為分析型,表現在詞彙上雙音組合逐漸增多,尤其是並列組合更是較上古時期增加許多。其特點為雖然雙音組合的詞頻不高,但是組合樣式非常多。正如研究上古音可藉由形聲字諧音偏旁的音同音近關係歸納上古音韻系統。我們也可以利用中古多樣的雙音組合,理出詞彙兩兩之同義近義反義的語義關係。除了可以研究單詞的語義,更可以系聯出所有身體動詞的詞彙語義網絡,而後分析其中所有義位建構中古身體動詞的完整語義場。

周玟慧 科技部 2020-08-01~2021-07-31 新台幣599,000元
109 《南社文學與文化研究網站》學術研究網站

近年,「人文數位化」成為擴充學術研究視野的重要途徑之一。緣此,人文學科與數位科技領域的連結愈形緊密,文學與文化研究模式也逐漸與以往傳統文本研究有別,藉由網站、資料庫與社群媒體等不同的資訊媒介,提供研究者更多的發想可能與詮釋途徑。在此,本計畫將南社(1909-1923)置放在近代文化、歷史、文學、傳播、教育、政治、外交等層面來看, 實為一個具有重要影響力的團體。其成員逾千之多,知名者如柳亞子(1887-1958)、高旭 (1877-1925)、陳去病(1874-1933)、汪精衛(1883-1944)等人,影響範圍相當深遠。再者,1949 年後,部分成員(于右任、成舍我等)渡海到臺灣,並於臺灣渡過晚年生活,對當時的教育、文化風氣產生影響,與臺灣亦有一定程度上的關聯。申請人從事南社研究多年,近年來傾力於南社文獻(如《南社叢刻》、南社成員所創作的詩話)的蒐集、分析工作已有相當成果。以詩話為例, 目前已經蒐集到將近 150 位南社成員的作品,整理完成之文本字數量更高達一百五十萬字以上, 其中為申請人實際走訪各地(臺灣、中國)圖書館與學術機構所得,亦得相關學者及南社後裔提供之利,取材費時耗力,實為珍貴。本計畫研究基礎在於申請人多人來已得之諸多文本資料及研究文獻,經由網站及媒體社群的傳播與經營,提供南社研究相關資訊及與獻材料,亦可為尚未對南社進行 關注的學者,提供更直接便利的南社視角,擴充、補白近代文學、文化、歷史等面向之研究視野,致使學術知識更為普及,並促進與南社研究議題的互動交流,擴增南社研究的學術能量。

林香伶 科技部人社中心 2020-01-01~2020-12-31 新台幣230,000元
109 從新南社、南社湘集到北山詩社——後南社/後五四時代的文學轉化與回望現象之考察(2/3)

南社(1909-1923)向來被視為晚清匯聚革命菁英的社群,實際活動則集中於民國初年。1917年後,南社內訌不斷,加上新文化運動與政治社會變遷等影響而走入歷史,但餘響未歇。其中又以新南社(1923-1924)、南社湘集(1924-1937)、北山詩社(1924-1925)引發的「眾聲喧嘩」,最具研究價值。

本計畫為期三年。擬以縱向時序為經,並時性文化空間為緯,針對新南社、南

社湘集、北山詩社與舊南社的區隔與連結,追步新文化運動的態度、回望古典文學的歷史情結,以及社員的互動、跨足,文學觀的交叠與歧出等面向研究,期以建構「後南社史」。南社解體後,上海、長沙、香港等地的舊南社社員尋找異質空間、建置文化記憶,得以聚合共時維度與集體認同。在後五四文學依舊彷徨的年代,表明自身的文學立場、凝聚新的地方視野等民初社群整合與分殊之現象,實不容小覷。研究規劃概述如下:

第一年:以新南社為主體,探查其創作轉向。1923年,新南社為應和新文化

運動在上海成立,1924年5月出版「白話」的《新南社社刊》。高達三分之一的舊南社社員與新加入的成員,必須調節「引納新潮」和「整理國學」;新文學作家劉大白、沈雁冰等人入社,以及《新黎里》、《新同里》、《新周莊》等報刊在蘇州一帶刊行,對新、舊南社文學心態與情感結構亦產生撼動。

