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年度 計畫名稱 計畫內容摘要 計畫主持教師姓名 合作廠商或機構名稱 起迄年月 計畫經費
104 良知鍊金術:陽明及其後學的「金」、「丹」之隱喻研究

本研究計畫名為「良知鍊金術:陽明及其後學的『金』、『丹』之隱喻研究」,是申請人近年陽明學隱喻研究系列的延續。 本計畫將以陽明及陽明後學的「金」、「丹」隱喻為研究對象,預以「文獻學與思想史研究為基礎」,輔以「隱喻研究視野」,作為方法論的原則與具體操作。前者指的是謹嚴、紮實的文獻學研究與思辨、分析並重的思想史研究,是本研究得以順利進行的根柢。後者指的是本計畫受到雷可夫(Geroge Lakoff)、強森(Mark Johnson)「概念譬喻理論」(conceptual metaphor theory)的啟發,將以這套理論作為研究視野。其理路如雷可夫、強森所云,「隱喻」的產生,是以一類事物去體驗、理解另一類事物的結果,此中可形成「來源域」(source domain)朝「目標域」(target domain)的映射活動,而這活動中起作用的是肉身經驗。並可將隱類型喻分為「結構譬喻」(structural metaphors)、「空間方位譬喻」(orientational metaphors)和「實體譬喻」(ontological metaphors)。隱喻類型的不同,意味著思維內容和模式大有所別。 本研究計畫將運用上述方法論,討論陽明學的「金」、「丹」隱喻類型與內容。並由此研究陽明及其後學如何運用是喻具象化並建構其思想。在 這基礎上,本計畫將觀察「金」、「丹」隱喻的身體經驗作用,以及明代物質科技文明在此喻形成過程中的影響。 本研究計畫擬將研究成果,寫作為兩篇研究論文,並於專業學術刊物發表。意在就教同行專家之餘,亦建請學界注意此議題的重要性。

黃繼立 科技部 2015-08-01~2016-07-31 新台幣313,000元
104 抒情轉化與近代文學史之建構──龔自珍、梁啟超與南社關係新詮

龔自珍(1792-1841)與梁啟超(1873-1929)乃南社社長柳亞子(1887-1958)的「兩尊偶像」,同時也是攸關近代文學發展的重要指標性人物。歷來從事二人研究者不少,探討二人對南社影響者亦有之,但多數聚焦於集龔現象與承繼梁啟超詩界革命的討論,對於二人與南社的關係仍存在諸多待解且重要的議題。 本計畫擬結合、擴建近幾年研究晚清敘事詩、南社、近代文學等經驗,透過回返「文本環境」(context)的方法,進行對位式閱讀(contrapuntal reading),重新探討龔自珍、梁啟超與南社之關係,以得見近代文學抒情轉化現象與建構近代文學史的內容。

林香伶 科技部 2015-08-01~2016-07-31 新台幣800,000元
104 酌古斟今:南北朝與現代兩岸詞彙差異研究

「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語言發展的規律也往往是不斷重複的歷史。如同六朝詞彙有南 北異同現象,而現代的兩岸也同樣有用詞差異問題。就比較研究角度來看,前期計畫中古詞彙更 替系統研究的方法是否也適用於當代?是否需要針對現代的情況而相對應地做出適切的調整。而 現代詞彙比較研究是否也能回饋於古代的研究。這些都是本期計畫的重要課題。 本計畫分為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援古入今」,以研究南北朝的經驗來觀察現代兩岸詞彙。 申請人連續執行七年中古詞彙研究計畫,統整「詞彙雙音化」、「中古南北異同」、「常用詞更替」 三方面所提出中古詞彙研究新方法—將常用詞更替放在雙音化的脈絡下來觀察,則南北的差異便 昭然若揭。本期計畫將嘗試拓展研究延伸到現代兩岸詞彙。在南北朝兩岸詞彙研究逐漸有了眉目 的現在,用一個歷史比較的觀點去看現代兩岸詞彙的差異。找出一個系統的差別,而不僅只是零 散的單詞收集。 第二階段「借今鑒古」,將深入研究古今兩岸外來語的使用。南北朝因翻譯佛經之故,詞彙 中外來語大量增加。至於現今天涯若比鄰,外來語也是日常常見。兩岸如何處理外來語,古今有 何異同,是值得研究的一個課題。第二階段將先從現代起步,以可驗之口吻的現代語音系統為經 緯,研究現代漢語外來語,找出兩岸成系統的差異。而後以此為借鑒,反顧南北朝佛經外來語, 尋找南北的差異。 本期計畫不但開發了一個全新的課題,同時藉由古今兩岸的的互攝互融,比較異同,找出詞彙研究的系統方法。

周玟慧 科技部 2015-08-01~2016-07-31 新台幣503,000元
103 「本心之明,皎如白日」:陽明及其後學的『日』之隱喻研究 計 畫 內 容 摘 要

本研究計畫名為「『本心之明,皎如白日』:陽明及其後學的『日』之隱喻研究」。主要以陽明及陽明後學的「日」喻為考察對象,從中確定陽明的「日」喻原型。由是切入討論此「隱喻原型」與陽明義理間的關連,以及背後所蘊含的身體經驗基礎。藉之觀察陽明後學如何運用此「隱喻原型」和「隱喻思維」,以建構其思想,並視其所需調整「日」喻架構。 本計畫於研究方法上,擬以「文獻學與思想史研究為基礎」的「隱喻研究視野」,進行方法論的開展。「隱喻研究視野」,所藉助的是雷可夫(Geroge Lakoff)、強森(Mark Johnson)「概念譬喻理論」(conceptual metaphor theory)裡的以下洞見。首先,「隱喻」的運作,奠基於肉身經驗之上。其次,隱喻的成因,實乃「來源域」(source domain)朝向「目標域」(target domain)的穩定映射活動。最後,「隱喻」的三個主要類型範疇,分別是「結構譬喻」(structural metaphors)、「空間方位譬喻」(orientational metaphors)和「實體譬喻」(ontological metaphors)。至於「文獻學與思想史研究為基礎」,係指上述「隱喻研究視野」,會立基於「文獻學」與「思想史」兩重方法,即紮實的文獻學研究與思辨的思想研究的互為體用上。 本研究計畫擬將研究成果,展現為兩篇研究論文,並嘗試發表於專業學術刊物,就教於學者專家。以期學界注意此議題的重要性,進而能拓展並深化相關領域的研究。

黃繼立 科技部 2014-11-01~2015-07-31 新台幣196,000元
103 抒情轉化與詩史/詩學史之建構--近代詩學現象研究

近代是中國文學從古典向現代形態過渡的關鍵時期,詩歌在中國的抒情傳統中心地位亦逐漸轉化,無論是詩歌或詩話,均呈現出新的創作形態與藝術追求。 本計畫擬結合、擴建近幾年研究晚清敘事詩、南社詩話、近代文學的經驗,重新就詩歌「抒情言志」的重心轉移,亦即「抒情傳統」之外的「詩史」論說傳統,探查近代如何透過詩歌去究問「現實世界」,在面對新興詩體的論爭過程中,又是如何透過詩話訂定詩歌品賞的標準、重構詩學的歷史。本計畫擬以近代詩歌與詩話為對象,探查其潛在的敘事原素,以及詩史、詩學史建構等現象的文學史意涵。