  第二年:探究南社湘集與舊南社、新南社,和新文化運動之關係。陳去病、余十眉、姚光等人跨足新、舊南社和湘集,他們與社友的文學意見如何取得平衡?南社湘集以「保存南社舊觀」名義成立,社刊《南社湘集》「均以文言為準」;但傅熊湘與胡適交情匪淺,曾合作編輯《競業旬報》,傅氏對新文學、新文化運動的看法,尚待勘察。透過三劉(劉鵬年、劉約真、劉今希)、双田(田興奎、田名瑜)、湘中五子(傅熊湘、謝晉、姚大慈、姚大願、崔師貫)等核心社員的考察,可見湘集建構的異質空間與文化記憶。

  第三年:考察南社湘集與北山詩社之關係。《南社湘集》記載北山詩社的雅集活動,在香港舉行四次雅集;北山詩社是香港百年來的最大詩社,成立時間與湘集接近,北山堂更是兩社在香港雅集時的「最愛」。而蔡守、鄧爾雅、崔師貫、勞緯孟等人跨足兩個社群,透過組織架構、報刊發表(《長沙日報》與《華字日報》)、社員互往,以考察故國的湖南與殖民地的香港(含廣州)所聚合的情感共同體。

林香伶 科技部 2019-08-01~2022-07-31 新台幣19,106,000元
108 近世東亞佛教的文獻和研究

本研究以明末清初曹洞宗高僧浹水淨洽(1613-1671)之著作為核心,採文獻學之進路,蒐集、整理並考證浹水淨洽著作的不同版本、源流,為明清禪宗思想、禪宗歷史的研究提供較佳的文獻基礎。浹水淨洽的著作十分罕見,目前僅有佛光大學佛教研究中心自日本所請回之《浹水洽禪師語錄》,其餘則有偈頌若干首收錄在《宗鑑法林》中。《浹水洽禪師語錄》則是過去從未發現過的希見典籍,內容包含浹水洽禪師上堂說法之語錄、偈頌,以及序、跋、雜文若干篇。浹水淨洽為明末清初曹洞宗僧人,為瑞白明雪(1584-1641)法嗣,亦為湛然圓澄(1561-1627)之再傳弟子。入清以後,越中曹洞宗之統系仍有傳承,對當時尖銳的僧諍問題也有提出論述。然而,過去尚未完整蒐集他的著作,作出基本的整理工作,難以提供學界更多材料以理解湛然圓澄一系曹洞宗在僧諍事件中扮演的腳色和看法,實為清初禪宗研究的一項缺憾。本計畫預期整理出一部完整的浹水淨洽語錄,並對其版本與文獻流傳進行進一步的考證,以期殿定未來拓展清初禪宗史研究的文獻基礎。

李忠達 佛光大學佛教研究中心 2019-08-01~2020-07-31 新台幣150,000元
108 唐宋道教內丹學之演變

本研究以唐宋道教內丹學之演變為題,旨在探討內丹學如何自魏晉南北朝道教修練傳統汲取資源,發展出獨特的丹道學說和身體修煉術。具體而言,唐代以降的內丹術在以下幾個方面與前代有相當大的區別:首先是基本脫離上清派等道派存想體內神的修煉方式,不再發展體內神神格化的道路,也拋棄殺死三尸神的思考模式;其次,丹道學說中煉精化氣、煉氣化神、煉神還虛的三段式理論逐漸成為主流,而借鑑於外丹九轉還丹的九轉系統則漸無後繼者,甚至受鍾呂丹道的影響,反以三段式理論來理解自己實踐的九轉系統。這些變化如何產生,對後世丹道的影響有多大,都是目前學界尚未完全探明的課題。因此,本計畫擬選取唐宋內丹學重要典籍進行研讀,除探明書中內容外,期能更進一步將唐宋之際內丹學發展的軌跡聯繫起來,尋覓出內丹學轉變原因的線索,從而對目前研究認知未明之處提出補充與修正。