林香伶 科技部 2014-08-01~2015-07-31 新台幣741,000元
103 頭頭是道:中古頭部身體詞及相關動詞之詞彙語義網絡研究

本計畫預計研究中古詞彙中與頭部相關的詞彙:名詞類的頭、首、眼、目、顏、面、耳、口、嘴、牙、齒;與相關動詞如視、見、觀、看、聆、聽、聞、言、語、謂、說、咀、嚼、咬等。整理詞彙語義網絡、分析南北雙音組合與詞彙更替異同,以期未來可將結果整理成辭典形式,作為建構中古詞彙語義詞典之張本。此詞彙語義詞典為一分類詞典,以語義範疇分類。本計畫統整「詞彙雙音化」、「中古南北異同」、「常用詞更替」三方面研究中古詞彙。分析中古同義聚合中所有單音與雙音組合,並詳細比較南北文獻中具有詞彙更替現象的古語與新詞,據以鉤勒出中古詞彙語義網絡並說明南北詞彙異同。本計畫的研究成果將是多面向的。在中古詞彙研究上,除了能解開「顏之推謎題」中提及詞彙部份的南北異同外;在常用詞更替方面可分析出單音詞和雙音組合的不同更替原則;至於雙音化問題方面則能歸納出雙音化類型並描述其演變歷程。在實際運用面則將規劃編輯中古身體詞相關語義詞典及詞彙教學教案。

周玟慧 科技部 2014-08-01~2015-07-31 新台幣647,000元
103 訓詁考據之外--《詩》義解釋背後的一些問題

小學明然後經學明,字詞精確訓解為讀經前提,然而經書注解除了經文內之外,多作經文外的義理延伸,除了屬於科學思維的訓詁考據,屬於義理延伸的經典思維外,在經典的解釋中還有一些不屬於這兩個範疇的思維形式,值得加以考察探究。本文以《詩經》舊注為例,分別從移情與感覺、混淆與誤解、直觀與想像、民俗與信仰、興到與想像、物象與比德、異類轉化與相親等七個面向,探討訓詁考據之外《詩》義解釋背後的一些問題,發掘傳統經學的解釋特點,係以美善為前提,並以此來逆詩人之志。詩人用物象曲折傳達人事,注家將詩義發揮於政治教化,若以科學的態度來檢驗舊注,往往背離詩人作意,並對舊注妄加批評。精確的訓詁考據有益於詩義的理解,科學的求真態度更有助於理性瞭解詩中名物,然而經學、文學與科學本質不同,如何兼顧科學的理性思維,經學的道德教化與文學的審美藝術,是為《詩經》詞語解釋時不可繞過的議題。經學的解釋特點,形成我國解釋學的主要模式,因此要瞭解中國人的思維方式,以《詩經》詞語的另類解釋方式為考察,也是可以進行的一個視角。 關鍵詞: 詩經、訓詁、考據、解釋、思維

呂珍玉 科技部 2014-08-01~2015-07-31 新台幣415,000元
102 曹學佺明詩史觀的探究

《明史‧文苑傳》對明代詩學的發展,有個概括性的論述,一般文學史也都沿用其論點。大抵以勳臣、臺閣、茶陵、前七子、唐宋派、後七子、公安、竟陵為論述主軸,而終止於錢謙益、艾南英、張溥、陳子龍等四人。事實上,《文苑傳》在內文中,試圖論述蘇、浙、閩、贛、廣等明代五大地域詩學的特質,卻為文學史的撰述者所忽略。而晚明復古、公安、竟陵等詩派的相互交會、相互影響,造成詩學多元主張的現象,不是三言兩語能說得清楚。 曹學佺(1575-1646),福建侯官人。22歲進士,授戶部主事;26歲中察典,調為南京添注大理左寺,滯留此地10年,帶來萬曆以後南京詩壇最後的一場盛況。曹學佺編選《石倉十二代詩選》,亦肇始於此期,其中有五分之四的篇幅關注在明朝當代。他蒐羅當時代的詩集,崇禎三年起,從中編選出800卷以上的明詩選集。書版因兵燹被燬,全書散逸,四庫本收錄僅存506卷,其中明初、次二集共280卷。 能表現曹學佺對明代詩學發展的見解,可以勾稽《石倉全集》中序、碑、傳、狀、銘、書信等相關詩論的文字之外,《石倉十二代詩選》有關明詩選的編成,也是個重要的資料。此部詩選,北京圖書館存有888卷。上海圖書館所藏卷次相埒,內容則有出入,有些已散碎,不允借閱。最完整的詩選集,根據鄭振鐸紀錄,禮親王昭槤(1776-1833)家藏有1743卷,已經散入書肆,幸有1200多卷輾轉到了日本京都大學。與北京、上海相較,有200多卷為海峽兩地所無。 本文從曹學佺及相關友人文集中,蒐羅並比較閩派各家詩學主張,並且希望盡全力從北京、上海、京都、東京各地輯出《石倉十二代詩選》的原貌,從此部選集中的序、跋、夾註等文字,來復現曹學佺編選明詩的歷程,從中得知曹學佺別於公安、竟陵詩派的明詩史觀,更可以補苴晚明詩史論述的不足。

許建崑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2013-08-01~3014-07-31 新台幣436,000元
102 南社詩學外一章:《南社詩話全編》編纂計畫與南社詩話主題研究

南社(1909-1923)乃近代重要文社之一,由陳去病、高旭、柳亞子等人創立。學界雖公認南社以傳統詩為創作主體,但長期對社員大量且重要的詩話缺乏關注,有鑑於南社社員在當時的影響力,以及詩話作者、作品分布廣袤,致使研究零落的現象,申請者近年執行國科會相關計畫以來,透過深度考掘與南社學界的協助,至今已掌握約百種以上的詩話文本,並在既有之「南社詩話考述」、「南社詩話史建構」的基礎上,恒切進行探究,是以研擬「《南社詩話全編》編纂計畫」與「南社詩話主題研究」兩大主軸,為研究重心。含南社詩話文本為依據(含報刊、叢書、個集之收集),進行全文輸入、點校、編纂的出版計畫,以具體呈現近年考掘材料之成果。另就南社詩話規畫主題研究,分鑑古、論世、開新三類進行之。 本次計畫預計對學界具有提供南社詩話文本、歷史文獻,建構與拓展近代詩話版圖與南社詩學研究等多重價值與意義。 關鍵詞:南社、詩話、近代詩話、詩話史、晚清、詩學、唐宋詩之爭

林香伶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2013-08-01~2014-07-31 新台幣592,000元
102 南言北語:從常用身體詞歷時更替看南北異同

本計畫為申請人連續五年研究後,統整「詞彙雙音化」、「中古南北異同」、「常用詞更替」三方面所提出之詞彙研究新方法。在指出中古詞彙特色為雙音組合多樣,南北大同小異之後,我們更要找尋一個能夠系統說明南北小異處的切入點,研究中古時期南北文獻常用詞的更替,可以提供這樣一個觀察角度,讓我們清楚看到南北小異處。本計畫的重點在於三方面的結合,常用詞的更替研究要放在同時關注中古兩大特色的脈絡下來看,比較單音節的常用詞,有時候或者不能立即看出南北更替速度有所不同,然而比較雙音組合時便能清楚看出,結構較為鬆散的詞組,南方文獻中已為新詞替代,而北方仍沿用古語。將常用詞更替放在雙音化的脈絡下來觀察,則南北的差異便昭然若揭了。

周玟慧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2013-08-01~2014-07-31 新台幣472,000元
102 《詩經》疑難詞語辨析彙編3/3

小學明然後經學明,讀經首重精確瞭解詞義,因而歷來與《詩經》字詞訓解有關的文獻相當多,而且分散在不同性質的書籍中。有經學家毛亨《傳》、鄭玄《箋》、孔穎達《正義》、朱熹《詩集傳》、陳奐《詩毛氏傳疏》、馬瑞辰《毛詩傳箋通釋》、王先謙《詩三家義集疏》等傳統舊注;也有王引之《經義述聞》、俞樾《詩經平議》等《詩經》疑難詞語訓解專書;以及《說文》、《爾雅》、《廣雅》、《經傳釋詞》等字書詞書,皆為瞭解《詩經》詞義必讀之書。民國以來由於研究方法科學化,以及地下出土文物的輔助,《詩經》字詞訓解對舊說有不少修訂。王國維〈與友人論詩書中成語書〉、林義光《詩經通解》、于省吾《詩經新證》、屈萬里〈詩經詮釋〉、龍宇純《絲竹軒詩說》、季旭昇《詩經古義新證》等都是其中力作。大陸還相繼有向熹《詩經詞典》、董治安《詩經詞典》、遲文浚《詩經百科詞典》、莊穆《詩經綜合詞典》等四部《詩經》詞典問世,這些詞典蒐集資料豐富,方便檢索,但仍存在一些問題,例如:一.釋義仍有錯誤;二.對傳統舊注較少懷疑;三.多義並存,良莠不齊,難以抉擇;四.虛詞之語法作用與詞義認識不明;五.仍有一些疑難詞語未被收入等。本計畫擬針對這些問題,以詞典形式,選擇300條疑難詞語(分三年完成),彙集重要注家紛岐訓解並為之辨析,以方便讀者研讀《詩經》應用。 關鍵詞:詩經、字詞、訓詁、詞典

呂珍玉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2013-08-01~2014-07-31 新台幣408,000元
102 中國園林美學的當代跨文化接受與跨藝術轉化(I)

本計畫旨在探討中國文人園林美學在當代如何被接受,如何被以跨藝術的方式轉化為創作的元素,被重新詮釋,以及被與新語境融合出新風貌,反映出當代議題,並為這些議題提供答案。此研究將呈顯出中國園林美學對當代的意義與價值。 當代世界各文化體系普遍關心如何在城市化的社會中涵納自然與如何在全球化及多元語境中建構認同的議題。由於園林是古代中國文人們思索、建構人與自然關係的處所,也是文人們重構自我認同的場域,因此中國園林美學在當代受到不同文化體系的重視。園林除了被視為是代表「中國」的意象符號,其美學原則所能帶給當代的啟發備受關注。在當今中國,園林除了已然成為人們所懷想的一種「文化記憶」與「精神家園」,不同領域的藝術家紛紛透過跨媒材或跨藝術的轉化方式,將園林元素與園林美學納入其創作中。這些作品涵蓋文學、繪畫、雕刻、多媒體、裝置、設計、策展論述…等範疇。因此中國園林美學在當代被跨文化接受與跨藝術轉化的現象,值得去做一系統化的整理與分析。 本計畫將收集、整理、分析這些作品,從中描繪出傳古典園林美學在當代被轉化出的新形貌,指出其中的承傳與開創,並解析園林美學如何被用來對比或形構出當代文明的特質與現實,或如何被藉以形構出當代在文化上或認同上的可能出路。

朱衣仙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2013-08-01~2014-07-31 新台幣360,000元
94 成語中的譬喻運作:初始建構語義延伸及其文化內涵(2/3)

漢語成語生於中國民族文化的土壤,有其獨特的歷史淵源,與民族文化和心理表現尤其互動密切,由此可溯源探索成語產生的時代對事物的認知、心理狀態以及社會價值觀。以當代譬喻理論探索成語的構建及溯源,有助於瞭解人類認知的共性以及漢民族思維、文化的特色,其成果可以回饋語文教學、方言文化研究等各領域。 認知語言學家分析多義範疇的方法對歷史語言學的研究(如語義延伸、實詞虛化)有重要的價值,近幾年來認知功能語言學派的不少學者採取這種路子做了不少精彩的歷時探索(如Eve Sweetser 1990等)。Lakoff &Turner 1989、Turner 1987以及1996等三書示範性的分析探討揭示:常規概念隱喻慣隱於寓言俗諺成語之中。計畫申請人呼應以上諸家的研究,運用Lakoff-Johnson的體驗論「概念隱喻理論」(conceptual metaphor theory)以及Turner-Fauconnier的「概念融合理論」(Blending theory),解析漢語成語中的譬喻運作,在歷時演化中發生的語意延伸或轉移,以及在初始構建及各階段與用過程中的文化滲透。 本計畫為期三年(本年度為第一年):第一年利用國語詞典等工具書及網路資料整理出成語詞項資料庫,並在此基礎上深入典籍,充實資料庫。以CNT二域模式以及BT四空間模式解析成語建構。探討漢語成語中的譬喻運作以及在歷時的演化中所發生的語意擴張或轉移。第二年將擴張至後代的文學作品(如小說、詩歌以及當代視聽媒體及網路),並開始進行國語不同年齡層(如大中小學)的原典理解及語用調查。第三年考慮不同方言族群(如閩南語/客語/粵語等)。並調查比較當代漢語中的語用狀況(兩岸三地)。

周世箴 行政院國家科學發展委員會 2005-08-01~2006-07-31 新台幣429,000元
94 臺灣學生學習成就評量資料庫之建置計畫-

「九年一貫課程」是近年來教育部大力推動的核心政策,希望藉由此教育政策的落實,改善傳統教育,將教育水準提升到另一個境界。然而,此政策自從實施以來,社會各界的評價不一,許多基層老師對課程的支持與配合度不高,造成教育改革的一大隱憂。若是從「九年一貫課程」實施的前後來探討問題產生的原因,可以發現:課程規劃完成後,並沒有抽取小樣本進行教育試驗,因此無法預先知道其成效與不足、需要改進之處。此外,九年一貫課程自從實施之後一直飽受批評,備受爭議,正反意見兩極,但是卻一直沒有實行過任何教育評估政策,因此對學生課程學習成效之評估更顯迫切與重要。再者,國內長期缺乏國民小學學生量化指標和標準化測量工具來檢視學生學習成就的表現及其差異,以致無法確實瞭解課程實施的成效,亦不利於課程發展之進行與相關教育政策之研擬。 因此,國內急需建置一完整且客觀的學生學習成就資料庫,然而目前國內正建置中的教育資料庫卻只有:(一)「台灣教育長期追蹤資料庫(TEPS)」,其目的主要在蒐集全國中等學校學生在身心發展、學習活動、學習成就表現及其影響因素的多面向資料;(二)「台灣高等教育資料庫之建置及相關議題之探討」,主要在建立有關全國高等教育校院特質與狀況、課程、經費、校園環境設備、校園文化、各科系在校學生素質、學習行為與表現、各學門畢業生、以及教職員素質等資料的全國性資料庫。綜合上述可以發現,針對全國國民小學學生之學習成效如何,目前尚無跨年級、跨學科之學生學習成就長期性的資料庫,可提供國內專家學者或學術單位進行基礎性研究。因而國內急需建置一完整且客觀的學生學習成就資料庫,以利客觀且量化的國際比較。 有鑑於此,教育部旋即函請國立教育研究院籌備處針對國民中小學學生學習成就建立常態性之資料庫,為教育部研訂課程與教學政策之重要參據。國立教育研究院籌備處隨即邀請相關單位及人員召開學生學習成就資料庫建置諮詢會議,著手擬定「台灣學生學習成就評量資料庫」研究計畫,本研究計劃之研究背景與動機大致形成。 而在數個學科中,學生在國語文學科方面的能力尤其重要,因國語文能力不僅包含在學校中閱讀書籍與寫作業之「讀」、「寫」能力,還牽涉到國人日常生活與人溝通之「聽」與「說」能力,重要性自然不在話下。然自從實施九年一貫課程之後,每周國語科的授課時數在低年級與中高年級的部分,都有下降的趨勢。老師授課時間壓縮會否明顯的影響學童國語文書寫及表達能力,自然迫切需要進行評估以利教育政策的調整與改進。