李忠達 科技部人社中心 2019-07-01~2020-06-30 新台幣40,800元
108 方以智聲韻學、樂律學的易學基礎

本計畫旨在藉由方以智的語言學、聲韻學之研究,探討其《易》學理論如何成為自然科學知識的基礎。方以智曾提出過「聲氣不壞」、「聲數同原」說,將聲音和和氣、數聯繫起來,使得聲、氣、數在本體論上享有不同程度的本體論內涵,但是又落實在現象層次上,可以成為自然科學研究的對象。具體來說,音樂聲調的高低和節奏的長短都需要用數學推算,韻書的圖表需要用《周易》的象數圖示來表達,這使得聲、氣、數的結合在《易》學的基礎上得以實現。由於方以智主張數學的根源來自《周易》,《易》數的推演具有內算的術數內涵,因而具有神秘意義,能幫助學者預卜未來吉凶;《易》學與聲韻和音樂學的結合,便為這些知識賦予術數的內涵。由此,我們可以更進一步認識方以智的自然科學研究如何建立在《易》學的基礎上,受到《周易》宇宙觀的規範和影響

李忠達 科技部 2019-08-01~2020-07-31 新台幣506,000元
108 廢力計畫:(可能沒有用的)大一中文閱讀與創作課程

在現今台灣的大學課程架構中,常被戲稱為「高四國文」的「大一中文」課程,始終是一個定位游移的存在,經常隨著不同的教學環境與課程核心,呈現紛歧的樣貌。「大一中文」的內容與形式應該為何?它和其他學科、和當代社會環境的對話關係該如何開展?當「大一中文」被其他學科不斷要求其必須提供存在的必要性,它的價值核心是什麼?它又當如何答覆當代社會迫切的「實用」要求?這些問題使本人近年在進行大一中文的教學實踐時,試圖回到「文學是什麼?」的起點,進行一種本質性的思考,並且嘗試發掘其當代詮釋。本計畫提出「廢力」的概念,嘗試有效地解決上述所提及的幾個面向,包括教材、授課對象、教學方式、社會的實用期待等四大問題。本計畫企圖透過「廢」的路徑,以「廢」作為方法論,鍛鑄一堂「可能沒有用的」大一中文。課堂內容圍繞著「廢」的概念,重新詮釋「文學」的當代價值,正在種種廢墟、醜陋與斷裂之中,試圖撿拾碎片,進行創作。課程內容並對應當代大學生普遍的廢人狀態與厭世心態,透過對作為「廢物」的自己進行自我觀測,發展其「廢力」,從中培養出書寫與閱讀的語文能力。

劉淑貞 教育部 2019-08-01~2020-07-31 新台幣345,000元
108 風景的罪愆:賴香吟小說中的抒情主體研究

本計畫將賴香吟的作品放置在八、九○年代的解構思潮與後殖民思考的雙重脈絡下,以解嚴(1987)與野百合學運(1990)作為切入的時間點,討論其小說中「抒情主體」的特殊形貌,與複雜的主體皺褶。本計畫認為九○年代這種碎裂的「抒情主體」,和八○年代自我反詰的後現代解構思潮有著極為密切的內在聯繫。賴香吟寫於這個時期的作品,充滿強烈的抒情性質與逃避傾向。其中所展現的「抒情主體」,也經常呈現一種對「抒情」本身的罪惡意識。本計畫討論賴香吟小說中的這種「有罪的抒情風景」,並將之和九○年代知識分子自我主體的挫敗與崩塌,進行辯證性的連結。嘗試透過「野百合學運」這個集體性的政治事件,對位出賴香吟所屬的九○年代「內向世代」的作家,朝向內在逃逸的寫作路徑,並藉此拉出一條1960年代戰後現代主義乃至九○年代的、「抒情主體」的演化路徑。本計畫也將

透過賴香吟的個案研究,思索一種連結抒情主體與文化政治的方法論。

劉淑貞 科技部 2019-08-01~2020-07-31 新台幣532,000元
108 論《中原音韻》桓歡韻的語音基礎及漢語音韻史之流變

本研究以《中原音韻》桓歡韻為樞紐,研究漢語音韻史中古後期至現代音-uan、-an韻母的演變,並探討該問題所牽涉的宋元詞、元代北曲、宋元南戲,與相關的江淮官話、晉語、吳語、贛語等漢語方言之間的語音關係。本研究將釐清近代音系桓歡韻於元代獨立自寒山韻又於明清消失的語音根據,並探討現代江淮官話、晉語呈現出桓歡韻音類架構的語言現象。