林香伶任高中組協同主持人 教育部補助/國立教育研究院籌備處委 2005-01-01~2005-12-31 新台幣4,940,000元
95 清代女作家沈善寶與《名媛詩話》研究

沈善寶(1808-1862),是清代道光、咸豐年間活躍於江南及北京文壇的女作家。著作豐富,交遊廣闊,負有盛名,對於清代女性文學的發展具有相當重要的貢獻與影響力。 本研究主要在考述清代女作家沈善寶的生平事蹟、寫作生活、社交網絡及與文壇互動的關係;進而探討其《名媛詩話》的撰寫的動機,文學理論以及其采輯撰寫過程中與道光年間女作家互動的狀況。其多元的管道,可呈現出沈善寶的文學活動面貌及女作家集體參與的文化意義。

鍾慧玲 行政院國家科學發展委員會 2006-08-01~2007-07-31 新台幣377,000元
97 尋找與建構女性詩史—清代詩話中女作家資料彙編與研究(Ⅱ)

學界對清代女性文學研究日趨重視,然而凡欲作女性詩學相關研究者,皆須翻閱數百種詩話,往往如海底撈針,耗時而徒勞,事倍而功半。無法充分利用相關資料,實屬遺憾。 此計畫主要在稽考詩話中有關女作家的資料。在千種的詩話中,建立更翔實更全面的清代女作家的資料庫。透過此資料庫,明瞭詩話如何載錄女性作品, 考察詩話批評女性詩作的方式,如何閱讀女性作品,其接受與關注的層面,進而探討詩話中有無女性詩學理論的建構。

鍾慧玲 行政院國家科學發展委員會 2008-08-01~2009-07-31 新台幣547,000元
98 南言北語:從《宋書》《魏書》並列結構比較論南北雙音化異同

處在漢語辭彙雙音化的發展歷程中的南北朝時期,既然有金陵鄴下兩大雅言,那麼雙音化的發展是否也有南北異同,是個值得關注的議題。至於如何選擇上述要求的研究對象。研究者第一期的計畫中挑選了既是雙音化同時又可能有方言的特色雙音異序結構作為系列研究的開端,經過一年的研究,發現在雙音發展階段,異序結構雖然不少,但是異序分別出現南北的頻率甚少,無法作為南北差異的有力證據,我們必須要將研究範圍擴大。在雙音化歷程中,六朝是並列式大量發展的時期,此一時期在所有複音詞中並列式為數量最多的一類 ,因而提供了剖析雙音化一個很好的切入點。初步分析《宋書》《魏書》的並列結構,無論是在詞義演化與複合範圍上均頗有差異,我們認為由此深入探究,可以是一條發掘南北詞匯異同的途徑 本計畫主要目的即在藉由《宋書》與《魏書》並列結構的研究探討出中古詞彙史中複音化的南北差異,並且在比較南北異同時,也反過來關照雙音化的發展機制,更深入而全面的了解雙音化歷程。所以這是一個具有豐富意涵值得深入研究的課題。 程湘清(2008)統計《論語》與《論衡》並列式與偏正複音詞,指出兩者在《論語》全部複音詞的比例為32.8%:36.6%;在《論衡》的的比例為61%:22.5%,可見進入兩漢以後並列式和偏正式發生了向對立面的轉化,並列逐漸成為複音詞的主流。又如萬久富(2006)研究《宋書》複音詞,便統計出聯合式複音詞佔全部複音詞的67.8%,為複音詞結構的主流方式。(頁6)

周玟慧 行政院國家科學發展委員會 2009-08-01~2010-07-31 新台幣394,000元
90 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教育整合型課程改進計畫-經典中的人性呈現:整合與

本計畫以跨科系整合方式探討西方的人文精神,選定歐洲十八、九世紀從啟蒙到浪漫時期的重要文史哲發展為探討重點,並閱讀具代表性的文學與哲學經典。文學包括史威夫特、伏爾泰、華茲華斯、雪萊、濟慈及波特萊爾等人的作品。哲學包括笛卡兒、康德、盧梭及柏克森等之著作。文學與哲學除了本身的關懷與視野之外,並在文化與歷史的層面上統合討論。   計畫共有中文、外文、歷史、與哲學系的教師各一人參加,強調的是不同觀點的銜接、融合,與教學的實際效果。先在文學院研究所開一學期的課,經調整檢討後再在大學部高年級開課。期間曾辦多次相關演講及座談,並設網站供師生討論,教材與教師講義請見參考資料。

彭錦堂 教育部 2001-08-01~2002-07-31 新台幣800,000元
94 學生學習成就評量試題研發高職試題-國語文

「九年一貫課程」是近年來教育部大力推動的核心政策,希望藉由此教育政策的落實,改善傳統教育,將教育水準提升到另一個境界。然而,此政策自從實施以來,社會各界的評價不一,許多基層老師對課程的支持與配合度不高,造成教育改革的一大隱憂。若是從「九年一貫課程」實施的前後來探討問題產生的原因,可以發現:課程規劃完成後,並沒有抽取小樣本進行教育試驗,因此無法預先知道其成效與不足、需要改進之處。此外,九年一貫課程自從實施之後一直飽受批評,備受爭議,正反意見兩極,但是卻一直沒有實行過任何教育評估政策,因此對學生課程學習成效之評估更顯迫切與重要。再者,國內長期缺乏國民小學學生量化指標和標準化測量工具來檢視學生學習成就的表現及其差異,以致無法確實瞭解課程實施的成效,亦不利於課程發展之進行與相關教育政策之研擬。 因此,國內急需建置一完整且客觀的學生學習成就資料庫,然而目前國內正建置中的教育資料庫卻只有:(一)「台灣教育長期追蹤資料庫(TEPS)」,其目的主要在蒐集全國中等學校學生在身心發展、學習活動、學習成就表現及其影響因素的多面向資料;(二)「台灣高等教育資料庫之建置及相關議題之探討」,主要在建立有關全國高等教育校院特質與狀況、課程、經費、校園環境設備、校園文化、各科系在校學生素質、學習行為與表現、各學門畢業生、以及教職員素質等資料的全國性資料庫。綜合上述可以發現,針對全國國民小學學生之學習成效如何,目前尚無跨年級、跨學科之學生學習成就長期性的資料庫,可提供國內專家學者或學術單位進行基礎性研究。因而國內急需建置一完整且客觀的學生學習成就資料庫,以利客觀且量化的國際比較。 有鑑於此,教育部旋即函請國立教育研究院籌備處針對國民中小學學生學習成就建立常態性之資料庫,為教育部研訂課程與教學政策之重要參據。國立教育研究院籌備處隨即邀請相關單位及人員召開學生學習成就資料庫建置諮詢會議,著手擬定「台灣學生學習成就評量資料庫」研究計畫,本研究計劃之研究背景與動機大致形成。 而在數個學科中,學生在國語文學科方面的能力尤其重要,因國語文能力不僅包含在學校中閱讀書籍與寫作業之「讀」、「寫」能力,還牽涉到國人日常生活與人溝通之「聽」與「說」能力,重要性自然不在話下。然自從實施九年一貫課程之後,每周國語科的授課時數在低年級與中高年級的部分,都有下降的趨勢。老師授課時間壓縮會否明顯的影響學童國語文書寫及表達能力,自然迫切需要進行評估以利教育政策的調整與改進。

林香伶任高中組協同主持人 教育部補助/國立教育研究院籌備處委 2005-06-01~2005-12-31 新台幣500,000元
95 現代性浪潮:變遷中的宗教、生態、文學與語言-

近年來各國對對現代性(即現代世界觀及其後果「現代境況」)利弊多有檢討,其中一個重要課題便是我們在追求生活進步與逃離束縛時,忽略或誤解了人與自然的關係。不管資本主義或共產主義,都聚焦於物質生產的擴張,而缺乏對如空氣、水或土地等物質條件的深思。另一方面,現代人的「自主個體」也在電子及數據化的環境中,變的無法對事物作深沈的思考,精神上無法有所謂的「持續的體驗」。我們如何重新看待文化與自然?自然如何可能「拯救」人們業已受創的感知主體?在文學研究的領域中,針對與此項相關問題的探討的,便是「生態批評」,它希望在環境危機日甚的今日,全面檢討我們的文學(研究與實踐)與自然的關係。 實際的進行步驟: 第一年 1. 關於生態批評理論與實踐的英文書籍之收集與閱讀。這部分為首要工作,並需持續三年。它將引領前兩年的具體自然文學研究,並在第三年,配合前兩年的成果,達到理論的建樹。理論書籍在台灣已有不少,大致足敷第一年需要。第二年希能至美國Association for theStudy of Literature and Environment 所在之內華達大學。該地有此一領域最完整的理論及其他方面的資料。 2. 具題問題研究,自然及我們的物理環境在台灣的經典現代文學中的再現研究。我們特別注重的是從現代主義文學到鄉土文學此一發展過程中,自然再現形態的變遷。 第二年 1. 原住民文學中的自然書寫研究,特別探討原住民自然觀、世界觀,以及其實際生活的關係,亦包括其與現代生態概念的相容性。 2. 以自然為主題的書寫。亦即所謂典型的自然書寫的研究。 3. 從現代自然生態意識出發,對田園、社區或都市描寫中的自然之研究。 第三年 1. 生態文學理論的具體課題的研究。以巴赫金時空體、嘉年華與對話想像,以及拉康真實層的既念,重新思考文學理論中關於地方身體,性別與自然的關係。 2. 對中國古典文學中「情景交融」概念及由此詩學所發展出的作品對現代自然書寫的影響之研究。

彭錦堂 行政院國家科學發展委員會 2006-08-01~2007-07-31 新台幣405,000元
97 獎勵大學教學卓越計畫─全校大一中文評鑑

本系為加強全校大一中文的語文訓練和文學素養成效,並提供具有東海人文特色的大一中文,成立大一中文委員會,檢討大一中文教本,落實推行大一中文評鑑辦法。為落實大一中文教學的成效,以冀有系統的培育同學的語文能力和文學認識,並對不同科系修讀大一中文的效果作出檢定,因此有進行全校大一中文評鑑的需能,從而了解同學修讀一年大一中文的客觀進度。97學年度再落實客觀的大一中文評鑑制度,本系完成初步題庫,提供大一新生下學期語文評鑑考試,作為本校大一中文語文訓練程度的指標。

朱岐祥、呂珍玉、周芬伶、朱湘鈺、 教育部 2008-08-01~2009-07-31 新台幣463,165元
98 《錦連全集》蒐集整理及編輯計畫書

第一部份 【詩作品卷】 中文詩卷1-6冊 日文詩卷7-9冊 第二部分 【文作品卷】 小說卷11-12冊 雜文卷(回憶錄、日記、書信、評論)13-14冊 第三部分 【翻譯作品卷】 譯詩集(包括詩作、詩論)10冊 第四部分 【資料卷】 資料卷(影像、作品評論引得、年表)15冊

阮美慧 國立台灣文學館 2008-02-01~2009-05-31 新台幣2,450,000元
100 隱藏的鏈結:從動詞雙音組合看中古詞彙系統

周玟慧

周玟慧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2011-08-01~2012-07-31 新台幣377,000元
90 《全臺詩》編纂

本計劃輯錄明鄭、清領、日治時期,臺灣本地人創作的所有詩作,以及非臺灣本地人而到過臺灣者有關臺灣的詩作,參校相關孤本、善本、珍本,以作者為經,以時代為序,詳附校語,加以編排出版。旨在系統性保存臺灣文學文獻,提供檢索、參考、研究之用。

施懿琳(主持人,成功大學中文系教授) 國家臺灣文學館 2001-08-01~2010-07-31 新台幣3,630,000元(每年)
91 第二梯次「提昇大學基礎教育計畫」:東海大學大一語文教育改進計畫-中

本校「中文」課程原先設定的教育目標,即在於提昇學生語文表達能力,惟目前各班選課人數過多(60人),無法指導學生落實寫作訓練。因此,擬在各學院中,開設「加強寫作班」若干班,上課人數減半(30人),使教師能落實指導學生從事寫作之訓練。這個構想,在獲得教育部「提升大學基礎教育計畫」的支持下,得以實現。  「大一中文」應該縮小班級人數,以便加強指導學生語言溝通、閱讀批評、寫作等技巧。教師可就不同院系的班次因材施教,調整不同文類之介紹;另一方面,教師亦可依照自己的專長或興趣選擇閱讀教材,靈活教學。如此,則可達到以四年計畫,採漸進方式,加強大一學生中文閱讀與寫作基礎訓練,培養學生語文表達能力及文化素質的計畫目標。課程方面除了有「加強寫作班」設立;並將學生的優秀作品及「即席創作競賽」得獎作品結集為「大一中文寫作班作品集」;再者四年內共編選四本教材,以深入淺出內容帶領學生閱讀名家的作品,進一步提昇學生閱讀及寫作的能力。另外每年舉辦「教學研討觀摩會」邀請校外專家演講及座談,也提供本系專兼任老師之教學經驗分享的空間,最後建構網頁,將網路與教學充分配合,有助於學生與教師互動與交流。

王建生、許建崑、呂珍玉、周芬伶、 教育部高教司 2002-09-01~2006-08-31 新台幣3,650,000元
94 《老殘遊記》中的個人主觀主義及其在小說史上的意涵