《中原音韻》是漢語近代音研究的起點,過去的音系研究以傳世文獻材料為主,本研究將在從現代漢語方言材料切入,比對呈現桓歡韻音類間架的江淮官話以及晉語,由此檢視桓歡韻的歷史演變軌跡。宋元南曲戲文的載體吳語方言也是重要的參照組,周德清身處元代中葉北曲雜劇和南曲戲文在杭州同時發展時期,唱念南戲的「吳語」是周德清意圖「正語」的對象,但在北劇南曲交互作用的時代,吳語的音韻架構仍是檢視《中原音韻》獨立出桓歡韻的重要對照組。

最後,本研究將從音韻系統內部檢視構擬出的近代音系元音格局、韻母結構等音系問題。桓歡韻收舌尖鼻音尾-n,討論桓歡韻音變應同時對照系統內-m及-ng等鼻音尾韻類的音變狀況。此外,若桓歡韻是北方官話過去的普遍特徵,桓歡韻的消失應可在系統內部發現平行或相近的音變痕跡。

陳筱琪 科技部 2019-08-01~2021-07-31 新台幣696,000元
108 兩晉門閥士風與玄言詩嬗變研究

玄言詩盛行於兩晉時期,是當時文人普遍創作的詩歌體裁。由於其抒情與手法呈現上均與傳統主流悖離,故鍾嶸評其「理過其辭,淡乎寡味」,這也成為至今學者對玄言詩的普遍評價,所以在中國文學史上,玄言詩始終未得到應有的重視。誠然,玄言詩本身有藝術價值上的缺陷,但對日後田園、山水詩以及說理詩風的產生及影響,其地位是不可抹滅的。近年學界已有投入玄言詩研究者,試圖重新審視玄言詩的發展與價值,然多著眼於詩歌本身題材與體例的演變,或是與玄佛思想的結合探討,較少從社會風氣與士族文化層面切入。職是,本計畫將焦點置於兩晉時期的門閥與士人風氣,試圖由門第觀念、家族學風、人物品題、清談文化、文人集會、士人心態等方面,對玄言詩的嬗變做出研究。冀望經此研究計畫,能更瞭解玄言詩的發展脈絡並提出客觀評價,亦能對兩晉時期社會與文化有更深入的認識,進而開拓更多文學與其他領域結合的跨領域研究。

陳慶元 科技部 2019-08-01~2020-07-31 新台幣504,000元
108 「良知」與「良知工夫」:陽明學者的工夫隱喻研究

本研究計畫題名為「『良知』與『良知工夫』:陽明學者(Yang-Ming school)的工夫(self-cultivation)隱喻之研究」。

本研究計畫是申請人近來理學隱喻系列研究的深化,企圖將陽明學裡,關於工夫的隱喻做一整理與討論,並藉是彰顯陽明學者的工夫思維,進而衡定其在理學隱喻傳統中的意義。

理學的工夫論,是中國思想史研究的重鎮,也是讓眾多研究者神迷之處。在這個計畫裡,我們將在文獻學基礎上,從隱喻視野,並運用思想史方法,探討陽明學者的工夫隱喻,從而省視陽明學工夫論的特色與可能的缺口。在分析陽明學者工夫隱喻案例中,我們亦可劃其類型。王陽明「致知工夫」的提倡者,而王龍溪與羅近溪,則是陽明後學中,講「致知工夫」最具特色的人物。這三位心學大師,都有不少的工夫隱喻。從陽明代表的工夫隱喻基本型,到龍溪、近溪的亞型,我們不僅可縱向地看出這三種類型的發展,也可橫向地比較這三種類型的殊異。而系統地看,他們又展現出義理與隱喻間,密不可分的關係。這不僅見於陽明學或理學,或是釋家道者,而是中國古代思想的殊勝處
    本計畫擬將研究過程與成果,將以四篇主題論文的形式,在專題研討會和專業期刊進行發表,除了敬請師友指正外,也邀請學界專家學者留意並參與此學術議題的討論。