劉鶚的《老殘遊記》是晚清著名的四大譴責小說之一。歷來對於此書的研究,不是在其描景寫物之清新不落俗套,就是在其反映晚清時局、批判清官殺人的時代面貌上;晚近則重在其意象及結構之詮釋與分析。然而,若從《遊記》中所呈現的抒情風味,由小說中老殘之個性及書中整體洋溢的作者對於個人身世、社會、家國的強烈情感來看,我們發覺《老殘遊記》其實是承繼從明代以降在文人小說中日漸明顯強烈的一種「個人/主觀」主義,將小說視為個人思想情感理想寄託的場域,使得小說逐漸脫離「徵實」、描寫外在現實的傳統,走向作者內在思想情感的自我表述。本文從小說史發展的角度切入,將劉鶚的《老殘遊記》置於此一「個人/主觀」主義的脈絡中,試圖探討中國小說由清代開始的「內轉向」(inward turn) 趨勢,並將之與五四時期浪漫派小說聯繫,考察建立一個中國近代小說「個人/主觀」傳統的可能性。

陳俊啟 行政院國家科學發展委員會 2005-08-01~2006-07-31 新台幣120,000元
95 臺灣學生學習成就評量資料庫之建置計畫-

「九年一貫課程」是近年來教育部大力推動的核心政策,希望藉由此教育政策的落實,改善傳統教育,將教育水準提升到另一個境界。然而,此政策自從實施以來,社會各界的評價不一,許多基層老師對課程的支持與配合度不高,造成教育改革的一大隱憂。若是從「九年一貫課程」實施的前後來探討問題產生的原因,可以發現:課程規劃完成後,並沒有抽取小樣本進行教育試驗,因此無法預先知道其成效與不足、需要改進之處。此外,九年一貫課程自從實施之後一直飽受批評,備受爭議,正反意見兩極,但是卻一直沒有實行過任何教育評估政策,因此對學生課程學習成效之評估更顯迫切與重要。再者,國內長期缺乏國民小學學生量化指標和標準化測量工具來檢視學生學習成就的表現及其差異,以致無法確實瞭解課程實施的成效,亦不利於課程發展之進行與相關教育政策之研擬。 因此,國內急需建置一完整且客觀的學生學習成就資料庫,然而目前國內正建置中的教育資料庫卻只有:(一)「台灣教育長期追蹤資料庫(TEPS)」,其目的主要在蒐集全國中等學校學生在身心發展、學習活動、學習成就表現及其影響因素的多面向資料;(二)「台灣高等教育資料庫之建置及相關議題之探討」,主要在建立有關全國高等教育校院特質與狀況、課程、經費、校園環境設備、校園文化、各科系在校學生素質、學習行為與表現、各學門畢業生、以及教職員素質等資料的全國性資料庫。綜合上述可以發現,針對全國國民小學學生之學習成效如何,目前尚無跨年級、跨學科之學生學習成就長期性的資料庫,可提供國內專家學者或學術單位進行基礎性研究。因而國內急需建置一完整且客觀的學生學習成就資料庫,以利客觀且量化的國際比較。 有鑑於此,教育部旋即函請國立教育研究院籌備處針對國民中小學學生學習成就建立常態性之資料庫,為教育部研訂課程與教學政策之重要參據。國立教育研究院籌備處隨即邀請相關單位及人員召開學生學習成就資料庫建置諮詢會議,著手擬定「台灣學生學習成就評量資料庫」研究計畫,本研究計劃之研究背景與動機大致形成。 而在數個學科中,學生在國語文學科方面的能力尤其重要,因國語文能力不僅包含在學校中閱讀書籍與寫作業之「讀」、「寫」能力,還牽涉到國人日常生活與人溝通之「聽」與「說」能力,重要性自然不在話下。然自從實施九年一貫課程之後,每周國語科的授課時數在低年級與中高年級的部分,都有下降的趨勢。老師授課時間壓縮會否明顯的影響學童國語文書寫及表達能力,自然迫切需要進行評估以利教育政策的調整與改進。

許天維(台中教育大學測統所)等人 教育部補助/國立教育研究院籌備處委 2006-01-01~2006-12-31 新台幣5,064,000元
96 尋找與建構女性詩史-清代詩話中女作家資料彙編與研究

有清一代,詩學風氣極盛,詩話卷帙,浩如煙海。詩話中蘊藏豐富的詩學理論與史料文獻。清代女性文學興盛,文人詩話中亦多有評論載錄,女作家作品,往往得以保存。本研究計畫主要在稽考詩話中有關女作家的資料,期望在千種的詩話中,建立更翔實更全面的清代女作家的資料庫,並進而對相關議題作深入觀察與研究。 本研究計畫將清代詩話中的女作家資料匯為一編,每一作家名下,羅列詩話中相關資料,不僅有助資料蒐集整理,並可比較各本詩話詩錄的差異,亦可見其流播情況、本事傳聞之正訛,或詩話之間的勦襲傳鈔現象。同時,可見男作家對女性作品的取捨態度、評論標準、婦才婦德的論述,以及女作家的書寫意識及其主體性等。

鍾慧玲 行政院國家科學發展委員會 2007-08-01~2008-07-31 新台幣596,000元
97 現代性浪潮:變遷中的宗教、生態、文學與語言-子計畫二:生態批評與自

夏曼藍‧波安的海洋書寫 原住民文學獨特的現代性一般多從後殖民觀點論述,然原住民文學亦有生態文學之意義,夏曼‧藍波安的《冷海情深》提供極佳例子。書中自傳式的敘述者(亦為主角)在追求雅美達悟的主體性(身份認同)過程中,真正讓全書敘述統一,並具體落實精神性追求的元素即為自然(海洋)。夏曼建構不同的海洋時空體,寫出日常生活、達悟歷史神話、政府原住民政策、與個人潛水射魚體驗的雜語對話關係。在追求達悟之身分認同時,夏曼建立了具現代(歷史)性的海洋漁歌(oceanic idyll),部分地解決了作者對前資本主義、傳奇式的達悟原真性(authenticity)追求之不可能。本計畫之目的即在闡明夏曼‧藍波安海洋文學如上述之核心意義及其具體內涵。 《冷海情深》自傳性的敘述與環繞著海洋的諸母題,可以用巴赫金的時空體 (chronotope)的概念來瞭解。這些母題彼此的相關性,復可以巴赫金雜語對話關係相連結。從巴赫金的進路詮釋分析,以現代海洋漁歌(oceanic Idyll)來看待《冷海情深》,有以下結論:(一)《冷海情深》的再現方式的藝術統一性看似具爭議性,實則恰當地達到巴赫金所言的離心的對話性。官方言語的插入,不同的達悟與漢語鑄造結合方式均應如是觀。(二)以歷史性與流動對話的自我兩個概念來對待達悟原真性的問題。(三)自然書寫的作家仍可自然的代理人,替自然發話,但他同時也應自我反射,跟透過腹語術替自然發話的那個自我進行對話。一般批評夏曼‧藍波安過度注重個人經驗,然其厚實的對話性顯現的是生命力,其自傳層面亦因有效的反諷性揭露,自我的浪漫投射因而未流於濫情。

彭錦堂 行政院國家科學發展委員會 2008-08-01~2009-07-31 新台幣430,000元
98 清代杜詩評註之「時文手眼」研究

本計畫以〈清代杜詩評註之「時文手眼」研究〉為題,涵蓋了「清代時文試帖」(科舉考試)、「評點註解」(文學批評方式)與「杜詩選本」(應考範本)三項範圍。一方面,清代時文試帖的考試制度,讓士人在長期背誦、習作時文的過程中,培養了敏銳的「時文手眼」,並將之施於詩文的編選、評點方面,開拓了詩歌選本與文學批評的新視界;另一方面,由於時文寫作須「代聖賢立言」,看題目的話是哪個聖賢說的,再深入揣摩聖賢之意,模擬聖賢的口氣,將題目的意思予以闡釋、發揮,因而結合「時文手眼」編選而成的杜詩評註本,透過「代聖賢立言」的機制,不僅深化了杜詩的意涵,也從而提高了杜詩的地位;這些因應科舉考試的杜詩選註本,又成為學子的啟蒙教科書與應試的敲門磚,而「時文試帖」與「評點註解」及「杜詩選本」之間的交互影響與彼此作用性,也據可見。 本計畫擬結合時文、試帖詩的寫作要點,重新檢視清代以時文手眼說解杜詩的內容,透過與非時文手眼之說詩內容比較,來突顯「以時文說杜」的特點,並客觀地評價這種深受科舉考試影響的文學批評方式,也藉此省思四庫館臣將「以時文說杜」者概目之為「陋習」、「陋例」的評價是否為的論,日後亦期能作為「清代杜詩童蒙本」及「清代試帖詩選本」、「清代試帖詩作」的研究基礎。

陳美朱 行政院國家科學發展委員會 2009-08-01~2010-07-31 新台幣220,000元
100 明清兩代唐詩選本之杜詩選評研究

陳美朱

陳美朱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2011-08-01~2012-07-31 新台幣284,000元
88 教育部人文社會教育改進計劃:思考與表達:理念開發與訊息傳遞教育研究

一、思考與表達的次序: 1.證據的收集與分析。 2.邏輯思考的實際運用。 3.修辭的技巧與策略。 4.人際溝通的實況認知與語言的自覺。 二、思考與表達的口語實踐: 1. 一般敘事。 2. 演講。 3. 辯論。 4. 談判。

彭錦堂 國家科學發展委員會 1999-08-01~2000-07-31 新台幣346,900元
89 漢語譬喻性語言之運用類型研究(先秦部份)

本研究從認知語言學的角度,對先秦文學(以《詩經》、《楚辭》為主軸)中的譬喻性語言表述做類型探討,以期能碰觸到這些多元分立的山頭之水下共同本體,再將研究成果回饋先秦研究與譬喻(隱喻)研究兩個領域。

周世箴 國家科學發展委員會 2000-08-01~2001-07-31 新台幣346,900元
90 從政治到理學-三種宋人《尚書》注統合研究並校點

本文主張,從王安石《尚書新義》、蘇軾《書傳》到林之奇《尚書全解》的解經特點,是一種從政治到理學的過程。基本上筆者認為,王氏《新義》是為其新法做張本,蘇軾《書傳》則是為反新法而著,兩者都參雜了強烈的政治意味。林氏則則不然,他反對王氏《新義》,同時也批評蘇軾解經;反對王安石在於因「為新法」而「誦六經以文奸言」,反對蘇氏則是有關名教部分,兩者都背馳聖人之道。因此,林之奇另外建構了一個新自我中心-以義為主的新觀念,這代表南宋理學家的態度,同時是南宋《尚書》解釋的定調-只問原則而不論新舊,與北宋因政治傾軋而導致學術攻伐的風格稍稍有出入,本文將這種現象視為「從政治到理學」,用以觀察南北宋《尚書》解釋的不同。另一方面,可以從此看到南北宋政治與學術各有偏重的傾向性。 關鍵字:尚書新義 東坡書傳 尚書全解  新法政治宣言 理學

林登昱 國家科學發展委員會 2001-08-01~2002-07-31 新台幣274,300元
91 郁達夫小說中的個人主義與其在中國小說發展史上的意涵

以郁達夫為代表的創造社小說家其作品的特色在其中洋溢的「主觀性」、「抒情性」、「抒情主人公的自我形象」、「直接抒發主人公的強烈情感,去打動讀者」。論者一般認為浪漫派小說家的這些特色係由於西方引進的浪漫主義思潮所致。此一看法當然是事實,但是單由此角度去考察中國現代小說中的顯然是片面、偏頗的。本計畫繼承筆者先前研究的成果,認為五四浪漫派小說家不僅在時代的氛圍中採取了引進西方思潮及技法來發抒肯定個人自我的存在,其實此一對個人自我、個人主觀的肯定在中國本土傳統中已然萌芽。由明代末年以降,歷有清一朝到晚清,此一個人/主觀主義不僅發端而且日漸強烈,到了晚清《老殘遊記》可說已趨成熟。此一個人/主觀主義導致中國小說的內轉向 (inward turn),讓原來極為強烈的寫實性、徵實性的中國敘述文的關注逐漸內移,不再僅處理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或人與社會的關係,而逐漸地朝「人」本身,人的「自我」、人的「內在」趨近。這個中國傳統裡的發展到了五四時期與創造社所引入的西方浪漫主義合輒,產生中國浪漫主義思潮,形塑出一種新的「浪漫精神」,不僅重個人、重主觀、重抒情、重自然,甚且更進一步重想像、重情慾,更往人的內在精神、內在心理層面邁進,為中國小說開啟了另一有別於「感時憂國」主流的發展面向。此一浪漫主義思潮一方面承繼了中國小說傳統中的個人主觀主義,另一方面在引進西方浪漫主義時,也帶進了西方現代主義技巧,如佛洛依德的心理分析、象徵主義、唯美藝術主義等。也就是說,浪漫主義有所傳承,有所融會,同時也開啟了後來如「新感覺派」的現代主義先聲,不僅在思考層面上開啟了新範疇、新感性,新表現之可能性,在技巧上也多方引進嘗試西方小說的技術。本計畫即藉由考察郁達夫的小說作品,描述刻畫中國小說由晚清至五四時期有別於「感時憂國」主流的另一重要發展脈絡,重新省視思索中國現代小說史的發展。

陳俊啟 國家科學發展委員會 2002-08-01~2003-07-31 新台幣120,000元
94 教育部「獎勵大學教學卓越計畫」:人文教育 -提升文史哲素養

本計畫之主要內容在於加強古典與現代文學的閱讀與寫作。綜觀未來的環境,除了加強科技、經濟、資訊外,更重要的是,必將回歸到人文的發展。而人文的發展,必然以能閱讀古今文學、書寫古今文學為重心。所以本計畫分成「古典詩文」群組課程與「現代文學」群組課程。由教師強化教學,並鼓勵學生於上課之餘習作、創作,透過舉辦「創作競賽」、出版《習作選集》,上網討論等方式及管道,拔擢優秀文學人才,將來這批人才注入社會,將成為社會上的文學菁英。 執行重點: 1、重視文學的閱讀與習作能力。 2、重視與專家學者學習請益的機會與功能。 舉辦12場專題講座,演講稿全文上網。 3、重視師生上課、上網互動討論的功能。建構網頁,將學生習作作品上網,並提供互動討論區之交流管道。 4、透過「創作競賽」及出版「習作選集」,達到鼓勵創作及作品觀摩的機會。