黃繼立 科技部 2019-08-01~2020-07-31 新台幣542,000元
108 歷史、敘事、重構:以陳千武詩學為例考察跨語世代詩人文學的「跨越」軌跡

1945年日本敗戰,對曾歷經殖民統治的青年而言,戰後,頓時成為「失落的世代」(lost  generation),就詩學而言,一般俗稱他們為「跨越語言一代」詩人。是以,他們是一群具有共同心靈創傷經驗的「歷史世代」,而這群世代的詩人,其文學歷程的發展,自一九五○年代的出發期至一九七○年代的成熟期,隨著時局的轉變而詩風有所消長、變異,此一歷程,可被情節賦予(emplotment),以「敘事模式」的理論與方法加以梳理,分為開頭、中間、結尾三個不同階段的發展,期間的情節發展,與詩人個人的生命史、歷史意識、身分認同相互關係,構成複雜多層的文學面貌。

由於,構築此一世代文學史的結構,茲事體大,礙於時間與能力之故,擬先以陳千武戰後詩學為對象,展開此一世代文學發展的考察。若以「敘事模式」檢視陳千武戰後的詩學歷程,亦可將此視為一歷史敘事,透過陳千武的生命歷程及詩語表現,爬梳出開頭、中間、結尾的敘事「情節」,開頭:陳千武因戰後面臨歷史命運的驟變及語言轉換的艱困,其詩的表現抒情而哀愁;中間:反思個人存在境況及其戰爭經驗,透過對日本近代詩學的譯介與吸納,詩的表現,重新恢復台灣歷史意識的召喚及知性表達;結尾:一九七○年代後,隨著時局的開放,個人現實詩學的風格確立,再次成為戰後重要的代表詩人之一,展示其世代詩人於戰後文學的「跨越」軌跡。

這一世代的文學考察,其重要的意義在於,釐清台灣戰後「詩的兩個球根」的發展脈絡,使以往模糊、斷裂的另一球根的詩學發展,能夠有機會建立起更清晰、完整的文學軌跡,同時,也重新引領我們看見他們崎嶇曲繞的「跨越」之路,貼近這一歷史世代的文學心靈。

阮美慧 科技部 2019-08-01~2020-07-31 新台幣502,000元
108 從手舞足蹈到口議心思及其他:中古肢體動作動詞詞義演變研究

本計畫研究中古手部與足部肢體動作動詞之語義演變。首先在語義方面可見肢體動作動詞有由明顯四肢動作義,引申到其他身體部位動作,乃至心理之認知感受以及各種抽象動詞之用法。再由不同的語義可以發現中古肢體動作動詞也發展出各種不同雙音組合,有同屬肢體動作之組合、引申部位動作之組合、心理動詞之組合乃至各種偏正、述補組合。相較於原來的單音動詞,這些雙音組合更有各種或及物或不及物、搭配不同徵性之主語賓語的語法表現。本計畫將從上述面向整理討論中古此類動作動詞,除了個別引申方式之外也將嘗試尋繹此類動詞是否有共同演變通則。

周玟慧 科技部 2019-08-01~2020-07-31 新台幣578,000元
108 從新南社、南社湘集到北山詩社——後南社/後五四時代的文學轉化與回望現象之考察

南社(1909-1923)向來被視為晚清匯聚革命菁英的社群,實際活動則集中於民國初年。1917年後,南社內訌不斷,加上新文化運動與政治社會變遷等影響而走入歷史,但餘響未歇。其中又以新南社(1923-1924)、南社湘集(1924-1937)、北山詩社(1924-1925)引發的「眾聲喧嘩」,最具研究價值。

本計畫為期三年。擬以縱向時序為經,並時性文化空間為緯,針對新南社、南社湘集、北山詩社與舊南社的區隔與連結,追步新文化運動的態度、回望古典文學的歷史情結,以及社員的互動、跨足,文學觀的交叠與歧出等面向研究,期以建構「後南社史」。南社解體後,上海、長沙、香港等地的舊南社社員尋找異質空間、建置文化記憶,得以聚合共時維度與集體認同。在後五四文學依舊彷徨的年代,表明自身的文學立場、凝聚新的地方視野等民初社群整合與分殊之現象,實不容小覷。研究規劃概述如下:

第一年:以新南社為主體,探查其創作轉向。1923年,新南社為應和新文化運動在上海成立,1924年5月出版「白話」的《新南社社刊》。高達三分之一的舊南社社員與新加入的成員,必須調節「引納新潮」和「整理國學」;新文學作家劉大白、沈雁冰等人入社,以及《新黎里》、《新同里》、《新周莊》等報刊在蘇州一帶刊行,對新、舊南社文學心態與情感結構亦產生撼動。

  第二年:探究南社湘集與舊南社、新南社,和新文化運動之關係。陳去病、余十眉、姚光等人跨足新、舊南社和湘集,他們與社友的文學意見如何取得平衡?南社湘集以「保存南社舊觀」名義成立,社刊《南社湘集》「均以文言為準」;但傅熊湘與胡適交情匪淺,曾合作編輯《競業旬報》,傅氏對新文學、新文化運動的看法,尚待勘察。透過三劉(劉鵬年、劉約真、劉今希)、双田(田興奎、田名瑜)、湘中五子(傅熊湘、謝晉、姚大慈、姚大願、崔師貫)等核心社員的考察,可見湘集建構的異質空間與文化記憶。

  第三年:考察南社湘集與北山詩社之關係。《南社湘集》記載北山詩社的雅集活動,在香港舉行四次雅集;北山詩社是香港百年來的最大詩社,成立時間與湘集接近,北山堂更是兩社在香港雅集時的「最愛」。而蔡守、鄧爾雅、崔師貫、勞緯孟等人跨足兩個社群,透過組織架構、報刊發表(《長沙日報》與《華字日報》)、社員互往,以考察故國的湖南與殖民地的香港(含廣州)所聚合的情感共同體。

林香伶 科技部 2019-08-01~2022-07-31 新台幣1,916,000元
107 抒情時刻與危機寫作:李渝小說研究

本計畫以李渝作為研究個案,主要聚焦討論李渝在保釣運動挫敗後、於1980年左右重新提筆書寫的小說作品,分析這些作品中關於歷史、時間與書寫行動等命題。李渝於1960年代進入台大外文系就讀,小說作品發表於《現代文學》等刊物,深受當時文學主流的現代主義與存在主義思潮影響。她寫於1960年代的作品可視為是戰後現代主義「橫的移植」(horizontal transplant)的典型文本。然而,七0年代,她所參加的北美保釣運動及其挫敗經驗,卻為她的文學寫作帶來轉折性的意義,並直接影響了她在八0年代開始的小說創作。這個轉折,由於引發了主體個人精神史的塌陷,因此它也可被視為是主體認同的一種危機。它所啟發的書寫──被李渝稱作來自一種「抒情時刻」的寫作,也可視為一種來自危機的書寫。而「危機」與「抒情」,都是戰後現代主義與現代抒情傳統兩種論述框架的起源。本計畫認為李渝的個案將有效地為「戰後現代主義」內在的倫理性動能和「現代抒情傳統」中對歷史、離散、時間與書寫等共享的命題,提供整合與分析,並且更能定位台灣戰後現代主義在世界冷戰體制中的位置。

劉淑貞 科技部 2018-08-01~2019-07-31 新台幣465,000元
107 南宋詩人的自我書寫:以陸游作品為中心的探究

本計畫以南宋陸游作為考察個案,探討其自我書寫中的表現。陸游是喜好書寫自我的詩人,無論是彰顯各類身分或形象或從各種角度展開自我描述,都有強烈而獨特的表現。此外,陸游作品數量龐大,創作時間漫長,在南宋文學中有典範地位,因此其「自我書寫」的諸多表現,更具有彰顯時代特色的文學價值。在論文中,筆者分別從「陸游的自我認同:從唐代典範詩人的角度」、「別人如何看我:從他人角度書寫自我」,藉由兩個角度的聚焦與文本分析,探討陸游「自我書寫」的創新表現。從研究結果來看,陸游透過賀知章、張志和、陸龜蒙等唐代詩人的接受與認同,表達出放浪於江湖的理想。同時透過描寫被眾人注意的「我」,書寫被客觀化的「自我形象」。

鍾曉峰 科技部 2018-08-01~2019-07-31 新台幣361,000元
107 明末清初傳奇劇作中的虎丘地景書寫研究

本研究計畫題為「明末清初傳奇劇作中的虎丘地景書寫研究」,以七部重要關目書寫虎丘地景的現存傳奇劇作為觀察對象,所欲探討的問題是:歷史真實地景與戲劇虛構地景之間的差異為何?是否發揮其地理特徵、結合歷史傳統,作為推動劇情、形塑人物、演繹劇旨之用?是否呈現虎丘地景之普遍性與象徵性?是否顯示著虎丘地景之差異性與特殊性?是否反映出明末清初的社會風貌、文化圖像與時代意義?目前學界的地景研究多以傳統詩文為討論對象,尚未全面以傳奇劇作作為地景研究之文本,為本計畫之原創性;重要性首先在於提供新的研究視野,其次在於建構虎丘地景展演於傳奇文本的多樣性。本計畫預期完成的工作項目,乃分三層面:首先,以文本為核心,從題材擇選、人物觀視、劇情發展三面向思考地景書寫所發揮的作用;其次,以地景為出發點,統整虎丘地景展演於傳奇劇作之多樣性;其三,結合明清時代背景,探討明末清初傳奇劇作中的地景書寫所反映出的社會樣貌;其四,從明清社會樣貌中,探索地景書寫所隱含之世變觀照;最終總結以明末清初傳奇劇作探討虎丘地景書寫,實乃呈現出社會背景、生活環境與生命情態交織的人文景觀,建構虎丘地景豐富的文化圖像,可說是從另一新的角度,展示出傳奇文本的奧秘,是為本計畫對於學術研究預期作出的貢獻。

李佳蓮 科技部 2018-08-01~2019-07-31 新台幣464,000元
107 尋找異托邦—民初南社社員與遺民社群、新文化運動關係之釐析 (2/2)

本計畫執行共計兩年,本年度為執行期之第二年。研究重點集中於南社社員於新文化運動前後,在北京刊物上的作品發表與投身教育場域的觀察。1917年北京爆發張勳復辟事件,是年,南社內部也因唐宋詩內訌,社員在《民國日報》、《中華新報》等處激烈筆戰,造成內部分化、南社解體。期間,旅美的胡適(1891-1962)與南社社員(如柳亞子)也時有筆戰,顯見南社在五四運動之前,已與胡適交鋒。實際上,南社屢受新文化陣營攻擊(如魯迅、胡適等人),卻也不乏新文化運動的盟友(如《新青年》收錄南社社員之作),甚至吳虞、黃節、沈尹默、吳梅、黃侃等人,都曾在新文化陣地─北京大學任教,並發表與《新青年》立場相異的文章(如《國民》、《國故》發表之文)。凡此,因應新文化運動的潮流,南社在民國之後的文學、政治、學術與教育等版圖的重組、更迭,社員在北京與新文化運動陣營的離合現象,以及在大學教育現場產生影響等議題,極具研究價值,是為第二年研究軸心。

林香伶 科技部 2018-08-01~2019-07-31 新台幣521,000元
107 中古手部動作動詞研究

本計畫「中古手部動作動詞研究」屬於專類詞彙研究。以中古傳世文獻中所有手部動作動詞為研究對象。手部動作既可以是徒手自發之動作動詞,也可以是憑藉或透過工具發出的動作。因此有握持、置放、奉拱、取捨、提拉、搔摸、搖擺、掏挖、擊打、持具、清洗、編織、書寫等類。除了歷時演變之外,亦著眼於南北朝時期的南北詞彙異同。研究將由雙音組合、義素分析、詞彙更替、詞語搭配、句式類型等面向展開。