王建生、鍾慧玲、阮桃園 教育部高教司 2005-05-01~2008-12-31 新台幣0元
95 古漢語並列式雙音異序結構研究

本計畫所謂雙音異序指構成雙音結構的兩個語素A與B,既有AB形式,也有BA形式。如「朋友」、「友朋」;「動搖」、「搖動」等。深入分析異序結構內部構成可得十類之多﹐然就異序構詞這個問題而言,兩者皆為並列式的異序結構數量最多,且與並列構詞法最為密切,故初期將研究範圍限定於此一類中。 有關異序的研究前人觸及面向甚廣:有斷代研究、有專書研究,亦有與方言或其他語言比較乃至對外教學運用研究。在前人尋檢出眾多異序結構後,我們必須要問這些異序結構的歷時表現如何。此外異序結構和雙音化現象相關聯,所以在探討雙音化過程及判斷漢語雙音詞和雙音短語的差異時,便不能不觸及一個問題,究竟異序是在句法層次運作還是在詞法層次運作? 本計畫將深入探討各組異序結構的歷時演化現象,在完成此一工作後,相信能夠對前述異序構詞的地位問題提出一個解答來,而藉助中研院漢籍語料庫的豐富資料,能夠事半功倍早日完成此一研究課題。

周玟慧 中央研究院『獎勵國內學人短期來院 2007-07-01~2007-08-31 新台幣70,000元
96 現代性浪潮:變遷中的宗教、生態、文學與語言-

近年來各國對對現代性(即現代世界觀及其後果「現代境況」)利弊多有檢討,其中一個重要課題便是我們在追求生活進步與逃離束縛時,忽略或誤解了人與自然的關係。不管資本主義或共產主義,都聚焦於物質生產的擴張,而缺乏對如空氣、水或土地等物質條件的深思。另一方面,現代人的「自主個體」也在電子及數據化的環境中,變的無法對事物作深沈的思考,精神上無法有所謂的「持續的體驗」。我們如何重新看待文化與自然?自然如何可能「拯救」人們業已受創的感知主體?在文學研究的領域中,針對與此項相關問題的探討的,便是「生態批評」,它希望在環境危機日甚的今日,全面檢討我們的文學(研究與實踐)與自然的關係。 實際的進行步驟: 第一年 1. 關於生態批評理論與實踐的英文書籍之收集與閱讀。這部分為首要工作,並需持續三年。它將引領前兩年的具體自然文學研究,並在第三年,配合前兩年的成果,達到理論的建樹。理論書籍在台灣已有不少,大致足敷第一年需要。第二年希能至美國Association for theStudy of Literature and Environment 所在之內華達大學。該地有此一領域最完整的理論及其他方面的資料。 2. 具題問題研究,自然及我們的物理環境在台灣的經典現代文學中的再現研究。我們特別注重的是從現代主義文學到鄉土文學此一發展過程中,自然再現形態的變遷。 第二年 1. 原住民文學中的自然書寫研究,特別探討原住民自然觀、世界觀,以及其實際生活的關係,亦包括其與現代生態概念的相容性。 2. 以自然為主題的書寫。亦即所謂典型的自然書寫的研究。 3. 從現代自然生態意識出發,對田園、社區或都市描寫中的自然之研究。 第三年 1. 生態文學理論的具體課題的研究。以巴赫金時空體、嘉年華與對話想像,以及拉康真實層的既念,重新思考文學理論中關於地方身體,性別與自然的關係。 2. 對中國古典文學中「情景交融」概念及由此詩學所發展出的作品對現代自然書寫的影響之研究。

彭錦堂 行政院國家科學發展委員會 2006-08-01~2007-07-31 新台幣405,000元
97 民間文學口傳性特質之研究

民間文學(Folk Literature)的基本特質,就是口傳性(orality),因此民間文學又常被稱為口傳文學。雖然「口傳」而稱「文學」,不論中文、英文都有矛盾,都是一個「矛盾修辭用語」(oxymoron),但是「口傳文學」或Oral literature卻還是一個常被提起的學術慣用語(locution)。然而也就因為「口傳文學」「Oral Literature」構辭的內在矛盾,所以學界一般較為通用的還是「民間文學」或「Folk Literature」。雖然如此,但民間文學之本自口傳,卻還是形構了這一學科的特質。 民間文學的本質既在口傳,口傳性便是它的第一特徵,而口語性到底會對民間文學的本身,特別是文本內容會有什麼樣的影響,也就是說,相對於文字書寫的作家文學,口傳的歌謠、故事會有怎樣的特殊風格,顯現出和作家文學的差異? 因為這是一個很基本性的問題,可是中文學界卻一向只是在概論性的介紹中,泛泛的提及,對「口語性」或稱「口承性」,之對民間文學的真正影響究竟如何,至今難見進一步探討的論著。 要了解民間文學的風格、特點,從其流傳的口承性做理解,是必然的而且基本的工作,因為其中牽涉的不只是呈現出來的文本(text),更牽涉到口語性(orality)和相關情境的問題,因此除了從已調查、采集的成果入手之外,更需研讀相關的各種理論著作。而由於筆者對一些重要的相關著作,已能大致有所把握,但是仍須有更多的閱讀、研究。 關鍵字:民間文學,口傳性,程式,類型(Folklore, orality, formula, type)

胡萬川 行政院國家科學發展委員會 2008-08-01~2009-07-31 新台幣120,000元
98 時代的悲吟與創憶--晚清敘事詩研究

晚清是中國敘事詩從古典向現代形態過渡的關鍵時期。受到西方敘事學及文學的影響,傳統的中國抒情文學中心地位逐漸轉化,致使晚清敘事詩創作呈現出新的創作形態與藝術追求。其次,晚清敘事詩從各個角度全面地反映晚清時期的社會現實,寄予時代深沉的哀嘆,具有濃厚的詩史特徵;而詩人藉由敘事詩寫作表達對大時代的歷史悲痛,有意創造一個屬於中國人的集體記憶,為中國古典敘事詩的尾聲畫下完美的句點。此外,晚清敘事詩對於五四新文學運動前後出現的白話敘事詩具有重大影響,也為中國敘事詩現代文體類型的確立,奠定了基本的發展方向。 自鴉片戰爭後,諸如:魏源〈江南吟〉、〈金焦行〉,姚燮〈賣菜婦〉、〈誰家七歲兒〉等人以樂府歌行體反映民生寂苦與國勢蜩螗的敘事詩作,為晚清敘事詩揭開序幕。而貝青喬〈咄咄吟〉、楊峴〈長白山〉、王闓運〈圓明園詞〉、樊增祥的前後〈彩雲曲〉等作品,更以巨大篇幅結構,將詩人對時代的哀痛作最深沈的敘述。這些作品除了繼承中國古典敘事詩現實主義的創作精神和諷喻性外,多是寄寓感時憂國的長篇敘事詩。黃遵憲長篇作品〈番客篇〉、〈錫蘭島臥佛〉等作,不僅具有鮮明的敘事主題,更有意從不同角度紀錄晚清社會的政治危機,成為晚清社會「詩史」性作品的代表,黃氏更跳脫吳梅村體敘事詩「典雅化」和「格律化」的傾向,將晚清敘事詩推向新的敘述體式,對於敘事詩類型的演變和創作形態,產生重大影響。 本計畫擬以揭開晚清史頁的重要關鍵──鴉片戰爭(1840)為起點,以清代結束(1911)為終點,透過晚清敘事詩代表作家及其作品的搜羅,企圖探查晚清敘事詩的文學史價值。

林香伶 行政院國家科學發展委員會 2009-08-01~2010-07-31 新台幣407,000元