從前期計畫研究發現,相較於上古與現代,中古是雙音組合樣式最豐富的時期。以詞與詞的組合可以發現同義近義關係,以及不同的詞義引申情況。以「播」為例,有「播穡」、「播殖」為種植義。「播越」、「播蕩」、「播散」、「播遷」、「播徙」為離散義。「播揚」、「揚播」、「播流」為散布義。各義之詞語搭配與句式類型各有不同,如離散義多不及物用法,而主語語義徵性為[+生命];散布義則帶賓語如「仁風」、「徽音」、「道教」、「令名」等。雖「播流」兼有離散與散布義,其句法表現則各自有別。藉由各種不同面向研究,方能了解手部動作動詞全貌。完成此一專類研究可為中古詞彙史研究的基石。

周玟慧 科技部 2018-08-01~2019-07-31 新台幣498,000元
106 失眠.美女.聲樂──漢魏六朝「神女」與「閑邪」類型辭賦中的抒情意象研究

漢魏六朝時「神女」與「閑邪」辭賦紛呈,至今能全其貌者雖不多,但仍足以窺見其旨趣與情節;如兩者內容皆與男女情愛密切相關,旨趣向來也被認為意在諷戒女色。唯敘述模式略有差異,前者男子偶遇神女,雙方雖互有情意但因人神道殊被迫分離,最後神女憑空消失,令男子惆悵失落。後者則開篇極寫某一美女之豔麗,令男子極其動心,但礙於道德禮教不敢貿然追求,經過劇烈的痛苦煎熬,最終仍決意遏止情欲靜定其心,成就了自我之道德操守。 兩類辭賦篇章,都表達出了男性對於美女的傾慕、盼望愛情的殷切,及失戀的痛苦;還可更進一步,發現之中反覆出現某些意象與抒情方式。如男性因思念焦慮總在夜裡失眠不寐,於是徘徊庭院或戶外的舉動;又描繪女性之美時,賦家常以自然景物相互擬喻;以及在篇末雙方即將別離或已經別離後,會出現黯然神傷的男性或女性以歌唱、鳴奏樂器之類的樂聲傳達情緒。這些意象與情節,既能抒情,也推演著辭賦的敘事節奏。 本計畫即擬就辭賦中,「失眠意象與夜遊情景」、「自然意象與女性之美」、「聲樂意象與情意傳達」三個議題加以探究,分析上述三種意象與情節背後,有何深厚文化底蘊,以致在漢魏六朝此二類辭賦作品中反覆被運用,形成特定的抒情方式。

郭章裕 科技部 2017-06-01~2018-05-31 新台幣381,000元
106 中古果假二攝合流的漢語史意義

本計畫將研究漢語語音史中古後期至近代音果、假二攝的合流與構擬問題,並探討果、假兩攝合流現象所牽涉的唐、宋、元韻文,中古後期傳世韻圖,與相關漢語方言之間的元音演變。 宋元等韻圖合併「果、假」攝為一圖,但中古晚期的傳世韻書幾乎沒有平行現象,現代漢語方言絕大多數也是果、假分立,讀音很少相混,這使人疑心當時果、假二攝被合為一圖背後的語音特徵。 根據馮蒸(1989)的研究,唐宋詩詞果攝字與假攝字通押,而宋元南戲與宋元韻圖則是假攝字混入果攝字,這兩種押韻模式正巧相反。我們認為,上述相反的押韻行為,正是因為中古漢語北方官話與南方的吳語方言音變模式不同使然。 官話歌韻字與麻韻字的對比由*:*a轉變為o:a,元音結構的轉變,使中古早期多數人可以區分的前後-a對立變得不易區分,以致中古後期果攝字混入假攝字押韻。吳方言的變化則是起於元音大規模「鏈移」,當中假攝字*a>o,因此使得假攝字混入果攝字押韻。 語音的演變是「詞彙擴散式」,需經歷一段漫長的時間才能擴及到所有詞彙。唐宋詩詞、宋元南戲,宋元等韻圖中所顯示的果假合流跡象,正好是音變過程中新舊讀音尚未確立的中間階段。音變完成後,不論是官話或南方吳方言,果攝與假攝的讀音涇渭分明,皆不再相混。 關鍵字:等韻圖、漢語史、中古漢語、吳方言、元音鏈移、語音變化

陳筱琪 科技部 2017-02-01~2018-04-30 新台幣614,0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